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选必1 第二单元 第5课上面是明代万历年间--赵秉忠的状元卷思考:以科举制为代表的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过哪些演变?目 录CONTENTS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010203课程要求:通过本课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官位世袭,贵族垄断该时期特点:“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贵族凭血缘垄断学问和教育,进而垄断了官位。“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诗经 大雅 文王篇》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依据血缘关系采用官职世袭办法进行官员的选拔任用,世卿世禄制是世官制的主要形式。世卿制即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官职,从最初实行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是把血缘关系作为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国家还设立了贵族学校,为未获得继承的其他贵族子弟进入官僚统治阶级提供途径。———《先秦时代的世宫制》“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校雠通义·原道》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军功爵制思考: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有何作用?养士与客卿制贵族或君主收养“士”(包括谋士、武士等,从中选拔人才任用,称为“客卿”。如:齐国孟尝君、秦国吕不韦等养有大量门客,其中不少人被委以重任。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荐举制逐渐兴起战国春秋材料1:“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史记》材料2:“商君为发于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汉书》、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两汉:察举制思考:秦朝选官制度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①官僚制取代贵族世袭制;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变革(专制集权)思考:两汉选官制度有何特点?选官标准:孝、廉;注重品行、才学材料3:“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光六年》材料4: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材料5: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6: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他。——《晋书·段灼传》思考: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思考:九品中正制有何影响?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已经失去社会基础;面对军阀割据混战,曹操、曹丕为笼络人才,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初期兼顾了家世与才能,但后期逐渐被门阀士族掌控,评定标准偏重家世,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中央选派官员担任中正官,让中正官来负责考察本州郡的人才,评定品级。根据人才的家世、品行、才能,将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下下九等(九品)。最后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级,朝廷授予相应的官职,品级越高,任官起点越高。陈群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上计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7:“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太)仓,与计偕。都官以计时雠食者籍。”“别粲、糯之襄。岁异积之,勿增积,以给客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睡虎地秦简 仓律》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上计考核结果即对官员进行赏罚的依据每逢岁末,须将户田、钱谷、盗匪等上报各县、侯国郡国御史参与审核计算,防止造假中央、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监察制度朝代 监察制度内容 秦 中央 御史大夫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中心的监察体系地方 监御史 汉 中央 御史大夫(后为御史中丞) 地方 刺史 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思考:汉代监察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刺史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后变成了军阀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加速了大一统政权的分裂衰亡。西汉十三监察区、01链接高考(2021·全国高考)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举制度诞生科举制:由隋文帝创立,隋炀帝增设进士科,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当人才选拔再次成为难题时,该如何为国分忧?材料8:“世胄子弟,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资治通鉴·梁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玄宗:高官主持科举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两宋科举制逐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材料9:太祖虑其因缘挟私,禁之。(指禁止“公荐”)。材料10:帝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材料11:淳化三年,诸道贡士凡万七千余人。先是,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苏易简知贡举,受诏即赴贡院,仍糊名考校,遂为例。 -----《宋史·志·卷一百零八》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锁院糊名誊录殿试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官员考核部门 尚书省-吏部考核方式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派员向中央报告皇帝遣史到州县巡行考察考核标准 唐朝以品德、才学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对官员进行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隋唐至两宋官员考核制度材料11:“流内之官,敘以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12: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以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旧唐书·职官志》德慎公勤02朝代 监察制度 唐 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 太宗按山川地理划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玄宗时增至15道监察区,委派官吏巡察宋 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 划分“路”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隋唐至两宋官员监察制度“御史出都,若不动山摇,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02链接高考(2020全国II)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0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0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①元代的官吏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②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多。明朝科举考试南北卷制度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0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名称 考核内容 目的或结果 考满 满三年 初考 考核结果将会成为官员的奖惩和升降的依据满六年 再考 满九年 通考 考察 外地官员三年一次 朝觐 考察 重点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京官 京察 名称 考核内容 京察 三年一次 考察京官大计 三年一次 考察外省官员清朝明朝材料13:“学政考核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教职)“六年考成俸满……擢用知县”。---《清史稿·选举志一》0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朝代 央地 机构、人员 监察制度内容元 中央 御史台 元朝监察机构严密地方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中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地方 督抚、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设提刑按察司 清 中央 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地方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03链接高考(2022·山东高考)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A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①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②范围:政权由封闭到逐渐向社会下层开放。③选拔方式:由举荐到公开考试,更加公平、公正。④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思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西周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学、军功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明习法律两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孝廉、茂才等魏晋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学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分制举和常举 才学两宋 科举制 取世不问家世 才学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血缘、军功为主,科举比例少 血缘、军功、才学明清 科举制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 才学逐步制度化、体系化、公开化、公平化拓展研究---科举制材料14: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15: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材料16:“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材料17:(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阅读材料思考: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积极:①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②推动了儒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和重学风气。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升了行政效率。④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极:①科举制重才轻德,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②官本位特权思想严重,学而优则仕。③禁锢了思想,抑制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创新。④强化了对读书人的控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内容秦汉 上计 每逢岁末,须将户田、钱谷、盗匪等上报郡国,汇总上报中央魏晋南北朝 有制定相应考核法规 流行形式隋唐 两宋 吏部考课、“磨勘” 唐代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代也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明 考满、考察 重点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清 京察、大计 ①考核日益制度化和专业化。②考核内容从单一到更加广泛和复杂。③日益注重德行、才学和公平合理。思考: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趋势和你的看法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朝代 央地 机构、人员 监察制度内容秦 中央 御史大夫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中心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 监御史 汉 中央 御史大夫(后为御史中丞) 地方 刺史 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隋唐 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地方 太宗按山川地理划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15道监察区,委派官吏巡察 两宋 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台谏合一,御史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地方 划分“路”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元 中央 御史台 监察机构日益严密地方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地方 督抚、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设提刑按察司 清 中央 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 将六科并人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地方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思考: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趋势:监察部门增多,方式多样,对官僚队伍的监督加强;监察机构传承有序,日趋完备;谏议部门减少,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影响:整顿澄清吏治,有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减少了官僚的决策失误。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封建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最终走向死胡同。时空坐标考核监察上计选官世官制秦:以吏为师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公元前221年589年1279年1368年1840年秦汉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明清(前期)元220年秦汉:御史大夫御史台、谏院都察院秦:监御史;汉:刺史唐:“四善”;宋“磨勘”等明清:考满、考察等六科思维导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西周 ——世官制春秋战国——荐举制、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秦汉-----上计制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品德、才学明清——考满、考察等秦汉——御史大夫、刺史宋代——台谏合一,御史台、谏院元代——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科道合一,都察院课堂小结高效而透明的选拔与管理官员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教训,这也为人类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业布置(1)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代官员,充分搜集他的资料,并了解他的官场人生际遇,之后做一份有关他的官场人物画报。(2)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制度对世界文明究竟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请找出来,最后用PPT汇总展示。、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