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宁市2024年度秋季学期教学质量调研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唐太宗在地方设置了十大监察区,称为“道”,并设置采访使等官职代表中央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玄宗后期,诸道采访使逐渐介入地方事务处理,安史之乱后更是与节度使合二而一。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
A. 监察官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B. 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监察官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D. 中央对地方震慑力加强
2. 苏格拉底曾经讥笑以自己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据此推知,苏格拉底认为雅典( )
A. 民众享有普遍政治权利 B. 实行贵族政治是当务之急
C. 民众文化水平亟待提高 D. 民主政治存在着较大缺陷
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运动,针对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边区政府利用各种群众大会、香火会等做宣传演讲,创作许多朗朗上口的选举主题歌曲,还想出了“画圈法”“画杠法”“烧洞法”等选举方法。这些做法( )
A. 保证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公平 B. 完善了边区政权组织的框架
C. 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 D. 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4. 明代殿试策的写作,以“依经傍史”为基本准则。《大明会典》载:“凡出题,或经或史……”。士子对策必须明确指出策问的经典依据如《尚书》《礼记》《中庸》等,并由此着手加以阐发。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
A. 重视选拔实用性人才 B. 考试流程更加规范公平
C. 强化儒学正统的传承 D. 选拔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5. 美国卡特政府于1978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改革法把设立高级行政职位作为提高政府效率的焦点,总统每年对5%的高级行政官授予“功绩奖”,对1%的高级行政官授予“杰出奖”。同时改革法实行功绩工资制,按工作表现付薪金。《文官制度改革法》的颁行( )
A. 杜绝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 有利于提升官员工作积极性
C. 规范了官员的录用标准 D. 使分权制衡机制得到了完善
6. 下表为近代中国三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据表中信息可推知( )
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A. 中国近代法治进程曲折发展 B. 宪政是中国近代化首要目标
C. 宪法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近代中国形成完备司法体系
7. 北宋建立后,作为南疆门户的岭南因瘴病多发给北宋经略岭南带来严峻挑战。朝廷发布诏令要求岭南各州、府仿太医局的教学模式,招收本地生徒习医,考试合格可补为地方医官。政府还特许岭南民间自造药酒,以御烟瘴。这些举措( )
A. 彻底解决了岭南瘴病多发问题 B. 体现了北宋因地制宜的治理方针
C. 使岭南与中原实现一体化管理 D. 导致北宋地方治理财政负担加剧
8. 自亚非会议结束后到1965年,同中国有文化往来的国家增加到40个,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体育等各界人士也前往这些国家交流访问。这反映新中国( )
A 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 致力于推动国际新秩序建构
C. 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D. 逐渐冲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9. 清顺治二年,清廷谕令“免直省(各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是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直至最后废除了匠籍。匠班银的改革和匠籍制度的废除( )
A. 导致以农为本观念的动摇 B. 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有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 极大减轻人民赋役负担
10.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修订《济贫法》;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1908年,出台《养老金条例》和《儿童法》;1911年,颁布《国民保险法》。据此可知,英国的社会救济( )
A. 不允许民间组织参与 B. 实现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C. 以法律法规作为后盾 D. 推动了社会保障的市场化
11. 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了距今11000-9000年的粟、黍碳化颗粒,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粟和黍的证据;南方地区则出土了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B. 古代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
C.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D. 中国先民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12. 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后传至印度,18世纪初传入拉丁美洲后,拉丁美洲逐渐成为世界咖啡主产区。咖啡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
A. 贸易中心转移 B. 各国饮食结构变化 C. 新航路的开辟 D. 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13.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等生产经验,对秦汉以来以熟土和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作技术体系进行了分门别类阐述。这可以说明,6世纪以前( )
A.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战乱破坏北方生产秩序
C. 生产技术革新由政府主导 D. 北方生产水平逐步提升
14. 下表为1850-191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变化情况(1913年=100)。这一变化主要源于英法两国( )
英国 法国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3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 代议制度比较成熟 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工厂制度日趋完善
15. 1602年,荷兰国会通过决议,把荷兰各经营东方物品的公司联合成东印度公司,由国会给予特许证,公司有权用国会名义发动战争,签订条约,占据土地,建筑炮垒等。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
A. 使荷兰成为世界商贸霸主 B. 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适应了西欧殖民扩张的需要
16. 2019年以来,“去美元化”在全球舆论场的热度持续飙升,2023年到了最高点(下图);2024年以来,各国“去美元化”的实际行动更加密集。以下对“去美元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 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结果
C. 美元已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D. 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代西域治理虽然较汉代明显加强,但是在长时段内(7世纪初至8世纪末叶)呈现兴废交替的不稳定状态。……至清代,汉魏晋乃至唐五代那种西北陆疆周边部族政权林立或频繁代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无论是族群还是族群文化都处于一个近代意义民族形成前的大整合阶段,西域治理长期处于一种以相对和平稳定的族群关系与施治环境为主的状态。
——摘编自白京兰《常与变: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
材料三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西北版图所至相较秦朝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西北治理相较唐代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秦朝至晚清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特点。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附加条件是美国援非战略的常规操作,非洲国家进行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化政治改革是获得美国援助的先决条件,这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阻碍。奥巴马政府曾对非洲推出“电力非洲”计划,但随着特朗普上台,资金受到大幅削减。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曾多次中止或重新评估对非洲国家的援助项目,援助政策的不连贯性严重影响了受援国的发展战略。2022年12月,美非峰会期间,美国承诺投入550亿美元支持非盟《2063年议程》,但其中仅150亿美元属于新签约项目,400亿美元是近年来美国对非洲各类倡议和协议的重新打包,这表明美国对非援助缺乏创新和诚意。由此可见,美国对非洲援助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美国对非援助对非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
——摘编自黄梅波、吴昕玥《美国对非洲发展援助70年:演变历程及政策调整》
