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二单元 太阳和月亮2.7 变化的月亮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月有阴晴圆缺的形状变化;了解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不同形状的样子叫月相;熟悉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等不同月相的名及特点。2. 科学探究:通过为期一个月对月亮的观察,学会用画图、拍照等方式如实记录月相;能够根据观察记录,总结出月相变化的规律。3.科学态度:培养长期坚持观察天文现象的兴趣和耐心;尊重观察事实,如实记录,不随意捏造。4.意识到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潮汐、历法等受月相变化影响。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心中的月相记录表、月相特征描述表、月相观察记录表。2.教师准备材料:各种月相的高清照片、月相变化的科普视频、月相变化模拟动画、用于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道具(如大小不同的圆球代表月球、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3.学生准备材料:记录笔、小本子。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晓月相有不同的种类,能准确识别和说出常见月相的名称;掌握月相一个月内的变化规律。2.难点:持续一个月观察并准确记录月相;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月球本身也在自转,导致月球表面被太阳照射的部分不同。四、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1.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谜语里把月亮分别比作了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变化的月亮。2.提问:同学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印象中月亮的形状,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月亮形状变化的思考。(二)呈现前概念,产生认知冲突(18分钟)活动一:画出心中的月相1.请学生把“像镰刀”的月亮画在心中的月相记录表上。2.展示几位学生画的月亮,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画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吗?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方向等方面进行回答。(三)小组合作,自主建构(10分钟)1.引导思考:既然大家画的“像镰刀”的月亮都不一样,那要判断谁画的正确,该怎么做呢?引出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得出月亮秘密的方法。2.详细讲解观察月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时间:选一个晴朗的天气进行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在上半夜可以观察到,下半月的月相在早上6到8点可观测到。地点:和家人一起寻找一个能够看见月亮的安全的地方。记录:把看到的月亮形状和日期如实记录下来,可以采用画图或拍照的方式。记录的时候要尊重事实,看到是什么样子就画什么样子,如果当天看不到月亮也不能凭空想象一个出来;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要在成人的带领下观察。3.展示画图小技巧视频,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记录月相。4.展示一位小朋友记录的月相图片(其中有因天气原因未观察到月亮留下的空白处),强调如实记录的重要性。活动二:给月相取名字展示多种月相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根据月亮的形状,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取名。揭晓科学家根据月亮形状给不同月相取的名字,如蛾眉月等,对比学生取的名字和科学名称 ,加深学生对月相名称的印象。(四)总结提升,归纳完善(15分钟)活动三:认识月相1.结合图片和动画,详细介绍一个月中不同时间的月相:农历初一和三十月亮是看不见的,这时候的月相叫新月(也称“朔月”)。初三、初四的月相像女子弯弯的、细长的眉毛,是蛾眉月(也称“残月” )。初七、初八的月亮被照亮一半,为半圆形,像弓弦一样,叫弦月,上半月的月相叫上弦月,下半月的叫下弦月。十二、十三的月相在弦月的基础上凸了一部分,叫凸月,上半月称“盈凸月”,十八、十九下半月的凸月称“亏凸月”。十五、十六是满月(也称“望月”) 。二十七、二十八也是蛾眉月,下半月的峨眉月又称“残月” 。2.总结:在科学上,我们把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不同形状的样子叫月相。3.提问:“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句中描述的蛾眉月出现在农历的哪一天呢?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并鼓励学生课后寻找更多描写月亮形状的诗句。五、拓展迁移,实践应用(5分钟)1.简单介绍月相的变化催生了历法,促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提出问题:同一天,不同时间的上弦月有什么不一样吗?鼓励学生回家后选择合适时间观察同一天不同时刻的上弦月,记录其变化。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观察月亮,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用画图或文字记录的方式展示观察结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