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建平县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现。西周关中地区向西到甘肃渭水上游。陶器群呈现典型周式文化风格;陕西以东,从洛阳到郑州,再向北到北京一带,陶器文化呈现周式与商式文化风格交融的特点;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陶器文化呈现周文化与本土文化风格交融的特点。这反映出西周( )
A. 全面否定商朝文化 B. 陶器制作技术先进 C. 国家管控能力提升 D. 文化影响范围较广
2. 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将汉晋乐章、音律等吸收到北魏宫廷音乐中来,同时禁止了鲜卑族粗俗旧乐使用。此外,还要求群臣要按照等级穿衣服,朝廷要仿照汉晋举行祭祀,按照编年体例编纂国书,在京师立孔子庙等。这些做法( )
A. 带动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消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C. 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D.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 下表所示为史书中对于宋朝一些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时期 记载
宋真宗时期 某年大旱,宰相王旦下朝回家的路上,“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遂以所持经掷旦,正中于首。左右擒之,将送京尹。旦遂曰:‘言中吾过,彼何罪哉?乃命释之。’”
宋仁宗时期 四川有秀才屡考进士未中,情急下献诗给成都地方官说:“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乾坤。”地方官将其情况上报,宋仁宗知情后说:“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不厘事务,处于远小郡。”
宋徽宗时期 戏曲演员公然批评朝廷政策乖张:“只是百姓一般受无量苦!”宋徽宗听了,“为恻然长思,弗以为醉。”
A. 政治舆论氛围相对宽松 B. 文人参政意识有所提升
C. 民本理念影响君主执政 D. 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4. 元朝起于漠北蒙古高原,称漠北地区“乃太祖肇基之地”,漠北市镇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巨大,城镇居民的用粮“全借客旅兴贩供给”。元朝除了每年从中原和江南等地转输官粮之外,又以较为优厚的价格与较低的税率,鼓励外地粮商运粮到漠北地区。这说明( )
A. 特殊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互动 B. 南北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失衡
C. 长途贩运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形式 D. 四等人制度加重了经济盘剥
5. 晚明时期苏州地区书画临摹、文玩制造水平一流,苏州人的审美趣味遂成世人的跟风目标。“其民利鱼稻之饶,极人工之巧,服饰器具,足以炫人心目,而志于富侈者争趋效”,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引领流行时尚,引发各地“观赴”“趋效”。这反映了当时( )
A. 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B. 奢侈观念影响社会稳定
C. 价值观念出现背离 D. 文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6. 1853年,英国公使文翰访问天京,试图了解太平天国对列强在华条约的态度。太平天国将领表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但拒绝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2年,英法海军舰队配合清军在浙江宁波等地进攻太平军。这一变化反映出列强( )
A. 因意识形态分歧转而支持清政府 B. 为维护在华特权调整对华政策
C. 企图通过军事干预控制太平天国 D. 始终坚持中立开放的外交原则
7. 20世纪20年代,汉口公共汽车开通后一名乘客在报纸上撰文,“清早出车或夜晚收车时,乘客们才可舒舒服服得到一席座位……可是下车以后,试一观足下鞋袜,及前后衣裳已污秽不堪了。这是谁赐给,是座位爱翘腿的先生们赐给的。”由此可知,新式公共交通(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加快了近代城市的生活节奏
C. 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D. 凸显提升民众素质的必要性
8. 1941年前后,中共各级党委要求华北根据地党员干部加强掌握武装、领导武装的能力。中共晋冀豫区二地委书记赖若愚强调:“支部到民兵中去,到自卫队中去,使支部不但能够领导民兵团结群众,而且在战时能依托武装组织,保持相当集中,不被战争所打乱。”这一指示( )
A. 确立党的建党建军原则 B. 符合全民族持久抗战的需要
C. 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旨在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9. 下表所示为1949年年底中国国营经济在若干行业的占比情况。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行业 国营经济占比
发电量 58%
原煤产量 68%
钢产量 97%
棉纺产量 53%
A. 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 B. 政府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C. 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 D. 生产关系领域完成变革
10. 1980年5月成立的中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首次突破国营企业独家经营模式,由民航北京管理局与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合资经营。企业设立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利润按投资比例分配。这反映出当时( )
A. 对外开放领域持续扩大 B. 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C. 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行 D.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突破
