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A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3.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社会加速发展,在各自不同的气候、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属于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文明形态”的是( )A. 北京人遗址 B. 仰韶文化 C. 良渚文化 D. 二里头遗址2. 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中有“诸子之风”“长期纷争”“军功爵制”“铁犁牛耕”,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B.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C. 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D. 豪强发展与军阀割据3. 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因此,统治者(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③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④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 有学者指出:“(辽)这个政权的皇帝终年‘随阳迁徙’,居住在‘行宫’,跟随着皇帝‘岁无宁居’的,是一个游动的中央政府——‘行朝’”。据此可知,辽朝( )A. 恢复“兵农合一” B. 推行行省制度 C. 消除了民族矛盾 D. 保持草原习俗5. 元朝时期,尚青白的国俗、洁白的胎釉、蓝色的釉料、丰富的绘画技巧被历史性地结合为一体,由此促使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石破天惊的品种的诞生。这个品种是( )A. 唐三彩 B. 青瓷 C. 釉里红 D. 青花瓷6. 明朝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开始了一场大翻译运动,几乎将所有当时最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都引入了国内。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成果是( )A. 《几何原本》 B. 《唐本草》 C. 《梦溪笔谈》 D. 《农书》7.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次战争列强军队侵犯路线图。读图,这次战争最有可能(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8. 孙中山曾为袁世凯设计了三套紧箍咒:一是定都南京,二是袁世凯到南京宣誓就职,三是 。划线处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颁布《临时约法》 B. 发动“二次革命” C. 发动护国战争 D. 促成国共合作9. 抗战相持阶段,冀中军区一份绝密电报提到:“敌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一是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把根据地划成不能相互联系支援的孤立的小块,便于敌逐次分区搜剿;二是汽车路的联络向外连筑,阻挡我军出入其圈内。”于是,“我军”发动了(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10. 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时,做了如下目录。结合所学,划线处应填入(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日出东方——中共一大; …… ●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______; ●艰辛探索——中共八大; ……A. 中共二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11.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指出“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 巴黎 B. 开罗 C. 日内瓦 D. 万隆12.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类企业“从草莽崛起,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扶持,成长受到多重局限”,但又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类企业最有可能是( )A. 国有企业 B. 集体企业 C. 私营企业 D. 外资企业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3. 有学者指出,“(宋儒)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此先儒爱国济世之苦心。”该学者旨在( )A. 肯定先儒吸收佛理复兴儒学 B. 强调儒学社会影响不及佛教C. 赞许佛教主动融入儒学体系 D. 批判先儒放弃儒学正统地位14. 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载:“近代丝绵日贵,治蚕利厚,植桑者益多。乡村间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弥望。通计一邑,无虑数十万株云。”据此可知,吴江县( )A. 出现雇佣劳动现象 B. 普及稻麦复种制度C. 推广高产粮食作物 D. 广泛种植经济作物15. 1832年,英国派遣78名船员乘商船“阿美士德”号,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侦察、勘测航行,对中国沿海水道、重要港口、海防武备等进行了刺探,绘制了翔实的航海图。英国此举旨在( )A. 积累军事情报 B. 考察中国经济 C. 炫耀海军力量 D. 传播测绘技术16.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大体保持在7000-8000万两。战后,这一数值突破1亿两,到1908年已达2.37亿两。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巨额赔款导致盘剥加剧 B. 外国资本放松经济侵略C. 海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D. 洋务运动实现富国目的17. 1915年,中华书局为开拓潜在市场,刊印了针对女子为主要读者群的杂志《中华妇女界》。该杂志刊载了《美国妇人之职业》《择偶自由论》等文章。这说明,中华书局( )A. 兼顾经济效益和妇女解放 B. 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C. 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D. 开关注女性话题之先河18. 1935年,红军以一军团佯攻贵阳东南的龙里城,其余主力则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这次,毛主席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为红军成功突围争取到有利时机。这次军事行动发生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9. 下表为1941年延安各地区代表大会成员(部分)的社会阶层分布情况表(单位: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阶层地区 绥德 庆阳 合水 曲子 新正 新宁 志丹地主 23 12 7 47 一 14 2贫农 1301 460 1334 719 165 393 541工人 236 22 63 — — 2 14商人 127 27 6 — 1 一 3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 “三三制”原则得以贯彻落实C. 绥德贫农与会代表人数最多 D. 农民因土地革命支持民主选举20. 1949年4月汉口有报道,银元在三天之内,翻了四倍,金圆券贬值如此之快,是任何有料想到。受贬值威胁最大的是一般小贩、家庭主妇、公教人员,他们只好眼睁睁着手里的钱打折扣。有些机关团体已经自己发行了银元辅币性质的代用券,信用很好表明当时( )A. 金圆券贬值只损害市民利益 B. 辅币券有效遏制通货膨胀C. 国民政府面临金融信用危机 D. 国民党军队发动重点进攻21. 下图是题为《做好三件大事》的漫画。做好“三件大事”( )①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②是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决策③有利于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④为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2. 2006年,河北农民王三妮自铸铜鼎,鼎刻铭文记农业税废止事:“我是农民的儿子,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世不忘。”这表明( )A. 农业战略地位逐步下降 B.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推行强农惠农政策23. 综合外媒报道,“中国昨晚启动其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任务,并将包括首次太空行走”“在北京奥运刚刚结束一个月之后的这次发射,将激起中国人新的自豪感”。“这次发射”的是( )A. 东风系列导弹 B. “神舟七号” C. “嫦娥一号” D. “银河-I”24. 针对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言:“中古及近代之小说,在作者本明告人以所纪之非事实,然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固非事实也,然元、明间犯罪之人得一度牒即可以借佛门作逋逃薮,此却为一事实。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骋其冥想至何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境。”