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咸宁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考古显示,湖北赤壁大湖咀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其中陶器类型多样,有鼎、鬲、甗等炊器,豆、簋等食器。遗址中还发现房屋基址、灰坑、窑址等遗迹。据此推知,大湖咀遗址( )大湖咀遗址A. 存在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B. 不再依靠渔猎采集以获取食物C. 手工业生产具备规模化 D. 社会会出现贫富分化过大的隐患2. 汉文帝时,有大臣向皇帝献玉杯,杯上刻有“人主延寿”字样;汉武帝获白麟、得宝鼎后改元“元狩”“元鼎”;汉宣帝时,因“凤凰集鲁郡,群鸟从之”而改元“元康”。这些现象表明两汉时期( )A. 祥瑞观念主导政治决策 B.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政治活动C. 君主决策有较大随意性 D.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治国思想3. 唐代前期,重要诏令由中书省起草,用黄麻纸书写,以示正式;而翰林院初为文学待诏之所,负责处理日常文书。至玄宗时,翰林院开始用白麻纸草拟“内制”,涉及重大人事任免、军事机密等,与中书省的“外制”并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文书制度日趋完善 B. 宰相权力不断扩大 C. 中枢权力结构调整 D. 监察体系逐渐严密4. 元朝曾严禁私自出海贸易,违者严惩。但沿海地区民间走私贸易屡禁不止,不少权贵暗中参与其中。14世纪初,元朝调整政策,允许民间商人在官府登记后出海,征收“市舶税”,并对权势之家贸易行为进行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元朝( )A. 抑商政策得以强化 B. 商业发展影响政策走向 C. 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D. 权贵阶层威胁国家财政5. 明亡以后,出身皇亲贵胄之家的朱耷,委身于清王朝的统治下,其画作中鱼、鸟、鸭等形象皆以象征性的技法描绘,夸张的白眼向天,倔强之气溢于言表。《墨葡萄》(见图1)、《孤禽图》(见图2)等,画面结构利落,灵动不刻板。这类作品( )图1 图2A.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 B. 折射了主流审美倾向的异变C. 开创了以形写神的创作风格 D. 表现了作者情感的自我抒发6. 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这一风潮( )A. 强化了地方政权影响力 B. 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C. 加剧政府财政收支的失衡 D. 利于打破封建等级观念7. 下表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部分思想家的观点。据此可知当时( )思想家 观点简介胡适 认为文言文行文晦涩,严重束缚思想且阻碍文化在大众间传播,是旧文化的典型代表林纾 强调文言文是传承千年的文化根基,还指出白话文缺乏文学性与文化底蕴,难以承担文化传承重任钱玄同 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认为汉字是封建文化的载体章太炎 坚持汉字不可废,认为汉字承载着民族精神A. 文学革命脱离了社会生活 B. 文化转型呈现多样化路径C. 学术争议阻碍了文化普及 D. 思想启蒙瓦解了传统观念8. 1941年,晋察冀边区开展冬学运动,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融入抗日救国、男女平等内容。不少妇女学习后主动参与站岗放哨、护理伤员,有的还动员家人参军。边区出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热潮。这说明冬学运动( )A. 改变了农村传统社会结构 B. 推动了军事斗争胜利C. 促进了妇女社会角色转变 D. 提升了妇女政治权利9. 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表明当时中国外交(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C. 冲破欧美对华的外交封锁 D. 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10. 20世纪80年代,湖北咸宁地区鼓励农民自筹资金、联合办厂,通过“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在赤壁市官塘驿镇发展起竹制品加工企业群,在嘉鱼县潘家湾镇形成蔬菜种植加工产业链。到1992年,咸宁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超过40%。这表明乡镇企业的发展( )A. 推动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B.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C. 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D. 满足了国民的消费需求11. 古波斯铭文记载:“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任何一个国家,无论远或近,任何一个人,无论谁,只要对我犯了罪,我即严惩。阿胡拉·马兹达(波斯主神)恩赐我王位,使我统治这片广袤土地。”这段文字体现出波斯帝国的统治特点是( )①中央集权君主统治②法律条文较为严苛③多元文化的包容政策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 欧洲古典城市大多是人口聚居地,11世纪开始兴起的中世纪城市则不一样,它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是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这说明中世纪城市( )A. 成为封建主抗衡王权的工具 B. 具备产生独立意识的政治土壤C. 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形成阻碍13. 1875年,英国通过《工匠住宅法》,强制地方政府拆除不卫生的贫民窟并修建工人住宅。1897年的《工人赔偿法》规定,雇主对工伤事故承担赔偿责任。这些举措实施后,工人患病率下降,工厂出勤率提升。由此可见,英国政府立法( )A. 消除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B. 避免了工人与政府的对立C. 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D. 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建立14. 194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通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汇率;1948年,世界银行开始运作,为成员国提供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1948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生效,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关税壁垒。据此可知,这些国际组织(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经济优势 B. 客观上消除国际贸易壁垒C. 致力于世界经济秩序的规范化运作 D. 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5. 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积极倡导拉美国家联合自强,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大国霸权。