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堂导入
深圳特区成立40年 远眺深圳城区
深圳的道路是什么样的道路?为何深圳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那个圈是什么地方?
以深圳为代表的的经济特区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罗曼罗兰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意义:
(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
继续文革以来的 “左”倾错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
(1)思想解放: 1978 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2)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召开: 1978 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主要内容
(1)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4)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折一:“左" 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表现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
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
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
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
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3)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4)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5)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经过大量切实的调查研究,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以及遭受冤屈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各界的领袖人物恢复了名誉,肯定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党和人民建树的历史功勋。
四、在全国复查和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
造成为劳动者;把原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为现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原地主、富农分子改订了成分。这一系列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四)修订宪法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82版 宪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结果:废除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稳定了农村,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城市改革。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 1978年11月24日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内容:
◆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钢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钢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改革势在必行
1.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认识
原因
目的
前提
实质
目标
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解放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保持社会稳定,渐进式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国内:国家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低,向往美好生活;国家领导人开放的意识,并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国际: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借鉴作用;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缓和。
(1)背景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岛
二、改革开放进程
(2)经济特区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想一想】为什么经济特区建立在沿海地区?
◆靠近国际市场;
◆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交通便利;
◆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②经济特区含义及特点
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③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圳不同时期的变化
(2)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3)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①沿海港口城市的设立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③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
④内地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4)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①市场经济含义: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而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机制。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5)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1978年后,农村、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开始对外开放;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过程: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知识小结】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提出
理论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 地位确立 意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阶段
形成
发展
“三个代表”分别指什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提出
理论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 地位确立 意义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阶段
发展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提出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提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开辟与发展
课堂小结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开启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征程。关于这份报告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B.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C.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党章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定期进行修改。根据以下相关内容,按其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总结24年斗争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②高度强调共产国际在中共组织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③确定集体领导原则,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总章程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C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