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乐清期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2.(2024七上·乐清期中)如图为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它具有迎宾、引领、配送、自主充电、自主乘坐电梯等功能。下列能作为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乘坐电梯 B.能否和客户对话
C.能否自由移动 D.能否生长和繁殖
3.(2024七上·乐清期中)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会构成珊瑚礁。珊瑚虫(如图所示)属于刺胞动物,其显著特征是(  )
A.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节 B.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C.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D.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4.(2024七上·乐清期中)项目化学习小组观察到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甲表示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图乙中的(  )
A.1;70℃ B.2;70℃ C.3;60℃ D.4;70℃
5.(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
B.乙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后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C.丙图中做实验前先直接闻一下药品的气味
D.丁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
6.(2024七上·乐清期中)下表是台州地区较常见的四种蟹,其中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  )
  目 科 属 种
招潮蟹 十足 沙蟹 招潮蟹 招潮蟹
青蟹 十足 梭子蟹 青蟹 拟穴青蟹
江蟹 十足 梭子蟹 梭子蟹 梭子蟹
大闸蟹 十足 方蟹 绒螯蟹 毛蟹
A.青蟹和江蟹 B.招潮蟹和江蟹
C.大闸蟹和江蟹 D.招潮蟹和大闸蟹
7.(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同学前往动物园参观的研学旅行活动,①老虎、②鳄鱼、③孔雀这三种动物在小科的参观路线(如图)中,它们的“出场”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8.(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探究某种水稻的白化病(叶呈现黄白色)时,以光照为变量的组合是(  )
组别 水稻苗 光照 温度
① 200株 有 25℃
② 200株 无 25℃
③ 100株 有 10℃
④ 100株 无 10℃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2024七上·乐清期中)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科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2 18.33 18.34
乙组/厘米 18.3 18.4 18.5
A.能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2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10.(2024七上·乐清期中)水在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下列关于水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排水法直接测量一块方糖的体积
B.不慎将酸液溅到皮肤上,可以先用较多水冲洗
C.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时,可用水先湿润导管
D.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11.(2024七上·乐清期中)下列有关科学研究尺度中最小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细胞
D.蚂蚁
12.(2024七上·乐清期中)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接近事实的是(  )
A.小科在操场走路5000步的距离大约为10km
B.小科测得夏天曝晒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66℃
C.小科手里拿的一瓶娃哈哈矿泉水约有15L
D.体育课跑完1000m,小科的心率可达60次/分
13.(2024七上·乐清期中)如图所示圆圈表示生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F可以表示陆生动物
B.Q可以表示动物
C.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
D.P可以表示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生活在陆地上
14.(2024七上·乐清期中)某同学在用排水法测量某个物体的体积,在物体放入量筒前后分别读取量筒对应的示数,从而确定物体的体积,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了《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6.(2024七上·乐清期中)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其他物体的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常用来搅拌的是   ,可以用来直接加热的容器是   ,用来添加少量固体的是   ,能用来加热但不能直接加热的容器是   。(填序号)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玻璃棒  ⑥药匙
17.(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有一次去野外时,看到很多植物,有海带、铁线蕨、水杉、梨树,如表所示是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情况,其中“+”表示有,“-”表示没有。
选项 根、茎、叶 花 果实 种子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其中属于表中D类植物的是   ,属于A类植物的是   (选填“海带”“铁线蕨”“水杉”或“梨树”,上同),B类植物用   繁殖。
18.(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杭同学学习了长度测量做了下列两个实验:
①用如图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②如图所示,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的刻度表示活塞拉到该位置时,针筒内部的容积。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厘米,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平方厘米(保留2位小数)。
19.(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在实验室进行“制取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
(1)如图甲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如图乙所示,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产生,先   ,然后慢慢放平。
(3)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要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若视野中出现了污点,移动目镜、物镜后,都没有变化,那么污点最有可能存在的部位是   。
(4)在下列四个镜头中,视野最暗的是哪两个镜头的组合?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20.(2024七上·乐清期中)如图为某镇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个即可)。
21.(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校园植物观察活动过程中,小科制作了植物分类检索表如下,请分析下列问题:
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2 1b?……………………………………………………………………………3 2a小型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有茎、叶之分……………………………A 2b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B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C 3b种子被果皮包被……………………………………………………………D
(1)请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2)小科观察到一种植物,其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请判断该植物是上述检索表中的   (选填字母)。
(3)秋天高高挂在枝头的柿子和银杏果属于   (选填“营养”或“生殖”)器官。
22.(2024七上·乐清期中)瓯橘果实色泽鲜艳,风味优美,但瓯橘很容易腐烂成病果。为了比较不同保鲜液对降低保鲜期间瓯橘病果率的效果,某研究小组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保鲜液,将一定数量的瓯橘分别浸饱在保鲜液中, 60秒后捞起晾干,用保鲜膜进行单果包装,贮存在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同一环境中,记录50天后瓯橘的病果数量, 统计病果率,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保鲜液浓度 两种保鲜液浸泡后的病果率(%)
保鲜液A 保鲜液B
0 90.23 90.23
0.1% 16.54 12.55
0.3% 15.72 10.15
0.5% 9.47 4.16
0.8% 12.14 6.24
(1)本实验选择瓯橘时的要求有   。(列举两点)。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请你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   。
(3)为确定保鲜液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还需进一步实验,请设计简要实验方案:   。
23.(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明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
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
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
(1)金属的体积是   ;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不需要进行测量的步骤是   ;(填①、②或③)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明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
24.(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项目化学习中,某兴趣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
【项目设计】所用材料有小药瓶、密封盖、透明吸管、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染色的酒精等。
实验序号 温度t/℃ 液柱高h/mm
1 0 50.0
2 2 51.0
3 50 75.0
4 100 100.0
该小组找到了A、B两款小药瓶及C、D两种吸管,如图甲。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则最好选择其中的   进行组合搭配;
【项目制作】如图乙所示,先把小药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在表中记录有关数据,再根据液柱高度变化量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间进行温度标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   mm处;
【项目评价】根据以下评价量表,请你对该温度计进行等第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   。
“自制温度计”评价量表
等第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科学性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不完整,刻度标识不均匀
准确性 精确度达到1℃ 精确度在2℃~4℃ 精确度在2℃~4℃
25.(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则看不到这种昆虫。菜青虫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吗?
