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小学科学 “物质世界” 领域的基础内容,聚焦空气的感知与特性探究。教材通过 “聚焦 - 探索 - 研讨 - 拓展” 环节,引导学生从 “空气的存在” 感知,到对比水、木块归纳空气特征,再延伸到空气分布与污染认知,构建 “观察 - 比较 - 应用” 的科学探究逻辑,为后续物质特性学习奠基,培养学生对身边物质的科学探究意识。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 “空气” 有生活感知(如吹风、呼吸 ),但对其特性(无形、可流动等 )缺乏精准认知,且难以用科学方法描述。他们好奇心强,擅长直观观察与简单操作,但抽象归纳、对比分析能力较弱。需通过 “做中学”(如收集空气、对比实验 ),将感性经验转化为科学认知,契合其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核心素养分析科学观念 认识空气 “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可被收集” 等特性,理解空气与生物生存的关联,构建 “空气是一种物质,有独特物理特征” 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 “空气与水、木块的对比”,锻炼观察、比较、归纳思维;在 “空气分布与收集” 研讨中,发展逻辑推理与发散思维,提升科学思维水平。 探究实践 经历 “收集空气→对比观察→研讨总结” 过程,掌握 “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多感官观察” 等方法,提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身边物质(空气 )的探究兴趣,培养关注环境、珍惜清新空气的意识;通过 “空气与生存” 关联认知,树立保护空气、爱护环境的责任感。教学重点用塑料袋收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通过与水、小木块对比,归纳空气 “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易被压缩” 等特性。教学难点精准描述空气与水、小木块的特性差异,理解空气 “无形且可流动、可被压缩” 的抽象特征。教具准备材料:透明塑料袋(每组 3 - 4 个 )、透明水杯(装水,每组 1 个 )、小木块(每组 1 块 )、记录单(含对比观察表格 )。 多媒体:空气存在的动画(如风吹动旗帜、气泡冒出 )、空气分布与污染的图片 / 视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风吹动树叶、气球鼓起、人呼吸 ),提问:“动画里‘看不见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周围有这种东西吗?” 引发猜想后,引导 “用塑料袋‘抓空气’,验证猜想”。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踊跃猜想(“是空气!” ),兴奋尝试用塑料袋 “兜空气”,感知空气存在。 设计意图:用直观动画激活生活经验,以 “抓空气” 趣味操作,快速聚焦 “空气存在” 主题,激发探究兴趣。二、讲授新课 (二)探索 1. 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教师活动: 示范 “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张开塑料袋,快速甩一甩,让空气跑进去,再捏住袋口!试试在教室、走廊、操场收集,感受空气无处不在!” 发放塑料袋,巡视指导:“注意别让空气‘逃跑’,感受收集空气时的‘鼓起感’ !” 学生活动: 模仿教师动作,用塑料袋在不同场景(教室、走廊、操场 )收集空气,观察 “袋子鼓起” 现象,兴奋喊 “抓到空气啦” 。 交流收集感受(如 “操场的空气袋更鼓?不,是收集方法一样,空气都很多” ),初步感知 “空气普遍存在” 。 设计意图: 掌握 “收集空气” 实证方法,直观感知 “空气真实存在、普遍分布”,突破 “空气看不见但可收集” 的认知难点。 2. 对比观察,记录空气特征 教师活动: 分发 “空气特征记录单”,摆放水(烧杯 )、小木块,指导:“用收集的空气袋,和水、木块比一比(看、摸、闻 ),记录不同!” 举例示范记录(如 “空气:看不见颜色;水:看得见颜色 → 空气无色” ),强调 “如实观察、精准描述” 。 