材料二 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从2015年提出中非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到2018年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从2021年宣布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再到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每一项都有具体目标,每一项都是务实行动,有力表明中国愿助力推进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并肩前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整理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5日《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非援助对非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非“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前列”的理由。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模式 学者代表 主要观点
“冲击—反应”模式(1948年) 费正清 蒋廷黻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直到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冲击促使其发生剧烈变化
“沉沦—上升”模式(1981年) 李时岳 张海鹏 认为近代中国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转折期
“早期现代化”模式(1993年) 罗荣渠 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内在逻辑,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
上述材料反映了不同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模式的不同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及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模式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高峰,唐王朝更是造就了光辉灿烂、彪炳青史的盛唐气象。下图是一位历史教师梳理的盛唐气象的四个元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挑选两个元素叙述盛唐气象。
(2)如果要对盛唐气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哪些类型的史料比较可靠,请举例说明。
南宁市2024年度秋季学期教学质量调研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变化:秦朝西北版图到达临洮、羌中(或陇西郡)一带;西汉的西北版图延伸到了西域地区(或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2)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为西北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赋税制度变化,人口增加等推动小农经济继续发展,为西北治理奠定坚实的经济后盾;奏折制度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置为西北治理提供了高效的国家行政机制保障;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为西北治理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设置伊犁将军,为西北治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制度保障。
(3)特点:西北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代中央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和治理;西北西部连接中亚,东部距中原较远,管理难度大,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北的治理呈现出明显的因地、因时、因俗而治;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力量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的版图得到不断巩固扩大;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央王朝对西北地区的治理能力也不断提升;晚清西北地区边疆危机的出现及加深,促使中央王朝对西北的治理理念和方式相比前代有了很大变化。
【18题答案】
【答案】(1)原因:美国对非援助附带政治条件;美国援非政策没有连贯性;美国对非援助缺乏创新和诚意。
(2)理由:美国对非援助缺乏创新和诚意,援非作用有限,使非洲各国无法依靠美国实现现代化;中国和非洲的人口世界占比使中非现代化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关键;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与非洲的合作以及对非洲的援助,合作与援助有目标、有行动、有效果;中国和非洲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历史使命使中非愿意携手共进;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和非洲关系取得飞速发展,为中非未来携手共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1
模式:“冲击—反应”模式。
观点: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分析: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使曾国藩、李鸿章等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坚船利炮,推行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百日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传统社会结构受到极大冲击,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思想、经济、政治等各领域开始进行国家出路的探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因此,“冲击—反应”模式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状况。
示例2
观点:赞成“沉沦—上升”模式
分析: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在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治上,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失去了经济的自主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努力探索国家的出路,但沉沦依然不断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历史也陷入近代沉沦的谷底。直到1911年,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中国近代史的上升时期。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史在二十世纪初之前整个国家呈现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不断沉沦的状态,辛亥革命开始,中国近代史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此,“沉沦—上升”模式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状况。
示例3
观点:赞成“早期现代化”模式。
分析:17-19世纪,随着欧洲启蒙运动、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欧美等地两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逐渐走向思想理性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走上现代化道路。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列强不断扩大对亚非拉的侵略,亚非拉民族危机加剧,同时,亚非拉也在遭受侵略中开始了现代化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早期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列强走上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国家出路中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因此,“早期现代化”模式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状况。
【20题答案】
【答案】(1)唐朝建立后,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手工业方面,唐三彩等瓷器生产造型精美,工艺高超。唐朝经济的发展繁荣,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底气。
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初年,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空前发展使盛唐气象呈现出民族关系的和气局面。
隋唐是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统一,唐朝社会风气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刚健豪迈的性格特点。唐朝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等活动。开放的社会风气彰显了盛唐气象中的大气与豪迈。
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提升了文人的知识素养,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兼容并蓄。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书法绘画等大放异彩,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盛唐气象中文人的才气。
(2)文献史料。史书、档案与文书等文献史料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记录,是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了唐朝历史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对唐朝更全面的了解。
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如器物、建筑物、遗址等等,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唐三彩盘、敦煌莫高窟、唐蕃会盟碑等唐朝文物古迹,是我们了解唐朝历史发展的直观具体证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