(1)控制单一变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如图是实验材料放置的几种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单一变量,请分别说出其他两种放置方式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
甲   ;
乙   。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26.(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小红想要利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数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
【步距测量】
小红在微湿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进,测量步距。
方式1:快跑  方式2:慢走
(1)请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并说明原因   。
(2)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后,小红在湿地上进行测量,标记步距为s。下列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
A.B.C.
【距离计算】
(3)小红从学校到家,行走多次,计算出平均步数为3000步,测量得到每步的步距为50厘米,试列式计算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多少米   。
【方法迁移】
(4)小明也想要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但他家离学校较远,步行时间过长,通常都是骑自行车上下学,请思考方法帮助他完成测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生物可以新陈代谢、可以繁殖、生长等,而非生物不能。【解答】判断某物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包括能否进行生长和繁殖。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机器人作为人工制造的机器,不能进行这两项活动。乘坐电梯、和客户对话以及自由移动都不涉及生物特征,只是功能表现。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解答】A、“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节”是蚯蚓等环节动物的特征,珊瑚虫并不具备这一特征,A错误。
B、“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是扁形动物的特征,而珊瑚虫的身体并不是两侧对称的,B错误。
C、“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是线虫动物的特征,珊瑚虫没有肛门,C错误。
D、珊瑚虫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即身体可以围绕中心点进行均等的旋转而不改变其形状;同时,它们只有一个口,没有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进行消化,残渣再从口排出,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题图乙中: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细胞质。
2、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但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这说明热水能够促使苋菜中的色素(花青素)从细胞内释放到水中,使水变红。而图甲则进一步表示了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特别指出在70℃时,热水开始变红色,这暗示了色素开始大量释放的温度点。
【解答】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识图可以看出,从70℃开始就能得到红色汤,即可说明从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所以说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是2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70℃,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解答】A、被化学试剂灼伤时,先用干布拭去,再用纱布包扎灼伤处,选项错误;
B、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后着火时,利用降低温度的原理,用湿抹布盖灭,选项正确;
C、闻药品气味时,用手在试剂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不能直接闻药品的气味,选项错误;
D、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青蟹和江蟹:都属于梭子蟹科,在给出的几种蟹中,它们同属一个科,分类单位相对较小,具有较多共同特征,亲缘关系较近。
招潮蟹和江蟹:招潮蟹属于沙蟹科,江蟹属于梭子蟹科,二者科不同,分类单位较大,共同特征较少,亲缘关系较远。
大闸蟹和江蟹:大闸蟹属于方蟹科,江蟹属于梭子蟹科,科不同,分类单位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招潮蟹和大闸蟹:招潮蟹属于沙蟹科,大闸蟹属于方蟹科,科不同,分类单位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解答】由题干表格可知,青蟹和江蟹都属于梭子蟹科,即同科;招潮蟹和江蟹都属于十足目,即同目;大闸蟹和江蟹都属于十足目,即同目;招潮蟹和大闸蟹都属于十足目,即同目;科比目的分类单位小,亲缘关系更近,因此题干中的四种蟹,其中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青蟹和江蟹。
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动物类群的分类知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鳄鱼属于爬行动物 。
(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孔雀属于鸟类 。
(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老虎属于哺乳动物 。小科的参观路线是先经过爬行动物类,再经过鸟类,最后经过哺乳动物类。
【解答】题中①老虎属于哺乳动物、②鳄鱼属于爬行动物、③孔雀属于鸟类,丫丫的参观路线(如图)中的“出场”顺序依次是爬行动物,②鳄鱼是爬行动物;鸟类,③孔雀是鸟类;哺乳动物类,①老虎是哺乳动物。因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在科学探究里,当探究某一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需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除了要探究的 “实验变量” 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得相同 。这样做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单一的实验变量导致的,进而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时,一组提供水分,另一组不提供水分,其他像温度、空气、种子自身情况等都保持一致,这就是对照实验。
【解答】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要都一样。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①②的变量是光照,为单一变量,温度也适于水稻生长。②③,①③,①④组合会存在多个变量,不符合探究实验的基本要求。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把给出的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有一位数字的数值,那么,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更准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解答】A.甲测量的结果为18.32cm、18.33cm、18.34cm,精确到毫米;乙组测量的结果是18.3cm、18.4cm、18.5cm,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长度是甲组,故A不符合题意;B.甲测量的结果为18.32cm,18.33cm,18.34cm,所以其最小刻度是毫米,故B不符合题意;
C.该《科学》教科书的长度
故C不符合题意;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用来减小误差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根据放糖能够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分析;根据酸液溅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方糖溶于水,所以不可以用排水法直接测量一块方糖的体积,选项错误;
B、不慎将酸液溅到皮肤上,可以先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选项正确;
C、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时,可用水先湿润导管,起润滑作用,选项正确;
D、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1.【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 根据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和科学研究尺度,比较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蚂蚁是宏观物质,肉眼可见,研究尺度最大,细胞借助显微镜,肉眼可见,研究尺度较大,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因此,原子的研究尺度最小。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
【解答】A.人一步距离大约0.4m,小科在操场走路5000步的距离大约为2000m=2km,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曝晒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66℃,故B符合题意;
C.通常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00mL=0.5L,故C不符合题意;
D.剧烈运动后,人的心跳会加快,跑完1000m,小科的心率可达120次/分~180次/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动物的分类及各类动物的特征: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青蛙、家兔 )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如蝗虫 )。脊椎动物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家兔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生活在陆地上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用气管呼吸,生活在陆地上,体内无脊柱 。2、题图中:P是青蛙和蝗虫的共同特征,Q是青蛙、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E是青蛙和家兔的共同特征,F是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
【解答】A、F是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蝗虫和家兔都是陆生动物,因此F可以表示陆生动物,A正确。
B、Q是青蛙、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青蛙是两栖动物,蝗虫是昆虫,家兔是哺乳动物,它们都属于动物界,所以Q可以表示动物,B正确。
C、E是青蛙和家兔的共同特征,青蛙和家兔都属于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因此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C正确。
D、青蛙等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幼体在水中发育,成体能在陆地上生活,可见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蝗虫是陆生的节肢动物,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图中P是青蛙和蝗虫的共同特征,不能表示“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生活在陆地上”,D错误。
故答案为:D。
14.【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根据量筒的分度值以及液面的位置读出其体积。