在其推动下,拉美国家多次联合提出资源主权、公平贸易等诉求,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抵制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这反映出拉美国家( )A. 致力于打破旧国际秩序 B. 试图主导国际政治格局变革C. 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D. 进一步减少与发达国家矛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 【中国古代休闲】材料一 北宋统一后,由于发明了一些新的省力和效率高的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量也大大提高了,手工业和商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商品经济活跃,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全国出现许多几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级经济条件的改善和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加,为他们从事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社会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摘编自卢长怀《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研究》材料二 下图中中国古代休闲空间的拓展及休闲频率的变化说明古代普通百姓的休闲空间演变空间 说明家庭 以房屋为中心的私人所有的空间范围聚落 以多个家庭组合起来的有较深社会联系的地域范围,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市井 由城市中的市、坊、相关街道、街心广场、以及各类营业机构组成郊区 在城市及聚落外围的地理空间异地 相对于某一城市在地域上没有联系的地方——摘编自吴志才《中国古代休闲活动发展演变规律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宋代休闲文化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百姓休闲空间的演变。17.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材料一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科技体系逐渐瓦解。晚清时期,洋务派为求自强,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启了近代科技引进之路。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资金短缺以及技术人才匮乏,科技发展成效有限。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一批有识之士倡导科学救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建立,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严重阻碍了科技的系统发展与应用。——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迎来新契机。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凭借顽强毅力与集体智慧,突破关键技术,奠定国防科技基石。改革开放后,“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在5G通信、高铁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提供有力支撑。——据路甬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困境。(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并从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中谈谈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18. 【非洲经济发展】材料一 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在非洲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列强瓜分完毕,殖民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殖民者强迫非洲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埃及的棉花、苏丹的花生等,使非洲成为单一的原料产地。同时,殖民者控制非洲的交通运输、贸易等领域,非洲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附于西方宗主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摧毁,民族工业难以起步。——据陆国俊、郝名玮《非洲通史·近代卷》等整理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非洲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许多非洲国家推行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的援助与投资,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非洲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一些非洲国家还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南非的黄金与钻石加工、尼日利亚的石油化工等,逐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据刘鸿武《非洲地区发展报告》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归纳15—20世纪初非洲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非洲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启示。19. 【文明多元性】材料一 19世纪,西方中心论盛行,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文明,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其他文明只有向西方文明学习和靠拢,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这种观念将西方文明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甚至贬低其他地区文明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当代学者指出,世界文明呈现多元性特点。各地区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生态智慧等,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交流互鉴,而非相互排斥。——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阅读材料,围绕“文明多元性”,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立论正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咸宁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题答案】【答案】(1)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提供物质基础;商品经济发展,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出现大量休闲群体;社会消费方式发展,休闲内容多样化。