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中,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二者差异巨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墨子主张“不辟亲疏”,即爱人与用人不能以“亲亲”为标准,应完全消除亲与疏的差别,真正做到一视同仁。“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由此可知,墨子的观点( )
A.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B.提倡“尚贤”的政治主张
C.与儒家核心思想相一致 D.重视孝在伦理中的作用
3.西晋《三国志》记载:“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置不韦县。”东晋《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时西南地区的谷昌县,“汉武帝将军郭昌讨夷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时改为谷昌也”。这两则史实( )
A.说明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B.证明西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有助于了解西汉行政区划变迁 D.体现出汉代对秦制承袭较多
4.唐朝德宗年间宰相陆贽评论两税法:“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两税法:“取暂时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此二人都认为两税法( )
A.简化了收税种类 B.规范了国家税收管理
C.加重了民众负担 D.便利了农民缴纳赋税
5.北宋时期,争标郡望(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风气减弱,表现在墓志上即为题书郡望减少,代之而起的是题书文人别号增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6.里甲制由明太祖创设,在规范地方权力结构与乡村社会政治秩序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中后期,里甲制开始崩溃;至清代,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常态。这一变化( )
A.源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B.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
C.反映了乡绅势力膨胀 D.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
7.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者,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 )
A.借贷交易秩序亟需规范 B.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
C.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 D.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
8.严复说:“自由者,各尽其天赋之能事,而自承之功过者也……故言自由,则不可以不明平等,平等而后有自主之权;合自主之权,于以治一群之事者,谓之民主。”此观点( )
A.否定了清末新政改革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开启了新思潮的先河 D.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
9.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希望政府实行“中体西用”政策 B.认为国人亟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已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如图是1907年载于《神州日报》的一则漫画。该漫画意在揭示( )
A.政治体制改革盲目性 B.立宪运动得到社会拥护
C.预备立宪具有欺骗性 D.政府积极宣传实行立宪
11.民国初期,设立文官考试制度,规定考试科目既要有传统的经史之学,又要有西方传入的行政学、经济学等科目;官员财产要公开透明,对于贪污受贿等行为,一经查实,贪污受贿者将被剥夺官职并受到惩处。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A.有利于建立近代化的文官制度 B.照搬了西方文官选拔管理模式
C.主要目的是消除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了传统经史之学地位上升
12.《汉谟拉比法典》第78条规定:“倘居住房屋之自由民以全年之租金交与房主,而房主于未满期前令房客迁出,则房主……应丧失房客与彼之银。”此规定( )
A.打击了贸易欺诈行为 B.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C.体现了租赁契约精神 D.确保了市场秩序稳定
13.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北方强国摩揭王国难陀王朝的建立者摩诃帕德摩·难陀出身于首陀罗,在这一时期,佛教在摩揭陀国内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接受。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佛教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求 B.种姓制度遭到了废除
C.摩揭陀王国实现了思想统一 D.首陀罗成为最高等级
14.印加帝国实行人口迁移制度,将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迁往内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还将最忠诚的勇敢部落的人口迁移到边关据点。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 )
A.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 B.保障了印加文明的辉煌
C.推动了行政体系的完善 D.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15.通行于6-8世纪拜占庭帝国海域的《海洋法》,严格规定了海上商业的保险制度和船货抵押贷款制度、货主和承运人在海船不幸遇难时分摊损失的比例和在赢利时的利润分配比例。据此可知,当时拜占庭帝国( )
A.商业法律呈现体系化特点 B.政府大力支持商业的发展
C.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 D.全力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16.马克垚在论述农奴制时指出,在中世纪西欧,农民的生产物本身就很少,农产品的价值相对高昂,从农民身上收取实物会面临更多困难,还不如征用他们的劳动相对容易。对于农民来说,领主经营自营地意味着领主承担生产风险,即使领主获得的剥削物更多。这反映出当时( )
A.使用农奴劳动更有利于管理 B.农奴制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C.实行农奴制缘于生产力低下 D.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占主导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宋特别是宋代,历元、明,直至清代,有关“富民”的记载大量出现。“富民”又称“富室”、“富户”、“富家”、“富人”、“富姓”、“多赀之家”。据宋人苏辙说,早在北宋之世,“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当时,这个新兴阶层,为了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博取“士”的身 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安身立家的根基。
材料二: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富民”阶层的崛起,导致其成为社会财富尤其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北宋人苏辙说:富家大姓,“州县赖之以为强,国家恃之以为固,非所当扰,亦非所当去也”,表明其重要地位已难以动摇。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将唐宋社会乃至以后的元、明、清社会称之为“富民社会”。