11. 古埃及庆祝战争胜利的献祭仪式不仅是在宣传国王取得战争胜利的功绩,而且也是在强调国王拥有军事领导权的神圣性,战争的胜利是因为有神的支持。由此可见,古埃及的这种祭祀活动( )
A. 增强了民族的认同 B. 保障了王位的稳定 C. 强化了国王的职能 D. 阻碍了文化的传承
12. 大津巴布韦古城有一椭圆形大围墙位于山下的平地,里面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墟,周围发掘出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这反映出大津巴布韦(  )
A. 佛教文化广泛传播 B. 城市建设水平世界领先
C. 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D. 文明演进已达到一定水平
13.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指出:“(19世纪)德国的统一是欧洲大多数政府长期以来加以阻止的”,而“俾斯麦机敏地利用其他欧洲国家相互冲突的野心,打了三次短促的战争,巧妙地将对手一一战胜,带来了德国的统一”。这表明德国统一( )
①采取自上而下方式进行②旨在操纵欧洲政治经济
③具有一定民族解放性质④促进了普奥矛盾的缓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18世纪末,英国煤矿普遍采用蒸汽动力抽水机排除矿坑积水。这一技术革新使矿井开采深度大幅增加,原本主要从事地面辅助劳动的男性劳动力被大量调入地下采矿,而地面的装卸、筛选等工作则更多由妇女和儿童承担。这反映出( )
A. 产业结构的变化扩大劳动力需求 B. 蒸汽技术导致传统就业结构崩溃
C. 能源革命直接引发社会阶层对立 D. 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贫富差距扩大
15. 如图漫画创作于19世纪末的美国。海岸边站着的几人分别代表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列强,海面上挂着星条旗驶向拉丁美洲的美国战舰上写着“门罗主义”。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开展成果斐然
B. 欧洲列强彻底结束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C. 美国进一步强化对拉丁美洲的控制与侵略
D.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意识深入人心
16. 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使美欧之间“存在着经济冲突的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这说明欧共体的成立( )
A. 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B. 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 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 促成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时启动的修史实践中,《梁书》《陈书》与《北齐书》委于姚思廉和李百药,实因他们皆有家学渊源和修史基础;《周书》和《隋书》则由令狐德莱与魏徵领衔,重建团队,分工协作。650年,高宗下诏纂修五朝典志。无论是南朝的梁、陈,还是北朝的齐、周,甚或统一的隋,统治时间均极短暂,如果按照之前断代史编纂的做法,则需将五个朝代的典志分附于各史纪传之后,如此则会令各史典志多寡不一、支离破碎。面对历史编纂上的这一困境,令狐德莱等人不同于前代—史—志的做法,自觉将“五代”典志视为一体,合而书之,遂成《五代史志》30卷。李廷寿撰在《南史》《北史》时候,将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诸代帝王的事迹按时代顺序编为本纪,克服了之前断代史著对历史大事重复记载或遗漏的弊病。
——摘编自张峰《唐代史家与历史编纂的创新》
材料二 仁宗庆历到神宗熙丰年间,体现资治史观逐渐增强的首推司马光。司马光在《稽古录》中以“臣光曰”的编写形式,记述历代君王的治乱兴衰,提倡为君之道在于仁政和用人治国,以前代之得失资治于后代,取是舍非。历史撰述不只是单纯进行记录、考证,而是要探究其隐藏的一般规律。朱熹就反对以成败论是非,他认为这样就失去了“义理之正”,他曾批评左氏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步入南宋,为了更好地鉴诫后代,南宋初多对北宋末年修撰的国史进行重别刊定。
——摘编自田志光、王柚程《两宋史家的修史观及其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史家在历史编纂中的创新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宋代修史的时代因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东北实现了贯通东北南北部、连接东北东西部、打通东北与关内的铁路网络,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密度最高、网络最完整的区域。这一网状铁路系统使沿线城镇快速发展起来。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西起满洲里,东达绥芬河,由哈尔滨南下直至大连,形成了纵贯东北的丁字形铁路干线。中东铁路“斜贯黑省的西南部,吉省的东北”,加之吉长、吉敦等铁路的建成,使哈尔滨、长春、四平、绥芬河等铁路沿线的东北中北部城镇得以发展,一改传统时期南北阻滞的局面。
——摘编自刘莉《近代交通发展与社会生态变迁》
材料二 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原名陇秦豫海铁路,始建于1904年,1909年开封至洛阳段竣工。随着时间推移,至20世纪30年代,陆续建成潼关至西安段、西安至宝鸡段,成为连接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和商业贸易发展,带动了郑州、洛阳、西安等城市的繁荣。然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陇海铁路东段,为破坏中国经济和军事运输能力,对铁路进行破坏,导致运输能力大幅下降。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又因战事成为各方争夺焦点,许多桥梁、车站受损,运营陷入混乱。
——摘编自《陇海铁路的历史,这些你知道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东北地区铁路网络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陇海铁路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改革要求“农民支付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的赎金”。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富裕农民通过租种土地、购置改良农具和雇用劳动力,形成农村资产阶级”,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改革导致“大量农民沦为农村无产阶级”,非黑土省份地主“提高代役租,迫使农民离乡受雇于手工工场”。1861—1863年共记录1847次农民骚动,梁赞省农民因土地不足多次起义。1905年大饥荒期间,农民要求土地平均分配。随着进城务工,传统村社纽带瓦解,部分农民开始质疑“好沙皇”意识形态。
