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禅让作为邦国时代的权力承袭法,为后世景仰。封建王朝的君主往往也举起“禅让”旗号,如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王莽,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丕,唐高祖李渊禅让给嫡次子李世民,唐睿宗李旦禅让给母亲武曌。这( )
A. 体现了选贤与能的政治精义 B. 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总趋势
C. 缓解了皇位继承遭遇的困境 D. 调和了皇族内部的尖锐矛盾
2.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该标志是由三枚布币构成的一个“人”字形图案。对布币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 呈现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印迹
C. 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用货币 D. 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
3. 490年,北魏孝文帝下诏重新议定北魏五德次序。少数大臣认为应该接续前秦政权的火德,自定为土德(火生土);多数大臣主张应该接续西晋政权的金德,自定为水德(金生水)。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魏接续西晋,自定为水德。孝文帝此举意在( )
A. 标榜继承了华夏正统地位 B. 缓和两派大臣之间矛盾
C. 宣扬传统的君权神授思想 D. 结束黄河流域的分裂局面
4. 大业五年,隋炀帝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这一诏令( )
A. 确立了官员选拔的客观标准 B. 促进了科举制度的程序化
C.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 D. 忽视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5. 明朝初年规定,土司嫡长子具有第一优先继承权,土司子弟在承袭前需提供汉文宗支图本,确认其合法继承人身份,并经过勘验、结状,确定无误方可袭职,整套程序是基于汉文书写的文书体系。这表明朝廷意在( )
A. 强化宗族内部联系 B. 限制地方行政权力 C. 逐步实行改土归流 D. 推广文化的大一统
6. 北魏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授露田20亩。《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农民政权性质的要求 D. 儒家传统观念的延续
7.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内容包括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附通儒院、师范学堂、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等十个章程,实业学堂、各学堂管理的两个通则,学务的一个纲要。这表明当时( )
A. 儒家经典仍然一统天下局面 B. 传统的选官制度已经被废除
C.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政府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8. 1933年9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消费合作社标准章程》,同年12月正式成立了中央消费合作总社,统筹消费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包括农业领域的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金融领域的信用合作社等。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B. 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 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探索 D. 保证了苏区的物资供应
9. 据表可知我国( )
历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女常委统计表
届次 女代表人数 比重(%) 女常委人数 比重(%)
一 147 12 4 5
二 150 12.2 5 6.3
三 542 17.8 20 174
四 653 22.6 42 25.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
A. 国家法制建设的持续推进 B. 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C. 女性成为人大代表的主体 D. 男女性别平等得以实现
10. 1980年至1983年,全国人大和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三部涉外税法和《关于外商从我国所得的利息有关减免所得税的暂行规定》等鼓励外商投资的税收法规。这些法规的出台( )
A. 缩小了个人收入的差距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适应了对外开放的要求 D. 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1. 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贵族寡头政治受内部腐化和强人政治的威胁而显出颓势。这一时期罗马道德立法的广度和强度较共和国早期明显得到提升,权力阶层的权力道德成为了立法的主要内容,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旨在规范权力阶层道德行为的法律。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 B. 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 适应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 推动了成文法的制订
12. 有学者指出:“在这些自治或独立的城市共同体中,绝大多数都形成了具有一定民主参与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拥有自治或独立的共和式的公权力体制和相应法治文化。”据此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 )
A. 导致国王的权力遭到削弱 B. 促使城市成为独立的王国
C. 阻碍了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D. 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基
13. 16世纪,德意志的诸侯制定适用于整个邦国的成文法,取代中世纪晚期地方领主和自治社区的法律传统和司法管辖权,强化了邦国政府的公共权威。然而,诸侯常常将司法管辖权抵押给贵族。这反映出当时德意志( )
A. 国家分裂王权式微 B. 政治转型的时代特征 C. 领主权力逐步扩大 D. 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备
14. 17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弗吉尼亚种植烟草取得成功,并大量出口到欧洲,此后北美南部的烟草种植逐渐扩大。18世纪末,美国南部烟草种植达到高峰后急剧衰落;到1840年,该地烟草产量仅为5.1万磅,下降了99.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技术革命引发需求变化 B.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C. 国际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D. 长期种植消耗地力
15. 苏联被摧毁的国民经济在5年之内就得到恢复;一个失去数千万人口的国家,在没有马歇尔计划以及外国贷款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苏联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5%之间。这主要得益于( )
A. 计划经济体制持续推行 B. 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社会转型
C. 赫鲁晓夫改革的显著成效 D. 两极格局下世界的安定环境
16. 如表反映出近代以来的国际法( )
时间 主要参与国 国际会议名称 法律及组织名称
1648年 “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 威斯特伐利亚公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年 欧洲国家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和约》
1919年 英、法、美等27国 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年 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 巴黎会议 《非战公约》
1945年 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 旧金山会议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1982年 168个国家或组织 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A. 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 B. 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稳定
C. 欧洲均势的特征明显 D. 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经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淫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禁”,即戒,“五种禁”即五戒。颜之推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极深的儒家学者,他以儒家“五常”解释“五戒”,在他看来,“五常”即“五戒”,两者是完全相符一致的。这也就取消了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界限。
——摘编自方立天《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
