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唐承隋制,唐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 一观点的是A.确立分封制 B.地方实行郡县制 C.完善科举制 D,开创中央集权制2.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材料主要反映了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唐朝文化中心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连年战争导致征伐不断,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分裂中孕育统一 B.百姓民不聊生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社会动荡不安4.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这说明“榷场”的设立A.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 B.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加速了市民阶层扩大5.宋朝从官方到民间藏书之风弥漫,各地州学都建有藏书楼,江西十一府,府府有藏书,私人藏书数量更胜官方。这一现象出现的科技因素是A.造纸术的发明应用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转轮排字法的发明6.宋元时期人们的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如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刘郁的《西使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善志》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风气开放 B.城市文化繁荣 C.中外交通发达 D.农业经济发展7.小明同学收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的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8.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明朝A.国力由强盛走向衰退 B.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C.思想禁锢的日益严重 D.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9.提花机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精美的织物多是由提花机织造的。右图是明代织工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它可能出自于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10.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A.朱熹 B.王守仁 C.顾炎武 D.王夫之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每小建10分,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隋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要奏,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设立军需处,最初的目的,是针对准噶尔战争的军机要务的处理需要…,雍正八年后,正式改称为“办理军机处”……宣布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各地总督、巡抚,称为“廷寄”;督、抚有重大问题上书直接寄往军机处,再交皇帝审批,称为“密折”。——摘编自冯贤亮《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的不同措施,并归纳各自产生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两代初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之处。(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职能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统治者不断创新政治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3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漕运始于秦汉。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即由东向西。历经南北朝的发展,唐宋时期,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地位开始确立,漕运制度建设日盖完善。——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材料二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1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贯易。——摘编自黄纯艳《宋代中国为何展现“海洋大国”气象 》材料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 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秦汉至唐宋时期漕运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的两个盛世局面。从材料中分析封建“盛世”不 能长期保持的原因。(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民族交融的方式。(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效的边疆治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史实,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6 (8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