——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小农经济是“分散、落后且必然消亡的形态”。他提出:“小农不管怎样勤奋,也无法弥补其与大生产相比的天然劣势。”1930—1932年,约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52.5万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中农也被大量错划为富农。苏联强制实行住宅、牲畜、农具的公有化。至1932年,集体农庄占比从7.6%暴增至93%,1930年1月甚至提出“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摘编自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农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改造小农经济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采取上述举措的合理性。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与自然科学揭示一般物质世界的必然性不同,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科学”和“解释性科学”,不但要揭示社会规律的必然性,还要揭示把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可能性的社会力量和实现道路。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一定是以思想的大发展为充导,也一定是以思想的大丰收为结果的,因为深刻的社会实践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生动的社会实践又催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摘编自刘汉俊《伟大社会变革呼唤创新思想理论》
结合中外思想发展史的相关内容,论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建平县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创新点:实行集体纂修、分工协作;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书写“五代”史志的沿革损益;力求从宏现上再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
(2)因素:社会政治危机加剧;理学的发展;统治者的干预;民族矛盾加剧;宋室南渡。
【18题答案】
【答案】(1)影响: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区域交流。
(2)变化:线路建设不断延伸,后期因战争,铁路线路及设施遭到破坏;建成初期运输能力强,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运输能力下降。原因:政府出于经济发展考虑,推动铁路建设;西方先进铁路技术的传入,为线路延伸提供技术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蓄意破坏;解放战争时期,铁路成为战略要地,各方争夺影响铁路运输。
【19题答案】
【答案】(1)农民获得形式上的人身解放,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赎买制度的严重剥削;农村阶级分化,部分农民成为农村资产阶级,小农贫困化,成为雇佣工人;农民暴动增加,农村阶级矛盾激化;削弱了农民对沙皇的传统忠诚,加速了社会思想变革。
(2)举措:强制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化。合理性:俄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金积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全面控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观点:社会大变革推动社会科学大发展。
论述:19世纪中期欧洲的社会大变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日渐暴露;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问题,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不能根本上予以解决这些问题;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以失败而告终,却也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正是在以上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总之,社会科学的发展或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诞生都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为基础的。
(说明:以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三民主义、毛泽思想或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或发展等为例进行论述亦可。)
示例二观点:伟大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催生理论发展。
论述:马克思主义自十月革命后传播到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等理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此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先后诞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些伟大理论成果既在伟大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又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总之,社会实践能够推动思想理论的诞生与发展,而思想理论也能够指导与影响社会实践的进步。
(说明:如果学生仅从一个角度:伟大思想引领(推动)社会实践(社会变革)或社会变革(社会实践)催生伟大理论进行论述,言之成理皆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