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1._____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2.《伤寒杂病论》作者是_______,他提出治未病,对症下药,被称为__ ___。
3.东汉的华佗发明_______,创编_______强身健体。
4.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是____________;农学著作是___________。
5.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作者是_______,记录了_____到_ ______时期的史事。
6.东汉末年产生了道教,教派有______创立太平道、_____创立五斗米道。
7.佛教产生于______,两汉之际,通过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传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______,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西汉
蔡伦
张仲景
“医圣”
麻沸散
五禽戏
《九章算术》
《氾胜之书》
《史记》
司马迁
黄帝
汉武帝
张角
张陵
古印度
丝绸之路
扶持
【温故知新】
单元导言: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章节目录: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新课导入】
思考: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原因是什么
景象: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原因: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背景)
一、官渡之战
任务一:根据P92,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内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曹操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VS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袁绍:约10万人
曹操:约2万人
参战方兵力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
一、官渡之战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92,思考曹操势力壮大乃至最终称雄北方的原因?




原因:
P93相关史事
官渡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高兴得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可供支持战争,曹操开始并没有以实相告。在许攸的一再追问下,曹操只得说出实情。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⑤采取正确的战术。
材料:面对数倍于已的袁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统一全国
孙刘联军vs曹操
刘兄此言
正合我意。
孙兄,大敌当
前,你我不如合
力抗敌,可好?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二、赤壁之战
任务三:根据P93-94,梳理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孙刘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VS曹军
赤壁
曹军大溃,北撤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万兵力
约20余万兵力
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材料一: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二: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材料三: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原因:①战术失误;
②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③曹操骄傲自满,轻敌。
任务四: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曹操为什么败于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不成熟。
战争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中,思考: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两次战役对比
200年
208年
曹操VS袁绍
孙刘联军
VS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孙刘联军胜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①战略战术正确与否;
②指挥者的心态是否骄傲;
③民心向背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西南)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交州,又抢夺刘备的荆州。(东南)
任务五:阅读P95并结合P96地图找出曹操、刘备和孙权的统治范围。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任务六:阅读P95并结合地图魏、蜀、吴建立的基本信息。
(曹)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孙)吴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蜀(汉)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221年
刘备
成都
三国鼎立局面
最终形成的标志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任务八:结合P95-96,概括三国采取哪些巩固统治措施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措施:
魏国:
蜀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诸葛亮
蜀锦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任务八:结合P95-96,概括三国采取哪些巩固统治措施
措施:
吴国: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任务七: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你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群雄割据、天下分崩离析
局部统一
三国鼎立
启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小结】
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2.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A
D
【课堂检测】
4.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群雄制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3.下面哪一幅示意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D
A
5. 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6.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
C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