【解答】①放入前仰视,读出的示数偏小;放入后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大;
②放入前俯视,读出的示数偏大;放入后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小;
③放入前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放入后仰视,读出的示数偏小,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小;
④放入前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放入后俯视,读出的示数偏大,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大;
因此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①④;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在生活习性或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
(2)生物影响环境:由于生物的存在或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改观或变化 。
(3)环境影响生物: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
【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这句话主要描述了水分对禾苗生长的重要作用,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鱼类生物对水生环境的依赖,即生物依赖环境,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话描述了豆苗与杂草之间因争夺养分、阳光等资源而存在的竞争关系,即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描述了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进而影响桃花的盛开时间。这主要体现了温度这一环境因素对生物(桃花)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A。
16.【答案】④;②;⑤;③;⑥;①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通过燃烧酒精提供热量,用来加热其他物体 ,比如加热试管中的液体、烧杯中的溶液等。
胶头滴管由胶帽和玻璃管组成,主要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在滴加试剂时能精准控制液体的滴加量 。
玻璃棒多用玻璃制成,可用于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在溶解、蒸发等操作中常用,还能用于引流,比如过滤时引导液体流入漏斗 。
试管是较小型的玻璃容器,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常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需注意预热等操作 。
药匙一般是塑料或金属材质,用于取用少量固体药品,方便将固体药品加入到试管、烧杯等容器中 。
烧杯的容积相对较大,能用来加热,但由于其底部面积大,直接加热会导致受热不均匀,所以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 。
【解答】用来加热其他物体的是:酒精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常用来搅拌的是:玻璃棒;
可以用来直接加热的容器是:试管;
用来添加少量固体的是:药匙;
能用来加热但不能直接加热的容器是:烧杯。
17.【答案】梨树;水杉;孢子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类群的分类及特征: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如海带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如铁线蕨 )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 。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如水杉 )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有根、茎、叶和种子,没有花和果实;被子植物(如梨树 )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
【解答】海带是藻类、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水杉是裸子植物、梨树是被子植物。根据表格信息可知:D类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是被子植物的特征,而梨树是被子植物,所以属于D类植物的是梨树;A类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但没有花和果实,这是裸子植物的特征,所以属于A类植物的是水杉;B类植物有根、茎、叶,但没有花、果实和种子,这类植物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进行繁殖。
18.【答案】1.85;2.98—3.00都可;6.67—6.71都可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从第一个圆的圆心到第五个圆的圆心长度为7.40cm,即4个圆的直径和为7.40cm;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①如图所示,从刻度0开始到所指刻度处,共有4个直径;
这4个直径的总和为:
7.4cm+0.00cm=7.40cm;
那么硬币的直径为:
=1.85cm;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3.0cm+0.00cm=3.00cm;
那么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6.67。
19.【答案】(1)③①②④
(2)将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
(3)细准焦螺旋;玻片标本
(4)B;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使用显微镜时,要先进行对光操作(③),即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明亮视野;接着放置玻片标本(①),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然后下降镜筒(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最后上升镜筒寻找物像(④),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
(2)盖盖玻片的规范操作:盖盖玻片时,为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需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然后缓缓放平,使液滴均匀铺开 。
(3)显微镜的结构及污点判断: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小幅度升降镜筒,能使物像更加清晰;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位置时,先移动目镜,若污点动则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物镜,若污点动则在物镜上,若都不动,污点就最可能在玻片标本上 。
(4)显微镜镜头与视野亮度关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物镜有螺纹,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无螺纹,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 。
【解答】(1)图甲中:使用显微镜时,首先要进行对光,即调整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进入镜筒,对应图中的③步骤。对好光后,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即①步骤。然后顺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即②步骤。最后,用左眼注视目镜,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标本物像,即④步骤。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2)图乙中:在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的产生,应先将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这样可以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充满液体,避免气泡的形成。
(3)当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调节范围较小,但可以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当移动目镜和物镜后都没有变化,说明污点不在目镜和物镜,则污点只可能在玻片标本。
(4)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上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选项中:A是低倍目镜、B是高倍目镜,C是高倍物镜、D是低倍物镜。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此,视野最暗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的,即高倍目镜B和高倍物镜C组合。
(1)图甲中:使用显微镜时,首先要进行对光,即调整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进入镜筒,对应图中的③步骤。对好光后,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即①步骤。然后顺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即②步骤。最后,用左眼注视目镜,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标本物像,即④步骤。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2)图乙中:在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的产生,应先将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这样可以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充满液体,避免气泡的形成。
(3)当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调节范围较小,但可以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当移动目镜和物镜后都没有变化,说明污点不在目镜和物镜,则污点只可能在玻片标本。
(4)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上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选项中:A是低倍目镜、B是高倍目镜,C是高倍物镜、D是低倍物镜。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此,视野最暗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的,即高倍目镜B和高倍物镜C组合。
20.【答案】(1)杂草→鸭
(2)阳光(写出一个即可)。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通常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终止环节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解答】(1)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鸭、杂草→鸭;含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鸭、杂草→鸭。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则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还有 光照 、土壤等重要因素。
(1)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杂草→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水稻→昆虫→青蛙。
(2)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因此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光、土壤等。
21.【答案】(1)植物有种子,以种子繁殖
(2)B