材料二 近代初期,英国的家训文化再度复兴,并走向繁荣。16世纪,在文艺复兴扩散的浪潮中,欧洲大陆乃至阿拉伯世界的说教性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语。同时,本土的说教作品,如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卢普塞特的《给年轻人的劝诫》、教育先驱约翰·科列特的《一份正确而富有成效的训诫》、宫廷诗人托马斯·怀亚特给儿子的家书、伊丽莎白一世幼年时的老师罗杰·阿什克姆给妻弟及儿子的忠告、廷臣威廉·塞西尔为秉性各异的两个儿子所写的“需要牢记于心之事”与“训诫”等相继问世。17世纪,在国王詹姆斯一世及其《皇家赐礼》的带动和影响下,家训文化得到极大发展。众多冠以“规劝”、“劝告”、“训导”、“训诫”、“忠告”、“遗训”或“祝福”之名的家训著述纷纷问世。同一时期,一些出身于中等之家的女性,也力图打破“女性当缄默而顺从”的传统,为自家儿女在世间的幸福与灵魂的救赎发声。
——摘编自付有强《近代初期英国人的家训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氏家训》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初期英国人的家训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中亚、西亚以及印度、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的果蔬作物开始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进入我国,比如葡萄、苜蓿、核桃(胡桃)、大蒜(胡蒜)、香菜(胡荽)、石榴(安石榴)等。葡萄和苜蓿是西汉时期作物引种的典型品种。张骞自西域大宛引入了适于酿酒的葡萄品种,带回长安一带推广种植。苜蓿原产于伊朗高原,属于牧草的良种,最初为适应军事生产需要,成为汉唐马政的强大保障。伴随着苜蓿的推广种植,我国的畜牧业也逐渐兴盛。此外,苜蓿也可以作为蔬菜和肥田倒茬作物进行使用。
材料二 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的作物开始经由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的殖民地和南洋各地辗转传入我国。包括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等)、香料作物(辣椒)、纤维作物(陆地棉)、果蔬作物(南瓜、番茄、洋葱等)、药用作物(可可、西洋参等)以及嗜好作物(烟草)等多种类型。玉米、番薯与马铃薯是这一时期引种影响最大的作物。这些高产经济作物,一方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增加我国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产出,更适合作为牧荒的物种;另一方面,其也具备较高的加工附加值,可以作为酿酒、粮食加工、牲畜饲料等原料。
——上述材料摘编自李军《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的“三次引种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作物引种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作物引种的新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白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然而,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多,白银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国白银的流入对解决中国“银荒”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或“一条鞭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基因密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创造性地在中国进行开辟革命新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郭夏云《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创新中创造辉煌》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举两例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九品中正制);儒家文化的传承;佛教思想的影响;北民南迁后延续了中原文化;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社会的剧烈变动);家族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
(2)特点:复兴与繁荣;受外来作品影响;创作主体和形式的多样性;多为特定个人而写。原因:中等阶级的崛起(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统治者的带动;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18题答案】
【答案】(1)来源广泛;品种多样;果蔬作物为主;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从陆路引进;引种需求的多重性(农业、生活、军事)
(2)变化:引种地域范围更加广泛;从海路引进;与殖民活动有关;有更多类型;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影响更为深远。意义:增加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抵御自然灾害;改变了农业耕作制度,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了民众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内涵;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与产业分工专业化,提升了经济价值。
【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国际贸易的扩张;美洲、日本等地银矿的发现与开采;西欧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需求巨大;白银开采与冶炼技术的进步。
(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16至19世纪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墨西哥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丝银贸易,即西班牙商人用美洲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其结果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引起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赋税制度的变动,促进了世界新贸易网络的形成。
一条鞭法:是1581年明朝张居正为应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实行的赋税改革,主要内容是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古代赋税征收形式的转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主题: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基因密码。
论述:
以创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打破教条和迷信,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以创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破除对苏联的迷信,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农业、轻工业,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创造性地论述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都经历了“走苏联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新道路”的开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创新,找到合适自己的道路。
示例二:
主题: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助推器。
论述:
以创新闯出改革开放新天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人民走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共同富裕”,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创新推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行动指南,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实践的开拓和理论的创新,助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示例三:
主题:创新是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特点。
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人士的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决策和工作失误,实现科学执政。
20世纪80年代初,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结合世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特殊情况,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完全对立的制度相互共存,和谐共生,共同统一于主权国家之中,突破一个主权国家实行单一社会制度的传统模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划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先后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综上,我国的政治建设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不断创新,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为世界政治文明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理论)等方面举例,如政治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三三制原则、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干部管理制度、民法典等;经济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文化上的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