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名词解释】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多余的资金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以此达到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手段。
【基础过关】
甲午 中日 战争 根本原因 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直接原因 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开始标志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战后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 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战败。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 1895年3月,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主要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影响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契机 三国干涉还辽→目的不是维护中国的主权,而是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
表现 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影响 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 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特点 (1)总体特征: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特征: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实战演练】
1. “致远(舰)药弹尽,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材料描述的战况发生于(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意图与敌舰同归于尽,最终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因此材料描述的战况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自从日本企业在苏州、杭州开办工厂后,美丽的“人间天堂”遭受了帝国主义的蹂躏与掠夺。你认为与之有关的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因此,与题干“日本企业在苏州、杭州开办工厂”相关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3历史解释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设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就取得了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经营权,又霸占了抚顺、烟台、本溪湖等处煤矿任意采伐。这反映列强对中国进行( D )
A.军事打击 B.领土侵占
C.文化殖民 D.经济侵略
【解析】D 题干中日本采取的一系列侵略措施,都是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属于经济侵略的范畴;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日本通过获取铁路经营权、煤矿开采权等经济方面的行为,没有直接体现军事打击相关内容;虽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有割占中国领土等行为,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对铁路经营权和煤矿开采等经济权益的获取,并非单纯的领土侵占;题干中未涉及文化方面的侵略手段,如推行日本文化、教育等内容。
4史料实证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据此可知( C )
A.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
B.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
C.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D.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解析】C 根据示意图可知,巨额战争赔款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3倍左右,说明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赎辽费说明日本因为俄国等国的干涉没能割占辽东半岛;“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与题图不符;巨额战争赔款正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结果,巨额赔款刺激了日本进一步实行对外扩张,而不是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5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 B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主动进行制度改革
D.列强在中国自由开办工厂
【解析】B 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被俄国“租借”的旅顺港、晚清德国租借地殖民行署是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的证据。
6.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创办了( A )
A.大生纱厂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压榨中国人民,张謇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发展实业,他毅然辞官回乡,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7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以“建威自保,以战为守”为建军指导思想……北洋舰队自始至终没有突破黄海的活动范围,更无意在海上寻求同日本的决战,消灭日本军队的海上补给线。这说明( B )
A.北洋海军实力弱小 B.清政府海权意识缺乏
C.日本蓄意发动战争 D.日本海上补给线过长
【解析】B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海军的建军指导思想落后,且北洋舰队自始至终没有突破黄海的活动范围,更无意在海上寻求同日本的决战,消灭日本军队的海上补给线,这表明中国的近代海权意识淡薄;北洋舰队成立于1888年,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题干没有涉及日本蓄意挑起战争及补给线过长相关信息。
8跨学科·美术 如图漫画题为《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图中日本人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最能体现日本意图的条款是( B )
A.要求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需经双方协议
D.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解析】B 根据题干“日本人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从商品输出阶段过渡到资本输出阶段。
9.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初期就面临资金周转的困难,后因原料供应不足,市场需求下降,生存更加艰难。这反映了大生纱厂( A )
A.发展举步维艰 B.采用先进技术
C.注重产品质量 D.得到政府支持
【解析】A 根据题干“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初期就面临资金周转的困难,后因原料供应不足,市场需求下降,生存更加艰难”可知,这反映大生纱厂面临许多困难,发展举步维艰。
10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纷繁复杂、起伏跌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俄国举行远东特别会议,在低估日本实力和野心的情况下,决定全力支持日本,即旨在利用日本、削弱中国,进而牵制英国的远东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言:“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起来的。”……法国在中日战争开战前利用中日的紧张关系,一直催促日本对中国宣战。当时的德国为了在亚洲取得相应的侵略地位,也曾主张利用日本对中国进行打击。
——摘编自《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1894年7月16日,英日双方签订了新的条约,规定5年后生效,英国取消在日本租界和租界行政权,废除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从5%提高到10%—15%)等等。7月23日,英国政府又照会日本政府,宣称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则英国将采取“中立”立场,不久,日本政府揭开了对华战争的序幕。
——摘编自《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
材料三 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支持日本的目的。(2分)
答:目的:削弱中国,牵制英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列强对中日战争一致奉行的政策,(1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1分)
答:政策:纵容(或者扶植)。影响:加速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3)根据材料三,分析列强在中国侵略方式的变化。(2分)
答:变化: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