(3)生殖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植物分类的依据:植物根据生殖方式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不产生种子,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产生种子,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分类检索表是依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的工具,1a 和 1b 应是相互对立的分类依据,1a 是 “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那么 1b 就对应 “植物有种子,以种子繁殖” 。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孢子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多为小型绿色植物,结构简单,有茎、叶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蕨类植物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分化为根、茎、叶,靠孢子繁殖 。本题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有茎、叶分化等 ),结合检索表判断所属类别 。
(3)植物器官的分类: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柿子是果实,银杏果(实际是种子,银杏是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但在功能上与繁殖后代相关,属于生殖器官 。
【解答】(1)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中,1b“?”处的内容应当与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形成对比,即描述有种子的植物分类。因此,“?”处应填写“植物有种子”。
(2)根据题目描述的该植物特征: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这些特征符合蕨类植物的特点,因此与检索表中的B处相符(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
(3)柿子是植物的果实,银杏果实际上是银杏的种子。在植物学中,果实和种子都属于生殖器官,它们与植物的繁殖有关。
(1)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中,1b“?”处的内容应当与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形成对比,即描述有种子的植物分类。因此,“?”处应填写“植物有种子”。
(2)根据题目描述的该植物特征: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这些特征符合蕨类植物的特点,因此与检索表中的B处相符(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
(3)柿子是植物的果实,银杏果实际上是银杏的种子。在植物学中,果实和种子都属于生殖器官,它们与植物的繁殖有关。
22.【答案】品种、大小、新鲜程度等相同;0.5%的保鲜液B;在保鲜浓度为0.3%—0.8%之间多设置几组浓度值进行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在科学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控制变量。对照实验要求除了要研究的自变量(如本题中的保鲜液种类和浓度 )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如瓯橘的品种、大小、新鲜程度等 )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这样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从而使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除了水分、温度、空气等变量不同外,种子的自身条件(如品种、饱满程度等 )要相同 。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结论推导: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比较,分析不同保鲜液种类和浓度下瓯橘的病果率,从而找出效果最佳的保鲜液 。需要对比不同组的数据,看哪种保鲜液在哪个浓度下病果率最低,以此确定为果农推荐的合适保鲜液 。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当需要确定最佳浓度时,由于初步实验得到的浓度范围(如本题中根据数据推测最佳浓度在一定区间 )不够精确,所以需要在该区间内设置更多组不同浓度的实验,细化浓度梯度,重复实验过程,观察病果率的变化,从而更精准地找到使病果率最低的那个浓度,即最佳浓度 。
【解答】(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准备的瓯橘要品种相同、新鲜程度相同(都无破损、大小相同)。
(2)据表中的数据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保鲜液浓度的增加,病果率下降,但是当随保鲜液浓度超过0.5%时,病果率有上升,用保鲜液A浸泡后的病果率远远高于保鲜液B浸泡后的病果率,因此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是:浓度是0.5%的保鲜液B。
(3)据表中的数据,要选择保鲜液B,为确定保鲜液B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多设几组浸泡保鲜液B的瓯橘实验,应该在0.3%-0.8%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
23.【答案】(1)11毫升
(2)①
(3)c装置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结合图像可知,用乙中的总体积减去甲中水的体积即为金属块的体积。
(2)塑料盒的体积=丙中体积-乙中体积,可知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
(3)c中右侧的管较长,气体通入后将水从右侧管排出进入量筒,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气体的体积。【解答】(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24.【答案】A、D;70.0;“合格”等第。从科学性指标来看,该自制温度计结构完整,且刻度标识能实现均匀,符合“优秀”等第。但从准确性指标来看,标度使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所以温度计的精确度只能达到2℃,只符合“合格”等第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标定在某一温度下的液面位置刻度,再由温度计刻度均匀的特点划分出其他刻度。
【解答】温度计的玻璃泡容积越大,在温度变化相同 时,其内部液体体积变化较大;温度计的毛细管越细,在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面变化较大,有利于温度计做的较精密,故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则最好选择其中的A和D进行组合搭配;该自制温度计每毫米代表的温度值
,40℃比0℃高出40℃,则40℃对应刻度比0℃对应,刻度高出的长度值,4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从科学性指标来看,该自制温度计结构完整,且刻度标识能实现均匀,符合“优秀”等第。但从准确性指标来看,标度使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所以温度计的精确度只能达到2℃,只符合“合格”等第。
25.【答案】(1)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与菜青虫不等距(合理即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形状不同(或面积大小不一样)
(2)设置重复组,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在探究实验中,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需控制单一变量,即除了要研究的自变量(如本题中植物种类对菜青虫取食的影响 )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如实验材料与菜青虫的距离、实验材料的形状和大小等 )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除温度不同外,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都要相同 。
(2)实验的重复与可靠性:一次实验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偶然性,为使实验结论更可靠,需要进行重复实验,设置重复组,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从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比如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要做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来反映种子真实的发芽情况 。
(3)图甲中:菜青虫在中央,白菜和芹菜的形状都是圆形,左侧垂直排列的是:芹菜、白菜、白菜、芹菜,右侧垂直排列的是芹菜、白菜、白菜、芹菜(菜青虫到菜叶子的距离不同)。 图乙中:菜青虫在中央,四份芹菜、四份白菜以菜青虫为圆心,间隔排列,但是白菜和芹菜的形状不一样,白菜是圆形,芹菜是长方形。 图丙中:菜青虫在中央,四份芹菜、四份白菜以菜青虫为圆心,间隔排列,而且白菜和芹菜的形状都是圆形。
【解答】(1)对于图甲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与菜青虫的距离不等。在对照实验中,除了研究变量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而图甲中,由于距离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菜青虫取食不同滤纸上的汁液时受到的干扰不同,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图乙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形状不同。形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比如某些形状可能更容易被菜青虫发现或接触,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因为单次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而通过设置重复组并进行多次实验,可以减小这种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1)对于图甲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与菜青虫的距离不等。在对照实验中,除了研究变量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而图甲中,由于距离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菜青虫取食不同滤纸上的汁液时受到的干扰不同,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图乙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形状不同。形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比如某些形状可能更容易被菜青虫发现或接触,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因为单次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而通过设置重复组并进行多次实验,可以减小这种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6.【答案】方式2,理由是: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快跑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A;1.5km;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快走时,步子大小不一致,误差较大,即需要慢走。
(2)在测量距离时,要以鞋跟与鞋跟之间的距离,或者鞋尖与鞋尖之间的距离。
(3)设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每一步的距离为s步,所走步数为n,则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ns步。
(4)采用累积法来求距离的大小。
【解答】(1)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快跑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因此应该慢走,故选方式2;
(2)根据题意可知,步长可以是鞋尖和鞋尖的距离,或者鞋跟与鞋跟的距离,故A符合题意;
(3)设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每一步的距离为s'步,所走步数为n,
则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
