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程标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时空定位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
2002年
2007年
2017年
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
2018年
目录
CONTENTS
0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0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0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综合国力概念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时 期 时代特点 科技成就 重大工程建设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21世纪初 (至2011年)
综合国力提升表现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工业总产值达6万多亿元,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
(2)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2)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
(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人民生活: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1)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2)“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2.7 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新科技)




射电望远镜FAST
(天眼)
央行数字货币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4.国防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1)国防军队改革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五大战区示意图
(2)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永久割让九龙司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租借新界
1553年,葡萄牙用欺骗手段私自居留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取得定居权
1887年,葡萄牙强行占据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由来
(知识回顾)
(1)提出: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
一国:
一个中国
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则性
两制:
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灵活性
两种社会制度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港澳问题指明了方向。
(3)意义:
1.“一国两制”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999年12月20日,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 1997年7月1日,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我们提出这个构想时,人们都觉得这是个新语言,是前人未曾说过的。也有人怀疑这个主张能否行得通,这就要拿事实来回答。现在看来是行得通的,至少中国人坚信是行得通的。” ——邓小平
2.“一国两制”实践:港澳的回归
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也证明“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复香港和澳门和香港、澳门最终能回归的原因?
材料1 国内: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时便和斯大林讨论过:“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内地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过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材料2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有力量的国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香港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台湾问题。……我跟外宾谈话时还提出: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10.22)
(1)没有立即收复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及对立;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③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2)能回归的原因:
①根本前提: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关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③法律依据:联合声明和基本法;
④群众基础:人民支持渴望回归。
从1997年至2017年,20年间,香港财政储备
增长近3倍;上市公司数目增长近3倍;
股市资本总值增长8倍。20年里,
香港获外资直接投资总额
增长超过10倍。
──数据整理自凤凰网
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历史回顾:
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意义?
政治: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外交: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军事: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防和海防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两岸关系的进展
“九二共识”
《反分裂国家法》
“汪辜会谈”
胡连会
“三通”实现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08年12月
1979年元旦
《告台湾同胞书》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历史依据:
②根本保证:
③正确政策:
④交流频繁:
⑤榜样借鉴:
⑥群众基础: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港澳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两岸人民心向统一,大势所趋;
(2)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
特点:对立隔绝到交往合作;以民促官;党和国家体现了最大诚意、努力。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全方位外交
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外交理念
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宗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活动成就: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外交活动及成就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活动成就:
(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新型国际平正义、合作周边国家关系关系共赢
(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外交活动及成就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大国作用
宗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心发挥核心作用。
活动成就: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外交活动及成就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
宗旨: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活动成就: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外交活动及成就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明自信
(1)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中国全方位推进对外关系发展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
特色
大国
外交
两条
主线:
历史
意义:
建立
新型
国际
关系
构建
人类
命运共同体
原则: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表现:
全球伙伴关系: 扩大利益交会点
大国关系: 协调合作,总体稳定、均衡发展
周边国家关系: 亲、诚、惠、容
非洲关系: 真、实、亲、诚
欧洲、拉美关系: 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原则:
全球治理、金融体系、“一带一路”
表现: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
用力的推动者。
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
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巨大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综合国力概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一国两制”与
祖国统一大业
综合国力提高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
构想提出及其内涵
香港、澳门问题解决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进入21世纪(到2011年):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