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烽火岁月中的木刻编制: 施精华时代背景与木刻使命现代版画抗战时代版画对比这两幅版画,你能感知不同时代的木刻有着怎样不同的使命?---- “时代战歌” 的使命时代背景与木刻使命到前线去木刻如何在战火中‘呐喊’?从画面黑白对比中,你读到什么??刀痕粗犷背景简化感知紧迫木刻艺术的历史价值木刻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等记录了抗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历史事件0102木刻艺术作品展现了烽火岁月中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时代印记。反映社会变迁03木刻艺术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如《黄河大合唱》木刻版,传递了抗战精神。传承文化精神04烽火岁月中的木刻艺术推动了版画艺术的发展,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和艺术流派。促进艺术发展烽火岁月中的木刻代表性作品赏析《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赏析 黑白木刻 李桦三角刀刻人物衣纹,线条粗犷有力,黑白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术风格人物和线条的一致向前形成力量迸溅感,象征着受压迫的人民挣扎的力量,表达了他们奋起反抗的决心。象征意义《人桥》赏析 套色木刻 古元采用刚柔并济的刀法(三角刀刻刚硬与圆刀刻柔和)与冷暖对比的套色(橘红战火与蓝绿河水),强化战场张力与崇高感艺术风格“人桥” 既是物理通道,更是集体主义牺牲精神的丰碑,冷暖色彩的对比,象征着水深火热的严酷战争。象征意义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成立与影响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宣传抗战理念,鲁艺木刻工作团于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工作团的成立背景鲁艺木刻工作团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木刻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等。工作团的艺术贡献通过木刻展览和出版物,工作团的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增强了抗战信心。工作团的社会影响木刻作品欣赏烽火岁月当敌人搜山时候木刻作品欣赏木刻工具与雕刻木刻工具介绍握刀运刀技巧掌握刀具与木板的角度,是决定线条粗细和深浅的关键,需通过实践精准把握。刀具角度控制01力度和速度的恰当结合能够使木刻作品线条流畅,富有表现力,需反复练习以达到协调。力度与速度的协调02刀痕效果展示视频来自网络,仅供教学参考,感谢作者张文俏老师学生活动任务一、赏析任务:选教材作品(如《牺牲》)撰写 “刀痕 -场景 - 情感 - 时代” 四要素赏析(示例:《牺牲》)1、用 刀痕, 2、表现 场景,3、传达 精神,4、体现 时代使命。二、创作任务(二选一):临摹:《到前线去》局部(教材第6页图 ),重点还原刀痕节奏(粗线冲锋、细线背景)。创作:以“校园中的‘烽火精神’”(如体育拼搏、劳动奉献)为主题,设计黑白木刻草图,运用所学刀痕刻画(如三角刀刻主体,圆刀刻背景)。课堂总结和作业新兴木刻是烽火岁月的时代战歌,以粗犷简单的黑白线条,表现出人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希望同学们以刀笔为媒,在赏析与创作中,传承历史记忆,书写新时代的美术篇章。”1.完成赏析任务(选择一幅书本第9页的学生作品,200 字,图文结合,标注刀痕与情感)。2.完成临摹或创作(临摹一幅烽火中岁月的版画,A4 纸,重点评价刀痕与主题的契合度)。3.收集校园 “奋斗瞬间”,为创作任务补充素材(培养对当下时代的美术记录意识)。