(4)测量方法为: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
1 / 1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乐清期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2.(2024七上·乐清期中)如图为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它具有迎宾、引领、配送、自主充电、自主乘坐电梯等功能。下列能作为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乘坐电梯 B.能否和客户对话
C.能否自由移动 D.能否生长和繁殖
【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生物可以新陈代谢、可以繁殖、生长等,而非生物不能。【解答】判断某物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包括能否进行生长和繁殖。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机器人作为人工制造的机器,不能进行这两项活动。乘坐电梯、和客户对话以及自由移动都不涉及生物特征,只是功能表现。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上·乐清期中)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会构成珊瑚礁。珊瑚虫(如图所示)属于刺胞动物,其显著特征是(  )
A.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节 B.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C.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D.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解答】A、“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节”是蚯蚓等环节动物的特征,珊瑚虫并不具备这一特征,A错误。
B、“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是扁形动物的特征,而珊瑚虫的身体并不是两侧对称的,B错误。
C、“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是线虫动物的特征,珊瑚虫没有肛门,C错误。
D、珊瑚虫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即身体可以围绕中心点进行均等的旋转而不改变其形状;同时,它们只有一个口,没有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进行消化,残渣再从口排出,D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上·乐清期中)项目化学习小组观察到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甲表示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图乙中的(  )
A.1;70℃ B.2;70℃ C.3;60℃ D.4;70℃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题图乙中: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细胞质。
2、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但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这说明热水能够促使苋菜中的色素(花青素)从细胞内释放到水中,使水变红。而图甲则进一步表示了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特别指出在70℃时,热水开始变红色,这暗示了色素开始大量释放的温度点。
【解答】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识图可以看出,从70℃开始就能得到红色汤,即可说明从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所以说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是2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70℃,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
B.乙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后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C.丙图中做实验前先直接闻一下药品的气味
D.丁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解答】A、被化学试剂灼伤时,先用干布拭去,再用纱布包扎灼伤处,选项错误;
B、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后着火时,利用降低温度的原理,用湿抹布盖灭,选项正确;
C、闻药品气味时,用手在试剂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不能直接闻药品的气味,选项错误;
D、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4七上·乐清期中)下表是台州地区较常见的四种蟹,其中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  )
  目 科 属 种
招潮蟹 十足 沙蟹 招潮蟹 招潮蟹
青蟹 十足 梭子蟹 青蟹 拟穴青蟹
江蟹 十足 梭子蟹 梭子蟹 梭子蟹
大闸蟹 十足 方蟹 绒螯蟹 毛蟹
A.青蟹和江蟹 B.招潮蟹和江蟹
C.大闸蟹和江蟹 D.招潮蟹和大闸蟹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青蟹和江蟹:都属于梭子蟹科,在给出的几种蟹中,它们同属一个科,分类单位相对较小,具有较多共同特征,亲缘关系较近。
招潮蟹和江蟹:招潮蟹属于沙蟹科,江蟹属于梭子蟹科,二者科不同,分类单位较大,共同特征较少,亲缘关系较远。
大闸蟹和江蟹:大闸蟹属于方蟹科,江蟹属于梭子蟹科,科不同,分类单位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招潮蟹和大闸蟹:招潮蟹属于沙蟹科,大闸蟹属于方蟹科,科不同,分类单位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解答】由题干表格可知,青蟹和江蟹都属于梭子蟹科,即同科;招潮蟹和江蟹都属于十足目,即同目;大闸蟹和江蟹都属于十足目,即同目;招潮蟹和大闸蟹都属于十足目,即同目;科比目的分类单位小,亲缘关系更近,因此题干中的四种蟹,其中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青蟹和江蟹。
故答案为:A。
7.(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同学前往动物园参观的研学旅行活动,①老虎、②鳄鱼、③孔雀这三种动物在小科的参观路线(如图)中,它们的“出场”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动物类群的分类知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鳄鱼属于爬行动物 。
(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孔雀属于鸟类 。
(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老虎属于哺乳动物 。小科的参观路线是先经过爬行动物类,再经过鸟类,最后经过哺乳动物类。
【解答】题中①老虎属于哺乳动物、②鳄鱼属于爬行动物、③孔雀属于鸟类,丫丫的参观路线(如图)中的“出场”顺序依次是爬行动物,②鳄鱼是爬行动物;鸟类,③孔雀是鸟类;哺乳动物类,①老虎是哺乳动物。因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探究某种水稻的白化病(叶呈现黄白色)时,以光照为变量的组合是(  )
组别 水稻苗 光照 温度
① 200株 有 25℃
② 200株 无 25℃
③ 100株 有 10℃
④ 100株 无 10℃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在科学探究里,当探究某一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需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除了要探究的 “实验变量” 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得相同 。这样做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单一的实验变量导致的,进而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时,一组提供水分,另一组不提供水分,其他像温度、空气、种子自身情况等都保持一致,这就是对照实验。
【解答】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要都一样。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①②的变量是光照,为单一变量,温度也适于水稻生长。②③,①③,①④组合会存在多个变量,不符合探究实验的基本要求。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2024七上·乐清期中)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科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2 18.33 18.34
乙组/厘米 18.3 18.4 18.5
A.能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2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把给出的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有一位数字的数值,那么,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更准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解答】A.甲测量的结果为18.32cm、18.33cm、18.34cm,精确到毫米;乙组测量的结果是18.3cm、18.4cm、18.5cm,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长度是甲组,故A不符合题意;B.甲测量的结果为18.32cm,18.33cm,18.34cm,所以其最小刻度是毫米,故B不符合题意;
C.该《科学》教科书的长度
故C不符合题意;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用来减小误差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上·乐清期中)水在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下列关于水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排水法直接测量一块方糖的体积
B.不慎将酸液溅到皮肤上,可以先用较多水冲洗
C.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时,可用水先湿润导管
D.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根据放糖能够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分析;根据酸液溅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方糖溶于水,所以不可以用排水法直接测量一块方糖的体积,选项错误;
B、不慎将酸液溅到皮肤上,可以先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选项正确;
C、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时,可用水先湿润导管,起润滑作用,选项正确;
D、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上·乐清期中)下列有关科学研究尺度中最小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细胞
D.蚂蚁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 根据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和科学研究尺度,比较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蚂蚁是宏观物质,肉眼可见,研究尺度最大,细胞借助显微镜,肉眼可见,研究尺度较大,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因此,原子的研究尺度最小。
故答案为:A。
12.(2024七上·乐清期中)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接近事实的是(  )
A.小科在操场走路5000步的距离大约为10km
B.小科测得夏天曝晒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66℃
C.小科手里拿的一瓶娃哈哈矿泉水约有15L
