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选科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公共权力的形成是人类迈向早期国家的重要标志。下列考古遗址出土的器物能作为公共权力标志的是( )A.石锤、石叶 B.玉琮、玉钺 C.石磨棒、石磨盘 D.三足陶器、石纺轮2.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时指出,“夫但论亲族之远近,则自六世而往,皆为路人矣,唯共宗一别子之正嫡,则虽百世而团结不散”。该学者论述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3.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君主)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4.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这些措施旨在(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发展 C.完善基层治理 D.普及文化教育5.汉高祖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B.编户齐民促进经济发展C.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D.治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6.下表是汉代关于会稽郡经济情况的相关记载。这说明( )记载 出处祖父闳,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就会稽郡献越布。 《后汉书·陆续传》朱俊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尝贩缯为业。 《后汉书·朱俊传》A.江南经济开发 B.南北经济交流C.纺织品是纳税的主要产品 D.会稽郡的纺织业较为发达7.古代中国与域外联系不断加强。下列属于唐代对外交往路线图的是( )A.B.C.D.8.学者许倬云在探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利弊时,将宋代概括为“宋代的养士——中层扩大”。该认识基于宋代( )A.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 B.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大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强干弱支理念的践行9.宋朝文人描述当时某城市“乃七闽之都会”“近接三吴,远连二广”“蛮舶萃聚”。据此推断这一城市是( )A.扬州 B.广州 C.泉州 D.明州10.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这表明朱熹( )A.强调理是宇宙的本原 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C.将天理人欲区别对待 D.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11.明朝政府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防,下图为嘉靖年间形成的九边重镇示意图。明政府此举旨在( )A.抵御建州女真 B.依托险要防卫 C.阻碍民族交流 D.开展边疆贸易12.1772年,乾隆帝发布谕旨:“(户籍)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户籍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A.户籍无裨实政 B.放弃传统惯例 C.赋税政策调整 D.人口增长迅速13.《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指出:“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这反映出统治者( )A.尚未摆脱传统华夷观念 B.对战争的失败进行反思C.运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 D.主张秘密缔结外交条约1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具有鲜明的新色彩。“新色彩”体现为( )A.平均分配土地 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资本主义 D.扶清灭洋15.下列洋务企业,在洋务派“自强”口号指导下创办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C.上海机器织布局 D.开平煤矿16.某学者认为,“变法失败还是成功,主要原因取决于采取的是从上往下的变法还是从下往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正是从上往下的”。该学者这一观点试图说明( )A.康梁维新思想脱离了时代需求 B.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戊戌运动没有冲击到封建制度 D.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17.1911年10月12日,《申报》发表电讯:“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其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保路运动18.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该杂志是( )A.《时务报》 B.《民报》 C.《青年杂志》 D.《新青年》19.下图是中国画《1924·广州》。画中描述的历史事件( )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B.彻底实现了民族解放C.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确定了土地革命方针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决定:“为了停止国内的武装冲突,共产党愿意停止使用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 )A.统一战线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基层自治原则22.1955年起,中美两国进行了136场大使级会谈,此外还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的秘密通道,巴黎和纽约渠道以及民间的乒乓外交等进行交流。这凸显出中美双方( )A.建立正式外交 B.坚持求同存异 C.协同遏制苏联 D.开展务实外交23.据统计,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70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这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 B.米棉之战 C.一五计划 D.三线建设24.1992年2月,《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的胆子更大一些》《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等文章。这些文章( )A.有利于思想进一步解放 B.助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C.否定了两个凡是的观点 D.明确了体制改革的目标25.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145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203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177次。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 )A.统一战线 B.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 D.独立自主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愚天下议己。卫鞅曰:“……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分析商鞅为推进变法而采取的策略。(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秦民大说(悦)”的原因。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林则徐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积极仿制西方战船。他还组织翻译和搜集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式等资料,力图学习西方技术,仿制新式武器以建立新式国防。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禁绝鸦片、通商厚利、设置造船及火器厂局、精兵勤练、试举武生等具体政策主张。徐继畬广泛搜求中外文献撰成《瀛寰志略》,对世界五大洲近80个国家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在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等人努力下,出现了晚清中国人开放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奏响了近代开放思想发展的序曲”。——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以“开眼看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大事年表年份 事件19781979 中美建交1980 建立经济特区、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1982 推广包产到户1984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0 通过浦东开发开放方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21995 制定科教兴国战略1997 香港回归1999 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澳门回归200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1978年和1992年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三、综合题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革命烈士诗抄》,郭沫若题词“血性文章血写成,党人风格万年贞”。以下是其中两首诗:就义诗杨超①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滨江抒怀赵一曼②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①备注:杨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被捕后英勇就义。 ②备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后被调到东北组织工作,1935年11月与敌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英勇就义。此诗作于1935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首诗词创作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党人风格”的认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A C D B C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A C A B C C C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D C A B26.(1)策略:提出变法理论依据:强国利民不循旧礼;立木取信建立政府公信力;严惩权贵彰显法治权威。(2)原因:奖励耕织提升经济收益;军功授爵打破阶层固化;统一度量衡便利民生;什伍连坐强化基层管理。27.论题:开眼看世界阐述:鸦片战争击碎“天朝上国”迷梦,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率先冲破思想桎梏,开启“开眼看世界”思潮,成为近代中国寻求变革的思想先驱。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敏锐察觉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他组织编译《四洲志》,首次系统地向国人展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与政情,同时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迈出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第一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封闭格局。魏源在林则徐的基础上,撰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振聋发聩之语。他不仅详细介绍西方战舰、火器制造技术,还主张设立工厂、培养军事人才,甚至提出通商厚利等经济主张,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徐继畬所著《瀛环志略》,以客观视角系统介绍五大洲近80个国家,尤其对西方政治制度的阐释,有力冲击了传统“华夷观”,使国人得以窥见世界政治文明的多元图景。三人的努力虽未能改变当时的局势,但他们如火炬般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指明方向,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思想先声,其历史意义深远而持久。28.1978年补充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理由: 历史转折的里程碑: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续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1992年补充事件: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理由: 深化改革的理论突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 标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作出阐释,打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9.(1)背景:杨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发动“清党”,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革命处于低潮期;赵一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2)认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牺牲精神;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