(2)评述:中国古代百姓休闲空间不断拓展,向市井、郊区、异地拓展。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力。①宋代经济繁荣、城市兴盛,市井成为休闲重要场所或答商品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发展,为郊区、异地休闲提供可能;②同时,社会交往需求增长,人们从聚落内血缘交往发展到市井多元交往,休闲空间的扩大满足了这一需求;③人们思想观念开放,对生活品质追求提升,从而推动休闲空间拓展。这种演变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丰富了人们生活,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推动城市和商业发展,还催生了民间艺术(积极方面任答二点得2分)。消极方面,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治安问题,异地休闲受交通和安全制约,不同阶层在休闲空间享受上差异明显,贫富差距在休闲生活中有所体现。【17题答案】【答案】(1)困境:封建制度束缚,传统科技体系瓦解;资金短缺,经济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匮乏;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科技系统发展与应用。(2)原因:国家独立、社会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政府重视,制定一系列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重视教育,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启示:①国家独立和社会稳定是科技发展的前提,要维护国家和平稳定;②政府要加强对科技的重视和引导,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和规划;③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重视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④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既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更要注重自主研发;⑤科技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服务。(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8题答案】【答案】(1)特点: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严重破坏或答传统手工业衰落。殖民化程度高或答经济发展依附于西方宗主国;经济结构单一;民族工业发展艰难。(2)原因:注重内部改革与政策调整;寻求国际合作与外部支持;积极开展传播技术与产业创新;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冷战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为非洲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启示:自主发展是核心;国际合作需均衡共赢;科技与创新是动力;国家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多元化。【19题答案】【答案】示例1:论题:文明多元共生,共筑人类进步文明多元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特征,各文明皆具独特价值与贡献。19世纪西方中心论盛行,西方学者将西方文明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这种观点不仅片面,更掩盖了其他文明的光芒。事实上,各地区文明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都发展出了独特且富有价值的成果。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包容与融合中绵延数千年,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提供了智慧;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生态智慧,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孕育出独特的农业与生活方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当今世界,文明应相互尊重、交流互鉴。摒弃文明优劣之分,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示例2:论题:文明多元性:多重因素交织必然结晶文明的多元性并非偶然,而是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与社会条件共同孕育的文明硕果。不同地域的生存逻辑与实践选择,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自然环境奠定文明基底。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催生了中国“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与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的山海地理则孕育了城邦民主与工商业传统。美洲阿兹特克人在湿地发明“浮动园地”农业,地理差异决定了初始发展路径的分野。历史传统塑造文明特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与教会的长期博弈,为近代宪政思想埋下伏笔。阿拉伯帝国融合希腊、波斯文明成果,其医学与数学成就通过西班牙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基石,历史脉络的延续性让文明在传承中保持独特基因。社会条件推动文明演进。玛雅文明在热带雨林中独立发展出含“0”的数学体系与精密历法,宋代中国因商品经济繁荣催生交子与活字印刷术。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促使不同文明在应对挑战中形成独特解决方案。文明多元性是自然、历史与社会共同书写的传奇。唯有理解文明“何以多元”,方能以包容之心推动互鉴,让多元文明在人类进步中各展其长、共生共荣。示例3:论题:文明多元性:平等共存与互鉴共生人类文明法则文明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源于不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与社会条件的孕育,其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共存与互鉴共生。每种文明都是独特的智慧结晶,如古埃及太阳历与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同属农业文明的时间智慧,玛雅文明的“0”概念与古希腊科学理性各放异彩。近代西方中心论以“文明优越论”破坏多元生态,导致文化同质化危机,而汉唐长安汇聚多元文明、阿拉伯帝国融合东西方智慧,均印证文明在交流中焕发活力的规律。当今世界,全球化挑战亟需多元文明贡献方案,唯有摒弃偏见,以平等尊重为基、以交流互鉴为桥,才能让各文明在共生共荣中推动人类进步,构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