D.体育课跑完1000m,小科的心率可达60次/分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
【解答】A.人一步距离大约0.4m,小科在操场走路5000步的距离大约为2000m=2km,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曝晒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66℃,故B符合题意;
C.通常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00mL=0.5L,故C不符合题意;
D.剧烈运动后,人的心跳会加快,跑完1000m,小科的心率可达120次/分~180次/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2024七上·乐清期中)如图所示圆圈表示生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F可以表示陆生动物
B.Q可以表示动物
C.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
D.P可以表示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生活在陆地上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动物的分类及各类动物的特征: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青蛙、家兔 )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如蝗虫 )。脊椎动物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家兔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生活在陆地上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用气管呼吸,生活在陆地上,体内无脊柱 。2、题图中:P是青蛙和蝗虫的共同特征,Q是青蛙、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E是青蛙和家兔的共同特征,F是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
【解答】A、F是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蝗虫和家兔都是陆生动物,因此F可以表示陆生动物,A正确。
B、Q是青蛙、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青蛙是两栖动物,蝗虫是昆虫,家兔是哺乳动物,它们都属于动物界,所以Q可以表示动物,B正确。
C、E是青蛙和家兔的共同特征,青蛙和家兔都属于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因此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C正确。
D、青蛙等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幼体在水中发育,成体能在陆地上生活,可见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蝗虫是陆生的节肢动物,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图中P是青蛙和蝗虫的共同特征,不能表示“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生活在陆地上”,D错误。
故答案为:D。
14.(2024七上·乐清期中)某同学在用排水法测量某个物体的体积,在物体放入量筒前后分别读取量筒对应的示数,从而确定物体的体积,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根据量筒的分度值以及液面的位置读出其体积。
【解答】①放入前仰视,读出的示数偏小;放入后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大;
②放入前俯视,读出的示数偏大;放入后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小;
③放入前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放入后仰视,读出的示数偏小,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小;
④放入前平视,读出的示数正确;放入后俯视,读出的示数偏大,那么二者相减得到的体积偏大;
因此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①④;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了《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在生活习性或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
(2)生物影响环境:由于生物的存在或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改观或变化 。
(3)环境影响生物: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
【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这句话主要描述了水分对禾苗生长的重要作用,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鱼类生物对水生环境的依赖,即生物依赖环境,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话描述了豆苗与杂草之间因争夺养分、阳光等资源而存在的竞争关系,即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描述了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进而影响桃花的盛开时间。这主要体现了温度这一环境因素对生物(桃花)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A。
16.(2024七上·乐清期中)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其他物体的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常用来搅拌的是   ,可以用来直接加热的容器是   ,用来添加少量固体的是   ,能用来加热但不能直接加热的容器是   。(填序号)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玻璃棒  ⑥药匙
【答案】④;②;⑤;③;⑥;①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通过燃烧酒精提供热量,用来加热其他物体 ,比如加热试管中的液体、烧杯中的溶液等。
胶头滴管由胶帽和玻璃管组成,主要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在滴加试剂时能精准控制液体的滴加量 。
玻璃棒多用玻璃制成,可用于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在溶解、蒸发等操作中常用,还能用于引流,比如过滤时引导液体流入漏斗 。
试管是较小型的玻璃容器,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常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需注意预热等操作 。
药匙一般是塑料或金属材质,用于取用少量固体药品,方便将固体药品加入到试管、烧杯等容器中 。
烧杯的容积相对较大,能用来加热,但由于其底部面积大,直接加热会导致受热不均匀,所以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 。
【解答】用来加热其他物体的是:酒精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常用来搅拌的是:玻璃棒;
可以用来直接加热的容器是:试管;
用来添加少量固体的是:药匙;
能用来加热但不能直接加热的容器是:烧杯。
17.(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有一次去野外时,看到很多植物,有海带、铁线蕨、水杉、梨树,如表所示是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情况,其中“+”表示有,“-”表示没有。
选项 根、茎、叶 花 果实 种子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其中属于表中D类植物的是   ,属于A类植物的是   (选填“海带”“铁线蕨”“水杉”或“梨树”,上同),B类植物用   繁殖。
【答案】梨树;水杉;孢子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类群的分类及特征: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如海带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如铁线蕨 )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 。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如水杉 )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有根、茎、叶和种子,没有花和果实;被子植物(如梨树 )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
【解答】海带是藻类、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水杉是裸子植物、梨树是被子植物。根据表格信息可知:D类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是被子植物的特征,而梨树是被子植物,所以属于D类植物的是梨树;A类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但没有花和果实,这是裸子植物的特征,所以属于A类植物的是水杉;B类植物有根、茎、叶,但没有花、果实和种子,这类植物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进行繁殖。
18.(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杭同学学习了长度测量做了下列两个实验:
①用如图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②如图所示,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的刻度表示活塞拉到该位置时,针筒内部的容积。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厘米,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平方厘米(保留2位小数)。
【答案】1.85;2.98—3.00都可;6.67—6.71都可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从第一个圆的圆心到第五个圆的圆心长度为7.40cm,即4个圆的直径和为7.40cm;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①如图所示,从刻度0开始到所指刻度处,共有4个直径;
这4个直径的总和为:
7.4cm+0.00cm=7.40cm;
那么硬币的直径为:
=1.85cm;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3.0cm+0.00cm=3.00cm;
那么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6.67。
19.(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科在实验室进行“制取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
(1)如图甲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如图乙所示,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产生,先   ,然后慢慢放平。
(3)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要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若视野中出现了污点,移动目镜、物镜后,都没有变化,那么污点最有可能存在的部位是   。
(4)在下列四个镜头中,视野最暗的是哪两个镜头的组合?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答案】(1)③①②④
(2)将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
(3)细准焦螺旋;玻片标本
(4)B;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使用显微镜时,要先进行对光操作(③),即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明亮视野;接着放置玻片标本(①),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然后下降镜筒(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最后上升镜筒寻找物像(④),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
(2)盖盖玻片的规范操作:盖盖玻片时,为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需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然后缓缓放平,使液滴均匀铺开 。
