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诊断试卷八年级历史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作答选择题时,请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字母,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答题前,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认真填写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学校。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人民日报》曾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的顺利 B.中共七大的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2.下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A.解放全中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向工业化进军 D.建设现代化钢铁长城3.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D.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正确的是( )A.①段主要任务是走向社会主义制度B.②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③段出现“大跃进”等“左”的错误D.④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5.某同学以“追忆劳动模范之功勋”为主题设计了下面板报,并附上了相关人物诗词节选。据此推断,其中①处人物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人物:① 人物:焦裕禄 人物:王进喜诗词:蘑菇云起惊寰宇,重器看家捍海江。 诗词: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诗词:是谁,纵身一跃,用血肉之躯搅拌泥浆……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杨利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6.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个体工商户、出租车司机、证券经纪人等众多新职业。这体现了( )A.人民公社普遍建立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小康社会全面建成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实践7.“区位优势…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该材料表述的是我国经济特区设立的( )A.背景 B.作用 C.特点 D.影响8.“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C.建立经济特区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2024年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这是中国又一奇迹工程,让死亡之海变成绿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加快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推进 D.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0.青藏铁路开通前,“出国容易进藏难”一度是西藏交通运输环境的真实写照。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坐上火车去拉萨”。从2006年到2023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0%。这表明青藏铁路的建成( )A.有利于民族共同繁荣B.落实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促进了藏区民主改革D.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11.歌曲《东方之珠》是歌颂香港的经典作品,歌词“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中的“尊严”,最契合的历史背景是( )A.顺利完成三大改造B.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C.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方针D.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针对台湾问题,国务委员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从这一言论,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A.中国维护统一的坚定意志 B.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C.实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D.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夙愿1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国中,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组成的“两阿提案”占据主导,且11个非洲国家投下赞成票后,现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苏联放弃对国民党的承认C.美国主动放弃投票 D.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14.2025年央视春晚,宇树机器人载歌载舞扭秧歌,3月16日宇树机器人亮相武大樱花大道巡逻执勤……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多种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加快融合,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大显身手,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这表明( )A.科技发展是双刃剑B.信息化推动文化多样性C.创新推动社会发展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15.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这说明了( )A.城乡人口收入开始逆转 B.科技便利人们生活C.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二、材料题(共55分:16题21分,17题16分,18题18分)16.中国的崛起,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的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这是一个民族在欢呼中焕发新生的日子,这是一个民族向着百余年战乱屈辱历史的告别。 ——摘编自《中国曙光》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却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外界特别注意到,在中斯、中尼领导人沟通交流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重要关键词。今年(2024)正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这一重要原则既为正确处理国与国关系贡献了东方智慧,也让外界得以更清楚观察中国在周边外交上一以贯之的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诞生于亚洲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中斯、中尼的最新互动表明,中国将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互利合作与周边国家共享和平安定与发展繁荣。——摘编自《“春季外交”再掀热潮,中外频繁互动释三重信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历史事件使“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 (2分)谈谈你对民族“焕发新生”的理解。(4分)(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 (2分)结合材料,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影响?(4分)(3)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5分)并分析这一原则的提出在当今国际外交中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4分)17.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李老师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校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16分)任务一:绘制梦想蓝图任务二:“数”说辉煌成就1978-2010年农民居民平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和拖拉机数量数据示意图图4 1980-2021年中国个体工商户数量数据示意图任务三:开拓创新话梦想主题一:制度创新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主题二:科技进步领风骚——青蒿素籼型杂交水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五号国产C919大飞机主题三:军事发展壮国威——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辽宁舰交接入列火箭军(1)第一小组同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中国梦”入手制作了如上展板,请分别列举图1中三个时间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8分)并写出奋斗目标中“第二个一百年”的内容。(2分)(2)第二小组同学围绕主题设计了如上展板。请你从图3或图4中提取出一项历史信息(2分)并予以解读。(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大事记(部分)①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②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③1949年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 的指导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 ⑤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⑦2021年,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2分)根据“大事记”中④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把空白部分补充完整。(2分)(2)阅读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