他旨在说明( )A. 文学作品能为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B. 小说所记因并非事实故不足为信C. 小说创作一般能够反映时代全貌 D. 《水浒传》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5. 何为“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之铭文,其意为“中原之地”。在秦汉统一之前,均漫指黄河及淮河流域之大部分,而沿边裔之秦、楚、吴、越则不在“中国”领域之内。至秦统一之后,形成政治大一统局面,中国行政制度改变,遂使“中国”称谓之实义又有新确立,不但三十六郡沿为正确之中国领域,而东南至于海,北至于塞,西接流沙,则俱为秦汉时代人所共喻之中国领域。——摘编自王尔敏《“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材料二 如果说“五胡十六国”的出现并没有得到汉族史家的认同,那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则实现了这种突破。北魏开始兴兵南下进攻南朝宋,虽然没有实现灭亡南朝宋的目的,却将疆域扩大到淮河以北地区,而更为重要的是北魏“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得到汉族史家的承认,其主要的标志就是北魏成为第一个被纳入中国“正统”王朝序列中的由边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整理自李大龙主编《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索》材料三 清代以前“中国”还不是一个政权的“国号”,“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现象。明朝时期,“中国”一词仍有中原、汉人及汉人建立的政权等含义,但更多的则是用来指称明朝,仍然是一个国家概念。到了清朝,“中国”一词正式成为清朝的代名词,1689年,清朝在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正式使用“中国”一词代替“大清”,“中国”与“国号”最终走向了重合。清朝以“中国”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表明最迟到康熙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称呼,中华各民族也由此开始以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身份活动于世界舞台。——摘自李大龙主编《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索》(1)指出“何尊”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扩大“中国”领域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的“突破”,并结合所学,概述这种“突破”实现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与“大清”的关系。“中国”一词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丰富,综合材料一二三,用关键词概括其内涵。26. 五四精神是百年来中国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五四期间学生群体之所以将集会地点选在天安门前,是因为天安门广场经过改造后空间宽敞,便于大量人群的聚集。此外,学生选择天安门进行游行还有另一层考虑,天安门是民国政府的权力象征,而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使馆又集中在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使馆区在空间上又位于紧邻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角。因此,学生选择从天安门出发。——摘编自王谦《帝都,国都,故都: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文化表征:1898-1937》材料二 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统计表省份 四川 贵州 陕西 云南 湖南 广西 甘肃 湖北内迁高校数(所) 52 8 7 7 3 3 2 1——数据来源于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民国)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材料三 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是我国各族各界青年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他们当中,有的在疫情防控战斗中逆行出征、救死扶伤、争分夺秒复工复产,有的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有的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有的在服务社会的最基层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他们同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进,书写了华彩乐章,彰显了责任担当,为全国青年树立了标杆!——整理自《关于颁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2020)(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生群体将集会地点选在天安门前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学生群体在此次集会游行中高喊的口号。(2)根据材料二,指出高校内迁的主要方向,并结合所学,概括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内迁高校之“战时使命”。(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五四精神的核心。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选举制度,隋唐时有一大变迁……晋朝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调法,三者是相一贯的,而唐制尤为完备。——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A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3.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A【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A【20题答案】【答案】C【21题答案】【答案】D【22题答案】【答案】D【23题答案】【答案】B【24题答案】【答案】A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5题答案】【答案】(1)类型:实物史料。(写“一手史料”也给分)措施:统一六国;推广郡县制;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控制;击退匈奴,修筑长城。(2)“突破”:北魏“中国”正统王朝地位得到汉族史家的承认。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写“扩大到淮河以北地区”不给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关系:“中国”一词正式成为“大清”的代名词。(“中国”代替“大清”、走向重合等意思相近都给分)内涵的“方面”:疆域(中原之地、地理范围、版图)、制度(政权)、民族、文化、主权。(写“华夏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可)【26题答案】【答案】(1)原因:广场空间宽敞;便于聚集;是民国政府的权力象征,向国民政府施压;毗邻东交民巷使馆区,向外国列强示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其他口号:“抵制日货”、“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2)方向:迁到西南、西北。“战时使命”:培养人才;学术研究;保护和转移教育资源;抗战救国(从军、参军救国等);鼓舞抗战决心。(3)表现:在疫情防控中逆行奉献、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在脱贫攻坚中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在科技攻关中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在服务社会基层不计得失、任劳任怨。核心:爱国主义。【27题答案】【答案】论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时期,政治、选官与赋役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政治上,确立三省六部制。魏晋以来三省渐掌相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复旧制,以三省长官为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分工协作又相互制衡,既提升行政效率,又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如唐太宗时,三省协同推进政务,巩固统治。选官上,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垄断,以考试选官,为寒门开仕进之路,促进阶层流动。像宋璟等寒门子弟凭才学入仕,提升官员素质,助力国家治理。赋役上,唐租庸调法完善发展。承晋户调式、北魏均田令,“租”“庸”“调”结合,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为唐前期繁荣奠基。综上所述,隋唐时期制度创新,适配时代需求,推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深刻影响后世,是隋唐对中国制度史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