(3)显微镜的结构及污点判断: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小幅度升降镜筒,能使物像更加清晰;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位置时,先移动目镜,若污点动则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物镜,若污点动则在物镜上,若都不动,污点就最可能在玻片标本上 。
(4)显微镜镜头与视野亮度关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物镜有螺纹,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无螺纹,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 。
【解答】(1)图甲中:使用显微镜时,首先要进行对光,即调整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进入镜筒,对应图中的③步骤。对好光后,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即①步骤。然后顺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即②步骤。最后,用左眼注视目镜,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标本物像,即④步骤。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2)图乙中:在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的产生,应先将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这样可以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充满液体,避免气泡的形成。
(3)当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调节范围较小,但可以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当移动目镜和物镜后都没有变化,说明污点不在目镜和物镜,则污点只可能在玻片标本。
(4)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上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选项中:A是低倍目镜、B是高倍目镜,C是高倍物镜、D是低倍物镜。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此,视野最暗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的,即高倍目镜B和高倍物镜C组合。
(1)图甲中:使用显微镜时,首先要进行对光,即调整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进入镜筒,对应图中的③步骤。对好光后,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即①步骤。然后顺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即②步骤。最后,用左眼注视目镜,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标本物像,即④步骤。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2)图乙中:在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的产生,应先将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这样可以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充满液体,避免气泡的形成。
(3)当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调节范围较小,但可以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当移动目镜和物镜后都没有变化,说明污点不在目镜和物镜,则污点只可能在玻片标本。
(4)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上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选项中:A是低倍目镜、B是高倍目镜,C是高倍物镜、D是低倍物镜。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此,视野最暗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的,即高倍目镜B和高倍物镜C组合。
20.(2024七上·乐清期中)如图为某镇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1)杂草→鸭
(2)阳光(写出一个即可)。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通常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终止环节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解答】(1)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鸭、杂草→鸭;含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鸭、杂草→鸭。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则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还有 光照 、土壤等重要因素。
(1)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杂草→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水稻→昆虫→青蛙。
(2)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因此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光、土壤等。
21.(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校园植物观察活动过程中,小科制作了植物分类检索表如下,请分析下列问题:
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2 1b?……………………………………………………………………………3 2a小型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有茎、叶之分……………………………A 2b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B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C 3b种子被果皮包被……………………………………………………………D
(1)请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2)小科观察到一种植物,其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请判断该植物是上述检索表中的   (选填字母)。
(3)秋天高高挂在枝头的柿子和银杏果属于   (选填“营养”或“生殖”)器官。
【答案】(1)植物有种子,以种子繁殖
(2)B
(3)生殖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植物分类的依据:植物根据生殖方式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不产生种子,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产生种子,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分类检索表是依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的工具,1a 和 1b 应是相互对立的分类依据,1a 是 “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那么 1b 就对应 “植物有种子,以种子繁殖” 。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孢子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多为小型绿色植物,结构简单,有茎、叶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蕨类植物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分化为根、茎、叶,靠孢子繁殖 。本题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有茎、叶分化等 ),结合检索表判断所属类别 。
(3)植物器官的分类: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柿子是果实,银杏果(实际是种子,银杏是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但在功能上与繁殖后代相关,属于生殖器官 。
【解答】(1)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中,1b“?”处的内容应当与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形成对比,即描述有种子的植物分类。因此,“?”处应填写“植物有种子”。
(2)根据题目描述的该植物特征: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这些特征符合蕨类植物的特点,因此与检索表中的B处相符(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
(3)柿子是植物的果实,银杏果实际上是银杏的种子。在植物学中,果实和种子都属于生殖器官,它们与植物的繁殖有关。
(1)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中,1b“?”处的内容应当与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形成对比,即描述有种子的植物分类。因此,“?”处应填写“植物有种子”。
(2)根据题目描述的该植物特征: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这些特征符合蕨类植物的特点,因此与检索表中的B处相符(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
(3)柿子是植物的果实,银杏果实际上是银杏的种子。在植物学中,果实和种子都属于生殖器官,它们与植物的繁殖有关。
22.(2024七上·乐清期中)瓯橘果实色泽鲜艳,风味优美,但瓯橘很容易腐烂成病果。为了比较不同保鲜液对降低保鲜期间瓯橘病果率的效果,某研究小组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保鲜液,将一定数量的瓯橘分别浸饱在保鲜液中, 60秒后捞起晾干,用保鲜膜进行单果包装,贮存在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同一环境中,记录50天后瓯橘的病果数量, 统计病果率,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保鲜液浓度 两种保鲜液浸泡后的病果率(%)
保鲜液A 保鲜液B
0 90.23 90.23
0.1% 16.54 12.55
0.3% 15.72 10.15
0.5% 9.47 4.16
0.8% 12.14 6.24
(1)本实验选择瓯橘时的要求有   。(列举两点)。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请你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   。
(3)为确定保鲜液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还需进一步实验,请设计简要实验方案:   。
【答案】品种、大小、新鲜程度等相同;0.5%的保鲜液B;在保鲜浓度为0.3%—0.8%之间多设置几组浓度值进行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在科学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控制变量。对照实验要求除了要研究的自变量(如本题中的保鲜液种类和浓度 )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如瓯橘的品种、大小、新鲜程度等 )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这样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从而使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除了水分、温度、空气等变量不同外,种子的自身条件(如品种、饱满程度等 )要相同 。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结论推导: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比较,分析不同保鲜液种类和浓度下瓯橘的病果率,从而找出效果最佳的保鲜液 。需要对比不同组的数据,看哪种保鲜液在哪个浓度下病果率最低,以此确定为果农推荐的合适保鲜液 。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当需要确定最佳浓度时,由于初步实验得到的浓度范围(如本题中根据数据推测最佳浓度在一定区间 )不够精确,所以需要在该区间内设置更多组不同浓度的实验,细化浓度梯度,重复实验过程,观察病果率的变化,从而更精准地找到使病果率最低的那个浓度,即最佳浓度 。