——以上均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总结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所具有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民阶层崛起的社会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扩展与贸易的繁荣,引起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促使人们深刻自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域都在提出和探讨以上问题,形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代表人物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这绝非巧合。因为当时各个文明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其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上述文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这些特征经过此后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之后一直持续到现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注:古代中国称基督教为景教),出土于明朝天启年间的陕西周至县,拥有“众碑之魁”的美誉。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全碑约1780字,用汉文和叙利亚文合刻,介绍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传入中原后承蒙唐太宗之后六位皇帝的厚爱,在唐朝传教近150年的历史,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宗教界。碑文除引经据典吸收了大量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借用众多佛教梵文术语,反映了印度人的思想智慧。此外,西亚的叙利亚文、波斯文词汇也融入其中,其内容更是体现大秦景教流行西亚、欧洲基督教文化的精华,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丰碑。中国碑碑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特征。概括公元前6世纪前后,文明核心区域同时出现文化觉醒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何种史料类型?请简述其史料价值。
19.书籍的译介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之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跟随传教士利玛窦潜心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逻辑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天文学方面,李之藻与利玛窦在1607年合译了《浑盖通宪图说》。在此之前,中国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李之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地圆与地动说,介绍了赤道、经度、纬度等现代地理学知识。
——摘编自季艳龙、方真《明末翻译家李之藻对科学翻译的贡献研究》等
材料二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统计表(1868-1912)
类别 种数 所占比例(%) 类别 种数 所占比例(%)
政史 13 5.39 机械工程 18 7.47
商学 3 1.25 工艺制造 38 15.77
教育 4 1.66 农学 11 4.56
数学 11 4.56 医学 12 4.98
物理学 14 5.80 兵制 13 5.39
化学 10 4.15 兵学 32 13.28
天文学 4 1.67 地图 3 1.24
地学 4 1.67 译名表 6 2.49
矿冶 16 6.64 连续出版物 4 1.67
船政 11 4.56 语言学 1 0.41
测绘 7 2.90 交涉 6 2.49
合计:241
——据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
材料三 1897年9、10月间,梁启超联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集资设立了大同译书局。该书局强调:“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学堂各种功课,以便诵读;译宪法书,以明立国之本;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利权。大约所译先此数类,自余各门,随时间译一二。”
——摘自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
材料四 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我国翻译出版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还译介了一批埃及、印度等国家的古典文学作品和古巴、智利等国家反映亚非拉民族解放的作品。自然科学技术书籍受到重视,出版社积极翻译出版俄文科学资料,编译俄文专科辞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李之藻译介《浑盖通宪图说》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大同译书局在译书倾向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翻译出版工作的特点,并阐明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 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后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C
6.D
7.A
8.D
9.B
10.C
11.A
12.C
13.A
14.A
15.B
16.C
17.(1)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普遍性;拥有大量财富,没有政治上的特权;重视文化教育。
(2)推动农业中租佃制的盛行;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推动国家赋税的变革(征收已从按人丁征税的体制转变到按财富征税的体制上来);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础;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重视文化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
18.(1)地理特征:地处大陆温带或亚热带,水源充沛,气候适宜。共同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农业与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处于动荡和转型时期(新旧社会阶层的激烈较量);外部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重建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可用于说明唐代对外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研究基督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反映唐代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趋势;论证古代中国与西亚以及欧洲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侧面反映古代来华外国人的生活状况;用于汉字书法艺术及西亚古文字研究,等。
19.(1)意义:冲击了中国人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2)差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一一以工业制造、军事、科技类书籍为主 大同译书局一一以法律、政治、经济类书籍为主。
原因: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在维护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 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将向西方学习重点转向 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
(3) 特点:苏联翻译作品所占比重最大;亚非拉民族解放作品受到关注;重视科技书 籍资料翻译。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中苏两国关系密切;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一五”计划的开展实施;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20.示例一
城市:亚历山大里亚、巴格达
论题:城市的发展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
阐述:城市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物质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成为希腊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总之,亚历山大里亚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示例二
城市: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
论题: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兴起,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最为突出,芝加哥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崛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