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本试题共6页,共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重点聚焦于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发现该时期的都邑性遗址中,小墓多为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制作精美。这反映了当时( )
A. 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出现 B.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 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 文明起源呈现高度同质化特征
2.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统一天下后,始皇帝接受李斯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以县统乡、以乡统里。“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秦朝的这些举措( )
A. 为地方自治制度创造条件 B. 利于推动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印证传统宗法关系已湮灭 D. 表明国家治理模式已成熟
3. 魏晋时期,北方包括鲜卑、匈奴、柔然、高车等在内的诸多民族都存在祖述炎黄的现象。前赵刘渊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前秦苻坚、北魏孝文帝频繁祭祀天地、圣贤、祖先。他们此举意在( )
A. 宣扬儒家思想 B. 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C. 强化思想控制 D. 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4. 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所记载的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唐代的这一状况( )
时间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143.5 102.0
玄宗时期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功勋户)按规定受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A. 缘于租庸调制被破坏 B. 表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C. 直接导致唐王朝灭亡 D. 凸显赋役改革迫在眉睫
5.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日常习惯提出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通俗化,构建起一套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周密的社会秩序。朱熹的这些举措( )
A. 旨在增强儒学的思辨化色彩 B. 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C. 企图消弭社会阶层间的差异 D. 利于强化思想控制以维护封建秩序
6. 明朝初年,宰相胡惟庸擅权乱政,“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由此可知,当时( )
A 宰相行政能力较强 B. 明朝皇帝怠政严重 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内阁制度形同虚设
7. 在宋元话本中,故事的主人公主要为官宦之子或将门之后。而明清的小说,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等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 )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B. 士农工商界限消失
C. 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D. “重农抑商”遭到废弃
8. 《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此后直至《马关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但在对中国危害最深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清政府主动对外开放 B. 清朝统治根基的动摇 C. 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D.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9. 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认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主要是因为( )
A. 资本主义国家已日薄西山 B. 清政府仍具备较强军事实力
C. 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 D.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
10.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其中说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为此,陈独秀主张( )
A. 以革命手段推翻专制统治 B. 以西方文化改造国民精神
C. 以马列主义引领中国发展 D. 以渐进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11. 1923年,孙中山与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共同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和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且以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该宣言的发表( )
A. 促使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实现 B. 助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 有利于中国农村革命道路探索 D. 是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12.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几次变化,主要基于( )
时间 文件 核心内容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打土豪,分田地
1942年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A. 党的路线方针的变化 B. 革命力量大小的变化 C.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3. 1947年,《珠风报》刊载了一位上海小店员写的文章,文中说道:“小店员一个人养活家里六口人,物价攀升太过迅速,米蔬随口喊,米价日高五万,油条五百跳一千,让这个难过的时节更加艰难。”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反映出民族工业的日益萧条 B. 折射出国民政府深陷统治危机
C. 说明中共中央财政危机严峻 D. 表明列强侵华呈现加剧的态势
14. 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参加选举去》。该作品表现出( )
A. 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 B. 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热情
C.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熟
15. 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促进了工业区域格局的变化 B.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 摆脱了美苏争霸带来的威胁 D. 实现了东西部地区一体化发展
16. 经历长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 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 B.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C.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D. 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中央 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边疆 东北 撤出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
东南 统一台湾,设府管理,隶属福建省
西南 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北 先后平定噶尔丹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进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伊犁将军管理军政事务
材料二 清末西方列强侵扰中国边疆,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清廷以前对边疆地区的封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改革迫在眉睫,在边疆地区设立行省就是其应对危局的关键措施。在新疆,左宗棠于光绪四年(1878年)收复新疆。在左宗棠的提议下,清廷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在台湾,中法战争后,清政府鉴于其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台湾建省。在东三省,清廷为整顿吏治、改善民生、清除积弊、巩固国防,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别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在内蒙古,清廷采纳锡良等人提出的“放垦蒙地,以辟利源”的建议,暂缓在外蒙古地区设立行省,着重筹划在内蒙古设立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省份。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吕文利《清朝边疆治理的一体化方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注意到了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对应的历史事件,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的主要举措。
20.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就该主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本试题共6页,共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
(2)特点:洋米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呈现阶段性;洋米进口呈现地域性特征,南方地区进口远高于北方地区。 原因:西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粮食相对过剩,向中国大量倾销粮食;近代通商口岸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增加;南北方饮食习惯的差异。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习惯;已产生了较为明确的边界意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多元化;设立专门政府机构。
(2)历史意义: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9题答案】
【答案】(1)方案: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2)主要举措: 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凝聚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同时也注重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革命力量;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了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题答案】
【答案】论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征程
阐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惊雷划破夜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宏大帷幕,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纪元。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率先发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挣脱“大锅饭”的束缚,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广袤田野重焕生机,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应时而生,如同对外交流的窗口,引入外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昔日小渔村飞速蜕变,成为对外开放的耀眼标杆,引领中国逐步打开开放大门。中共十二大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改革指明方向;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晰发展定位;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驱散思想阴霾,同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推动改革向纵深突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激活长江流域经济活力,成为改革开放新的增长极。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外贸易繁荣,“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伴随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竞争力提升,2010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彰显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新时代,中共十九大、二十大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从多领域改革到“引进来”“走出去”升级,中国在国际舞台展现担当。
总之,四十余载改革开放,以理论为魂、实践为翼,让中国紧跟时代步伐。它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美好未来,也必将续写更多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