作业:《烽火岁月中的木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烽火岁月木刻作品,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2、掌握木刻工具使用和黑白木刻制作步骤。3、理解新兴木刻在抗战时期的 “战斗” 使命。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剖析木刻作品的时代内涵与艺术特色。掌握木刻工具技法与制作流程。难点: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木刻语言。三、教学过程(40 分钟)(一)情境导入:图像识读启思(5 分钟)作品对比:PPT 展示和平年代城市画与《到前线去》(P 6图),提问:“木刻如何在战火中‘呐喊’?从画面黑白对比中,你读到什么?”(引导观察刀痕粗犷与背景简化,感知紧迫感)。文化关联:结合教材图 6 上方黄框文字,点明木刻作为 “时代战歌” 的使命,激活学生对烽火岁月的历史记忆与美术感知。(二)作品赏析: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15 分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李桦,图 6):刀痕解析:三角刀刻人物衣纹(教材图 8 刀痕),表现挣扎的力量感;黑白分布(黑背景 + 白人物)象征压迫与希望。小组讨论:“如果用颜色替换黑白,画面情感会如何变化?”(强化黑白木刻的艺术张力,理解其在战时的传播优势)。《人桥》(古元,图 7):构图与刀痕:战士肌肉的三角刀刻(刚硬)与群众轮廓的圆刀刻(柔和)对比,体现战争中的团结协作(教材图 8 刀痕对比)。深度追问:“画面没有硝烟,为何仍显紧张?”(引导关注人物动态、水面线条,体会环境氛围,提升图像解读能力)。鲁艺工作团(图 7 小知识):文化叙事:讲述工作团 “背着刻刀过黄河” 的故事,链接教材图 7 照片,理解木刻家的 “艺术抗战” 精神,深化文化责任意识。(三)技法探究:创意实践与技能习得(15 分钟)工具与刀痕(图 8):实物演示:展示刻刀(切刀、平刀等),演示握刀(拳握式刻粗线,捏笔式刻细线)与运刀(刻、切、铲,教材图 8 动作),强调安全(“刻刀朝外侧,戴手套”)。刀痕实验:学生用铅笔在纸上模拟不同刀痕(如切刀的锯齿线、圆刀的弧线),感受 “刀痕即语言”(教材图 8 刀痕与木味)。制作步骤(图 9):流程演示:PPT 动态展示 “绘制画稿→刻板→上油墨→印制”(教材图 9),讲解题签规范(图 9 小知识),突出 “套印精度与艺术表达的关系”。(四)任务实践:素养落地与个性表达(5 分钟)任务单发布:赏析任务:选教材作品(如《牺牲》,图 9 学生作品),撰写 “刀痕 -场景- 情感 - 时代” 四要素赏析(示例:“《牺牲》用… 刀痕,表现… 场景,传达… 精神,体现… 时代使命”)。创作任务(二选一):临摹:《到前线去》局部(图 6),重点还原刀痕节奏(粗线冲锋、细线背景)。创作:以 “校园中的‘烽火精神’”(如体育拼搏、劳动奉献)为主题,设计黑白木刻草图,运用所学刀痕刻画(如三角刀刻主体,圆刀刻背景)。课堂构思:学生用 10 分钟(含在新授环节)完成赏析提纲或创作小构图,教师巡视指导(如 “如何用刀痕表现‘拼搏’的力量感”)。(五)总结升华:文化责任与素养迁移(5 分钟)思维导图:PPT 呈现 “图像识读(作品)→审美判断(技法)→创意实践(任务)→文化理解(精神)”。情感共鸣:提问:“今天的我们,如何用艺术传承烽火精神?”(如 “记录校园奋斗,刻画时代担当”)。教师总结:“烽火木刻是民族精神的‘刻刀’,希望同学们以刀笔为媒,在赏析与创作中,传承历史记忆,书写新时代的美术篇章。”四、课后作业完成赏析任务(200 字,图文结合,标注刀痕与情感)。完成临摹或创作(A4 纸,下周展示,重点评价刀痕与主题的契合度)。收集校园 “奋斗瞬间”,为创作任务补充素材(培养对当下时代的美术记录意识)。五、教学反思成功点:通过 “刀痕 - 情感 - 时代” 的赏析框架,学生深度理解木刻的文化价值;任务单设计紧扣核心素养,实现从 “看木刻” 到 “刻时代” 的素养迁移。改进点:若学生对 “校园烽火精神” 理解不足,可增加 “身边英雄” 访谈活动(如采访教师、校友),丰富创作主题的文化内涵,强化责任担当的落地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教案.docx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