【解答】(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准备的瓯橘要品种相同、新鲜程度相同(都无破损、大小相同)。
(2)据表中的数据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保鲜液浓度的增加,病果率下降,但是当随保鲜液浓度超过0.5%时,病果率有上升,用保鲜液A浸泡后的病果率远远高于保鲜液B浸泡后的病果率,因此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是:浓度是0.5%的保鲜液B。
(3)据表中的数据,要选择保鲜液B,为确定保鲜液B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多设几组浸泡保鲜液B的瓯橘实验,应该在0.3%-0.8%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
23.(2024七上·乐清期中)小明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
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
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
(1)金属的体积是   ;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不需要进行测量的步骤是   ;(填①、②或③)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明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
【答案】(1)11毫升
(2)①
(3)c装置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结合图像可知,用乙中的总体积减去甲中水的体积即为金属块的体积。
(2)塑料盒的体积=丙中体积-乙中体积,可知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
(3)c中右侧的管较长,气体通入后将水从右侧管排出进入量筒,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气体的体积。【解答】(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24.(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项目化学习中,某兴趣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
【项目设计】所用材料有小药瓶、密封盖、透明吸管、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染色的酒精等。
实验序号 温度t/℃ 液柱高h/mm
1 0 50.0
2 2 51.0
3 50 75.0
4 100 100.0
该小组找到了A、B两款小药瓶及C、D两种吸管,如图甲。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则最好选择其中的   进行组合搭配;
【项目制作】如图乙所示,先把小药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在表中记录有关数据,再根据液柱高度变化量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间进行温度标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   mm处;
【项目评价】根据以下评价量表,请你对该温度计进行等第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   。
“自制温度计”评价量表
等第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科学性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不完整,刻度标识不均匀
准确性 精确度达到1℃ 精确度在2℃~4℃ 精确度在2℃~4℃
【答案】A、D;70.0;“合格”等第。从科学性指标来看,该自制温度计结构完整,且刻度标识能实现均匀,符合“优秀”等第。但从准确性指标来看,标度使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所以温度计的精确度只能达到2℃,只符合“合格”等第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标定在某一温度下的液面位置刻度,再由温度计刻度均匀的特点划分出其他刻度。
【解答】温度计的玻璃泡容积越大,在温度变化相同 时,其内部液体体积变化较大;温度计的毛细管越细,在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面变化较大,有利于温度计做的较精密,故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则最好选择其中的A和D进行组合搭配;该自制温度计每毫米代表的温度值
,40℃比0℃高出40℃,则40℃对应刻度比0℃对应,刻度高出的长度值,4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从科学性指标来看,该自制温度计结构完整,且刻度标识能实现均匀,符合“优秀”等第。但从准确性指标来看,标度使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所以温度计的精确度只能达到2℃,只符合“合格”等第。
25.(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则看不到这种昆虫。菜青虫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吗?
(1)控制单一变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如图是实验材料放置的几种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单一变量,请分别说出其他两种放置方式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
甲   ;
乙   。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与菜青虫不等距(合理即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形状不同(或面积大小不一样)
(2)设置重复组,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在探究实验中,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需控制单一变量,即除了要研究的自变量(如本题中植物种类对菜青虫取食的影响 )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如实验材料与菜青虫的距离、实验材料的形状和大小等 )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除温度不同外,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都要相同 。
(2)实验的重复与可靠性:一次实验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偶然性,为使实验结论更可靠,需要进行重复实验,设置重复组,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从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比如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要做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来反映种子真实的发芽情况 。
(3)图甲中:菜青虫在中央,白菜和芹菜的形状都是圆形,左侧垂直排列的是:芹菜、白菜、白菜、芹菜,右侧垂直排列的是芹菜、白菜、白菜、芹菜(菜青虫到菜叶子的距离不同)。 图乙中:菜青虫在中央,四份芹菜、四份白菜以菜青虫为圆心,间隔排列,但是白菜和芹菜的形状不一样,白菜是圆形,芹菜是长方形。 图丙中:菜青虫在中央,四份芹菜、四份白菜以菜青虫为圆心,间隔排列,而且白菜和芹菜的形状都是圆形。
【解答】(1)对于图甲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与菜青虫的距离不等。在对照实验中,除了研究变量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而图甲中,由于距离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菜青虫取食不同滤纸上的汁液时受到的干扰不同,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图乙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形状不同。形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比如某些形状可能更容易被菜青虫发现或接触,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因为单次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而通过设置重复组并进行多次实验,可以减小这种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1)对于图甲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与菜青虫的距离不等。在对照实验中,除了研究变量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而图甲中,由于距离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菜青虫取食不同滤纸上的汁液时受到的干扰不同,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图乙的放置方式,其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滤纸形状不同。形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比如某些形状可能更容易被菜青虫发现或接触,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因为单次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而通过设置重复组并进行多次实验,可以减小这种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6.(2024七上·乐清期中)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小红想要利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数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
【步距测量】
小红在微湿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进,测量步距。
方式1:快跑  方式2:慢走
(1)请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并说明原因   。
(2)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后,小红在湿地上进行测量,标记步距为s。下列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
A.B.C.
【距离计算】
(3)小红从学校到家,行走多次,计算出平均步数为3000步,测量得到每步的步距为50厘米,试列式计算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多少米   。
【方法迁移】
(4)小明也想要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但他家离学校较远,步行时间过长,通常都是骑自行车上下学,请思考方法帮助他完成测量。   。
【答案】方式2,理由是: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快跑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A;1.5km;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快走时,步子大小不一致,误差较大,即需要慢走。
(2)在测量距离时,要以鞋跟与鞋跟之间的距离,或者鞋尖与鞋尖之间的距离。
(3)设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每一步的距离为s步,所走步数为n,则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ns步。
(4)采用累积法来求距离的大小。
【解答】(1)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快跑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因此应该慢走,故选方式2;
(2)根据题意可知,步长可以是鞋尖和鞋尖的距离,或者鞋跟与鞋跟的距离,故A符合题意;
(3)设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每一步的距离为s'步,所走步数为n,
则小红学校到家的距离为
(4)测量方法为: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