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材简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作品以开阔高亢、清新明丽的音调,赞美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一首颂扬中共红色政权的歌曲,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再现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到来时的热烈场面。歌曲的旋律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尤其是采用了合唱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为五声徵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典型音列,有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跌宕起伏,一唱三叹,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突显了西北民歌高嘹亮的特点。【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学过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学生对山歌的特点已有了些许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互动环节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和艺术特色。再者,他们在对音乐人文理解上也有自主思考能力,老师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个人理解力,鼓励其对音乐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目标】1、用高亢奔放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演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A段、B段,通过欣赏、学唱、创编“花儿”,了解“花儿”的特点、旋律框架等知识点。2、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分析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歌曲曲式、乐段结构、旋律特点、演唱特点等。3、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感知、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能够通过欣赏理解、演唱、分析等多种形式,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难点:唱出西北山歌韵味、抓住骨干音创编“花儿”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活动主题一:古韵换新声,丹丹花初开(一)活动目标:1.复习《打支山歌过横排》,巩固山歌音乐的艺术特点。2.聆听《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了解歌曲情绪特征以及它和陕北《信天游》、陇东《揽工调》的内在联系。(二)活动步骤:1.复习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学生跟琴演唱,回顾山歌特点。2.对比聆听陕北民歌《信天游》、陇东民歌《揽工调》,思考:歌曲节奏、旋律、音调有何特点?《信天游》:悠扬高亢。《揽工调》:激情奔放。思考:两首歌曲属于什么体裁的民歌?山歌3.聆听《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思考:你发现这首歌的旋律有什么特征?师小结:这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的新民歌。两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扬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既变化对比,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新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三)活动评价:(四)设计理念:知识需要内融外通,新旧链接。本环节通过复习歌曲——对比聆听——探究特点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民歌知识,同时获取民歌新知识,引出新授课题。活动主题二:古韵换新声,丹丹花红艳(一)活动目标:1.感知歌曲风格、结构、旋律特点,了解新民歌的变化与发展。2.学唱歌曲A段、B段,感受“一领众和”演唱形式,以及信天游的风格特点。(二)活动步骤:1.初听音乐,(杜朋朋 王二妮版)思考:歌曲反映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反映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2.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风格是怎样的?生:演唱形式:独唱、领唱、合唱。演唱风格:声音直爽高亢、朴实、自由,采用地道的陕北方言、真声演唱,并运用了大量的衬词 。思考:音乐由几个部分组成?师小结:3.分段聆听,通过学唱、感受并总结每部分的音乐情绪 。(1)引子:安静、柔美,散板,展示出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2)A段:深情的歌唱,慢板,表现出人们迎接红军的热烈、亲切的场面。 ※学生学唱,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叠词,上下句乐段,比兴手法(上句写景,下句点题)(3)B段:热烈、欢快的,快速活跃的节奏,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及欢迎鼓舞的心情。 ①学生学唱,感受“一领众和”风格特点。②师生合作,演唱B段 。(师领生和)(4)A段再现:更加深情,在高亢、昂扬的混声合唱中结束全曲。重复句“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4.了解信天游思考:这种朴实、自由的陕北民歌是怎么产生的?师小结: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连着沟,人们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生活中,为了派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常常会触景生情,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扬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类陕北民歌又叫做“信天游”。(三)活动评价:(四)设计理念:通过整体聆听、分段聆听,使学生浸润在音乐中,建立起对音乐作品的经验链接,唤起学生的音乐情感需要。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高亢、嘹亮的风格,了解歌曲信天游的特点,感知、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活动主题三:高原望平川,花儿韵悠扬(一)活动目标:通过聆听、探究、创造等手段,了解花儿的句式结构、旋律特点,以及润腔、真假声结合等演唱方法。(二)活动步骤:过渡句:我们祖国的大西北虽然是块贫瘠的土地,可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里生生不息,书写着他们动人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再去听听大西北土地上的另一种山歌——“青海花儿”。1.初听普通话版本《上去高山望平川》(1)这首歌曲的旋律、音高、歌词给你怎样的感受?音调自由、起伏跌宕;音高高亢有力;歌词许多衬词 。(2)师生交流探讨师小结:《上去高山望平川》它是青海“花儿”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长调子”曲调高悠长,节奏自由,音乐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3)我们刚听到的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属于“长调子”还是“短调子”?2.复听歌曲,朱仲禄方言演唱版本。(1)师: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这首青海民歌是怎样被人们而熟知的呢?师总结:a、方言演唱是赋予民歌地域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b、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了这首歌以后而被人们熟知和广为流传。(2)介绍“花儿王”——朱仲禄朱仲禄:生于青海省同仁县,人称“花儿王”,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3.再次聆听歌曲(1)分析歌词的创作手法①歌曲歌词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作 第一段歌词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牡丹,表达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实质上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歌曲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心爱的姑娘比作牡丹花。②分析歌词创作特点4.学唱《上去高山望平川》(1)花儿的演唱技巧①真假声结合②润腔技法:歌曲中加入倚音、滑音、颤音对旋律起美化作用的唱腔技法。(2)唱旋律,找骨干音(3)创编【提示:倚音、颤音、下滑音】①师示范:老师想用这几个骨干音改变一下,编成自己的花儿,请大家瞧一瞧。师:像这样抓住了骨干音和润腔技巧创做出来的曲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花儿”!这么生动的“花儿”同学们也来试试看吧!②生创编【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创作“花儿”,老师在各小组协助创编】③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4)总结“花儿”的特征(三)活动评价:(四)设计理念:本环节通过学唱歌曲《去高山望平川》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活动主题四:山歌传千里,文化润心田(一)活动目标:能对比分析信天游和花儿的区别,激发学生热爱民歌的意识。(二)活动步骤:1. 对比总结:2. 深情寄语话弘扬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了山歌的韵味与魅力。山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命的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欣赏它的美,更要学会去感受它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这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山歌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三)活动评价:(四)设计理念: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本课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唱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改编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承、弘扬山歌文化的情怀。【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