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形成。这体现出中华史前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
A. 星罗棋布 B. 多元一体 C. 博大精深 D. 影响深远
2. 著名历史学家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 )
A. 首创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B. 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
C.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D. 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
3. 有学者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 )
A. 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B. 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 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至齐梁时期,麦类作物的种植区域继续扩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南方土地肥沃
C. 小麦产量较水稻高 D. 政治中心南移
5.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推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渐成分庭抗礼之势。这说明心学( )
A. 取代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D. 推动了儒家思想发展
6. 明清时期涌现出众多取材于稗史或传说的戏曲或小说。它们往往宣扬天人感应、忠孝仁义,且情节曲折、雅俗共赏,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这些作品( )
A. 否定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反映了世界形势的巨变
C. 适应了市井百姓生活 D. 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7. 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后,南方督抚却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
A. 清朝统治基础动摇 B.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 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D. 列强放弃瓜分中国
8. 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 引进了资本主义制度 B. 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 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9. 有学者评论道:“它是一次以接受近代西方文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的变革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反对专制、迷信和传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该评论中的“它”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清末“新政”
10. 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以“平民政权”取代“军阀政权”的政治构想。这表明( )
A. 革命纲领逐步契合现实国情 B. 中共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 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D. 理论创新成为党内主要工作
11. 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打土豪,分田地”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
A. ②①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③①②
12.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林、罗等人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该战役的胜利( )
A.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B. 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C. 标志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13.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 )
A. 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B.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4. 下表是1949―1952年中国私营以及公私合营企业发展状况。下表中的变化说明( )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私营工厂总户数(万户) 12.3 13.3 14.76 14.96
职工总数(万人) 164.38 181.59 20228 205.66
产值(亿元) 68.28 72.78 101.18 105.26
公私合营工业产值(亿元) 2.23 4.14 806 13.67
A.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完成 B. 生产资料公有化改造卓有成效
C.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D.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15. 20世纪五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D.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 2023年8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指出,国际社会要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共同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这一外交思想( )
A. 阐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B. 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 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外交准则 D. 坚定了金砖国家反对霸权决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治国必治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边疆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的边疆管理措施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产生的重大影响。
18. 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东北白山黑水间筑起的血肉长城,体现了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一条秘密的国际红色交通线在中东铁路沿线逐渐建立起来。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材料二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东北抗联烈士赵一曼致儿子(1936年8月)
“(1939年)二月间我们全处在反扫荡中……敌人的残酷依然如故,新的花样就是放毒……因为毒伤,老百姓恨死了一些人,伤到很多。女县长刘湘屏中毒非常厉害,全身发烂,皮肤掉了三分之二。”
——共产党将领左权致妻子(1942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的侵华罪行,同时指出两封抗战家书中展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19.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确定了巩固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的科技战略,并坚持高度集中、全面规划的举国体制。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科技战略转向“自力更生”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8年以来以贸易战为代表的大国对抗态势愈演愈烈,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改变只用行政资源配置办大事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尖端科技项目开始起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科技战略所经历的变化。指出新时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怎样的变革。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毕竟存在了1300年,这本身就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科举制度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现代的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张互助、张琳《论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及现代启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对历史的进步作用”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变化:①西汉初年,采取以妥协和隐忍为主的边疆政策,注重休养生息;②汉武帝时期,转为积极进攻策略,进行大规模的开疆拓土。
(2)特点:①较为开明;②以怀柔、招抚为主;③采取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任答两点)
(3)特点:与内地一体化。
影响:①军政大权集中(加强中央集权);②提高行政效率;③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④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⑤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任答2点)
【18题答案】
【答案】(1)主要任务:①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②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③支援东北抗日战争。
(2)罪行:①南京大屠杀;②日本殖民统治(政治控制“以华制华”,经济掠夺“以战养战”,军事扫荡“三光政策”);③重庆大轰炸;④践踏国际法,实施细菌战、731部队;⑤推行慰安妇制度;⑥推行奴化教育。
精神:舍家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的抗日精神)。
【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①苏联的援助;②“一五计划”的实施;③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成就:“两弹一星” (2)战略: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
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