学生活动: 分组对比观察: 看:空气袋透明,水清澈、木块棕色 → 记录 “空气无色透明” ; 摸:空气袋软、可变形,水流动但有容器形状,木块硬 → 记录 “空气无固定形状,可流动” ; 闻:空气无味,水无味(干净水 ),木块无味 → 记录 “空气无味” 。 填写记录单,标注差异(如 “空气 vs 水:空气可流动、无固定形状;空气 vs 木块:空气软、能变形” )。 设计意图: 通过 “多感官对比”,精准描述空气特征,落实 “科学观察 - 记录” 实践,突破教学重点;借助 “差异标注”,深化对空气独特性的认知。 (三)研讨 教师活动: 组织研讨,提问: “空气和水、木块比,有啥不同?(如空气可流动、无固定形状 )” “地球家园都有空气吗?除了校园,还能在哪收集空气?” 展示 “不同场景空气分布示意图”(如山顶、深海少空气,草原、公园多清新空气 ),引导关联生活判断。 学生活动: 分享记录单,对比归纳差异(如 “空气无色、无味、可流动,水有容器形状,木块硬且固定” ); 讨论空气分布:“教室、公园有空气,深海可能少;还能在小区、森林收集空气” ,理解 “空气普遍存在但分布有差异” 。 设计意图: 研讨深化 “空气特征” 认知,构建科学观念;关联 “分布与收集”,强化知识迁移,突破教学难点(空气独特特征理解 )。 (四)拓展 教师活动: 发放 “污染判断卡”,展示 “焚烧秸秆、草原、公园、雾霾天气” 图片,指导:“空气无色无味,但被污染会有异味、刺激!判断这些地方空气是否清新,说说保护空气的办法!”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判断污染(如 “焚烧秸秆、雾霾 → 污染;草原、公园 → 清新” ); 交流保护方法(如 “少烧秸秆、多植树” ),增强 “空气保护” 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 关联生活实际,强化 “空气与环境质量” 认知,落实 “态度责任” 素养;延续探究热情,体现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空气的特征是( ) A. 有固定形状(×,空气无固定形状 ) B. 无色无味(√,对比观察结论 ) C. 看得见(×,空气看不见 ) 下列场景中,空气最清新的是( ) A. 焚烧秸秆的田野(×,污染严重 ) B. 草原(√,自然环境,空气清新 ) C. 雾霾天气的马路(×,污染严重 ) 收集空气的正确方法是( ) A. 张开塑料袋甩一甩,捏紧袋口(√,课堂实践方法 ) B. 把塑料袋放水里(×,无法有效收集空气 ) C. 用手抓空气装袋(×,空气会跑掉 ) (二)判断题 空气和水一样,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无固定形状,水有容器形状 ) 所有地方都有空气,包括深海(×,深海空气极少,特殊环境空气分布少 ) 闻到异味,可能是空气被污染了(√,符合拓展认知 ) (三)教师活动 发放练习题,给予 5 分钟思考时间,巡视指导(如 “帮学生回忆‘对比观察’ 结论,关联拓展实践判断污染” )。 结合课堂 “对比观察、污染判断” 实践,讲解答案,强化 “空气特征、分布及保护” 要点。 (四)学生活动 独立答题,关联课堂 “对比观察记录、污染判断讨论” 梳理思路(如 “选择题 1 对应‘空气无色无味’ 特征” )。 听讲解后,修正错误,明确 “空气特征(无色、无味、可流动 )、分布差异(大部分区域有空气 )、污染判断(异味 = 可能污染 )” 的科学认知。 (五)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检测 “空气特征、分布、污染判断” 掌握情况,强化科学观念与探究实践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笑着说:“今天我们‘抓’ 到了空气,发现它无色、无味、可流动,地球大部分地方都有空气!但空气也会被污染,我们要保护它哟!科学探索真有趣,继续当‘空气小侦探’ 吧!” 学生活动: 回顾探究历程,兴奋展示记录单,齐声回应 “会保护空气,继续探索” 。 板书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 特征: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对比水、木块 ) 分布:地球家园大部分地方有空气(校园、草原… 可收集 ) 保护:清新空气令人舒适,污染空气要避免(少烧秸秆、多植树 ) 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 实践环节(收集空气、对比观察 )设计有效,学生直观感知空气特征,探究热情高。 拓展 “空气污染判断” 关联生活,强化责任意识,落实核心素养。 (二)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比描述空气特征时,语言不够精准(如 “空气会动” vs “空气可流动、无固定形状” ),需加强词汇引导。 研讨 “空气分布” 时,对 “特殊环境(如深海 )空气极少” 解释不足,学生理解有偏差。 (三)教学建议 对比观察时,提供 “特征描述词汇卡”(如 “可流动、无固定形状” ),辅助学生精准表达。 研讨空气分布时,补充 “特殊环境空气分布” 科普视频(如深海、太空 ),完善科学观念构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第二单元《地球家园》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2.3《我们周围的空气》“动画里‘看不见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周围有这种东西吗?” 引发猜想后,引导 “用塑料袋‘抓空气’,验证猜想”新知导入聚集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张开塑料袋,快速甩一甩,让空气跑进去,再捏住袋口!试试在教室、走廊、操场收集,感受空气无处不在!” “注意别让空气‘逃跑’,感受收集空气时的‘鼓起感’ !探究新知老师老师!我在教室甩塑料袋,袋子‘呼’地鼓起来啦!走廊和操场的袋子也鼓鼓的,空气真的到处都有呀!”探究新知探索1. 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张开塑料袋,快速甩一甩,让空气跑进去,再捏住袋口!试试在教室、走廊、操场收集,感受空气无处不在!” “注意别让空气‘逃跑’,感受收集空气时的‘鼓起感’ !操场的空气袋更鼓?不,是收集方法一样,空气都很多。探究新知2. 对比观察,记录空气特征 用收集的空气袋,和水、木块比一比(看、摸、闻 ),记录不同!” “空气:看不见颜色;水:看得见颜色 → 空气无色” )。探究新知2. 对比观察,记录空气特征 用收集的空气袋,和水、木块比一比(看、摸、闻 ),记录不同!” “空气:看不见颜色;水:看得见颜色 → 空气无色” )。水 空气看得见 看不见摸得着 摸不着有固定体积(相对 ) 无固定形状看:空气袋透明,水清澈、木块棕色 → 记录 “空气无色透明” ; 摸:空气袋软、可变形,水流动但有容器形状,木块硬 → 记录 “空气无固定形状,可流动” ; 闻:空气无味,水无味(干净水 ),木块无味 → 记录 “空气无味” 。“空气和水、木块比,有啥不同?(如空气可流动、无固定形状 )” “地球家园都有空气吗?除了校园,还能在哪收集空气?” 研讨焚烧秸秆、草原、公园、雾霾天气” 图片,指导:“空气无色无味,但被污染会有异味、刺激!判断这些地方空气是否清新,说说保护空气的办法!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空气的特征是( ) A. 有固定形状(×,空气无固定形状 ) B. 无色无味(√,对比观察结论 ) C. 看得见(×,空气看不见 ) 下列场景中,空气最清新的是( ) A. 焚烧秸秆的田野(×,污染严重 ) B. 草原(√,自然环境,空气清新 ) C. 雾霾天气的马路(×,污染严重 ) 收集空气的正确方法是( ) A. 张开塑料袋甩一甩,捏紧袋口(√,课堂实践方法 ) B. 把塑料袋放水里(×,无法有效收集空气 ) C. 用手抓空气装袋(×,空气会跑掉 ) BBA(二)判断题 1.空气和水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 2.所有地方都有空气,包括深海( ) 3.闻到异味,可能是空气被污染了( )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抓’ 到了空气,发现它无色、无味、可流动,地球大部分地方都有空气!但空气也会被污染,我们要保护它哟!科学探索真有趣,继续当‘空气小侦探’ 吧!板书设计2.3我们周围的空气 特征: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对比水、木块 ) 分布:地球家园大部分地方有空气(校园、草原… 可收集 ) 保护:清新空气令人舒适,污染空气要避免(少烧秸秆、多植树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课件.pptx 【核心素养】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含反思.docx 视频素材:用塑料袋收集风.mp4 视频素材:风吹树叶.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