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达州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当天,从早晨六七点开始,参加庆典的队伍就从四面八方有序进入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汇集了首都工厂职工、学校师生、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城防部队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们共约30万人。人们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
A. 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B. 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完全统一
D. 摧毁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
2. 西方的观念认为:“在战争中打败大国军队的国家才具备公认大国的条件。”就这个意义来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确认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这一论述旨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 )
A. 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激发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3. 对下图时间轴所处阶段解读正确是( )
A. ①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② 国民经济持续且稳定的发展
C. ③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D. ④ 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4. 要使中国在缺乏积累的前提下启动工业化,并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完成工业体系的初步构建,政府必须具有强大的调动和配置资源的能力,而对农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政府获取这种能力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材料主要表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影响 D. 特征
5.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是( )
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C. 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6. 小明翻阅报纸看到这样一段描写:“1978年,中国上百台印刷机转动,不同的报头之下,出现了同一个标题;校园的阅报栏前挤满年轻的面孔,无数学子闻风而至,阅读同一篇文章;千百人重新铺展稿纸,千百支笔重新抖落尘埃,准备书写同一个主题……被一种沉重的沉默笼罩的中国大地,随着第一声响动,忽然爆发出轰鸣。”他忍不住感慨( )
A. “五星红旗立东方,工业建设成果硕”
B. “真理讨论破束缚,风雨过后现彩虹”
C. “基本路线管百年,春天故事谱新篇”
D. “两个凡是指方向,抓好文件抓住纲”
7. 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体现出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
邀请法英意日设计师参加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 东南亚国际企业年会 中国援助非洲
A. 宽领域 B. 多层次 C. 全方位 D. 逐步开放
8. 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B.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C. 科学发展观——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目前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 )
A. 和谐社会 B. 小康社会 C. 文明社会 D. 法治社会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二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这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范围广泛 B. 因地制宜 C. 循序渐进 D. 注重协商
11. 邮票方寸之间记录了历史精彩瞬间。下面三枚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B. 新时代下的外交布局
C. 新政权的成立与巩固 D.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2.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这反映了我国( )
A. 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 重视提升国际地位 D. 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13. 2025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70年前,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人物是( )
A 周恩来 B. 邓小平 C. 毛泽东 D. 彭德怀
14. 《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应是( )
A. 《和平解放西藏问题取得协议》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C.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D.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5. 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我国旅游业爆火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民经济的发展 B. 生活理念的转变 C. 休闲时间的增多 D. 交通设施的改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优越】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定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邓小平文选》
理论更新】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总结出的,适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理论气质和与时俱进的视野胸襟。
——王静修《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研究》
【科技发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科技领域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从材料三图片中任选一幅加以介绍。
17. 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农业现代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运动或政策 历史 地理 语文
A ①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新解放区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人口数和土地面积均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 《美丽的南方》是一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广西土地改革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B ②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众多水利工程如辽宁大伙房水库等;国营机械农场拖拉机代耕队分布在四个大区,十个省;五年内粮食增产19% 《三里湾》是一部围绕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反映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C ③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四川、贵州、云南、安徽和广东率先试行;长江、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农村人口流动 小说《最后一个生产队》讲述了1980年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山东农村的日常生活
——据丁澜翔《在集体的土地上》、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知网等
(1)负责整理资料的嘟嘟不小心放错了历史学科的资料,请你将历史资料序号与字母指代的运动或政策对应正确。
(2)组织“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路”报告会,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8. “国礼”,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不仅见证了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时刻,折射出国家间关系的冷热亲疏,更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传达着超越其本身价值的政治与文化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泰蓝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1952年,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性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景泰蓝台灯就是国礼之一,被郭沫若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材料二 瓷塑天鹅——中美外交史上“破冰之旅”的重要历史见证
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将这件“和平之鸟”作为国礼赠送毛泽东,并亲自介绍其所含的深刻意义——天鹅象征着对和平、友善的祈望,祈盼它给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带来好征兆。
材料三 银铭文盘——“伟大构想”的重要历史见证
1984年12月,撒切尔夫人赠送给邓小平的国礼,圆盘沿上刻着一行英文,翻译为:在这为签署联合王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而专程访问北京的重大时刻,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赠送给邓小平。
材料四 和平尊——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赠送了一件巨型景泰蓝“和平尊”。传递了中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网和国际友谊博物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性会议”奉行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破冰之旅”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美建交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伟大构想”指的是什么?“★”处指的是我国哪一地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具体年份。并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的积极作用。
2025年春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题答案】
【答案】(1)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高效,一旦下定决心、做出决议,就能立即执行,不受牵制,具有很高的效率。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性;指导性;集体智慧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3)介绍: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为后续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7题答案】
【答案】(1)A:③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B:①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②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2)观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推行,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虽然期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曲折,但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再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这些运动相互衔接、不断调整,反映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出的成功之路,推动着中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前进。
【18题答案】
【答案】(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历史事件:尼克松访华。
前提条件: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地区:香港。 (4)年份:1971年
作用: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