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历史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3.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朝( )A. 开通大运河 B. 修建都江堰 C. 完成南北统一 D. 开创科举制度2. 《贞观政要》载唐太宗“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武则天推行“试官制”,令存抚使举荐人才并亲自考核;唐玄宗选贤任能,重用姚崇、宋璟推行改革。由此可见,唐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 重农抑商 B. 知人善任 C. 注重法治 D. 以民为本3. 唐太宗时正式确立了“十部乐”作为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成熟。下表是部分乐部名称和起源地。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乐部名称 燕乐 西凉乐 龟兹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起源地 中原 甘肃 新疆 乌兹别克 印度 朝鲜半岛A. 独具特色 B. 总结升华 C. 历史悠久 D. 兼容并包4 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其共同反映了当时( )东罗马金币 大食人俑A. 政治制度完备 B. 诗歌创作繁荣 C. 中外文化交流 D. 社会风气开放5. 下图体现是我国古代两个时期的人口密度局部情况。两图中的人口分布变化直接反映出( )A 政治中心变化 B. 高产作物种植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区域联系加强6. 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 儒学思想的发展 B. 印刷术的推广C. 崇文抑武的政策 D. 指南针的使用7. 下图是陈列于内蒙古博物院的白釉盘口穿带瓶。瓶两侧的肩部与腹底,有对称的桥形带孔,带孔之间有带槽,方便游牧民族将穿绳系在马背上;同时瓷器釉色明亮似凝脂,展现了定窑高超的制瓷水平。这一文物能证明宋辽时期( )A 民族矛盾激烈 B. 民族文化交融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海外贸易兴盛8. 主题式学习能够将分散的知识连结成整体,构建相对整体的学习结构,避免碎片化。请你为图表中的知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学习主题( )朝代 相关措施宋 方田均税法明 鱼鳞图册、一条鞭法清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A. 中国古代税制变化 B. 生产工具革新C.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 人口迅速增加9. 在介绍某部明朝科技名著时,老师出示了书中的三幅插图。仔细分析图中表现的生产活动,推断此书应该是( )瓷器过釉 织机图 炼锅炉A. 《本草纲目》 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 D. 《四库全书》10. 乾隆帝曾说:“朝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旁落)”。这段话体现出清朝政治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削弱 B. 实行闭关锁国 C. 文化专制加强 D. 君主专制强化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手工业技术的互鉴、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了专供皇家御用的瓷器厂,召集了大量技艺精湛的制瓷匠人,制造了诸多精美瓷器;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14世纪元青花瓷已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纹饰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青花瓷是中国先进制瓷工艺与西亚颜料及审美意趣完美结合的产物,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发展进程异曲同工。——摘编自万明《明朝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请任选一图,介绍相关工具的名称和作用。(2)材料二成画于北宋,此史料类型属于下列表格中的哪一项,在对应的空白格里画“√”。赏析此画,写出你能获得的有效信息。按载体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图像史料按来源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3)根据材料三,概括青花瓷发展的原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总结推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12.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节日名称 节日由来 出现时间 发展变迁 主要习俗春节 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与驱邪仪式 夏商时期 汉代定型岁首祭祀;唐代加入爆竹、守岁;宋代出现春联、压岁钱 贴春联、年夜饭、拜年清明节 融合寒食节(介子推传说)与上巳节(踏青) 周朝 汉代已有扫墓记载;唐代成为法定假日;宋代加入纸钱焚烧 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端午节 起源多元:龙图腾祭祀、纪念屈原投江、恶月驱疫 战国时期 汉代明确屈原关联;唐代普及粽子、竞渡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中秋节 由上古秋祭演变,唐代吸收嫦娥传说 战国时期 明代出现月饼馈赠;清代成为家庭团圆节 赏月、吃月饼、燃灯(1)根据图表中“节日由来”一列,指出传统节日产生的原因。通过节日文化总结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2)任选两个节日,写出节日习俗蕴含的美好寓意。(3)作为青少年,请你为如何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建言献策。13. 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从十字轴中心向外的同心方块里,依次体现了唐朝、元朝、清朝对疆域各个方位的具体治理措施。(1)依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治理内容的选项,填至对应的时空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A澎湖巡检司 B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2)根据时空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出“历代王朝为加强疆域治理采取了多种措施”、“我国治理疆域的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方针”、“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元朝是我国疆域扩展的重要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等主题。请你从以上主题中任选一个,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事件,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逻辑)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历史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3.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30分)【11题答案】【答案】(1)作答示例:图一是筒车。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能够将低处的水引入高处,扩大了灌溉区域,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图二是曲辕犁。曲辕犁是翻土、开垦工具,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精耕细作,比较省力。图三是秧马。秧马是一种拔秧工具,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2)按载体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图像史料√按来源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有效信息:反映了开封商业经济发展、繁荣;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总之该画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城市繁华的景象。(3)原因:朝廷的支持;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生产和外销;外国技术和文化的影响;原料本土化等。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商业贸易的繁荣;政府的政策;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等。【12题答案】【答案】(1)原因:祭祀;驱邪;纪念;传说。特点:历史悠久;具有传承性;具有连续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等(2)美好寓意:清明节,扫墓是对祖先的纪念;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团圆;春节,贴对联放鞭炮,辞旧迎新;端午节,挂艾草体现了对健康平安的祈愿等。(3)献策:利用媒体技术普及节日知识;动员家庭成员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亲手参与制作与节日有关的民俗或非遗物品等。【13题答案】【答案】(1) ①. D ②. C ③. A ④. B(2)作答示例: 主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事件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立、驻藏大臣与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的实行。 说明 :唐朝时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将西域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实行间接统治,巩固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进一步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和影响力,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不仅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而且从制度上确保了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综上所述,从唐朝到元朝再到清朝,历代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