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3.9 它有多远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3.9 它有多远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三单元 物体的位置
3.9 它有多远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了解测量距离的常见方法和工具。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更准确描述物体位置;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描述的作用,并体会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3.科学态度: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观察并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知道要清晰描述物体位置,需说清它在参照物的哪个方位以及距参照物的距离;认识常见测量工具,学会使用非标准和标准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间距离;掌握测量距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准确记录测量数据。
2.难点:观察、描述物体的位置,交流描述物体位置的表达方法;归纳出清晰描述物体位置既要说明方向,又要说明距离;理解测量单位的意义,明白不同测量单位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复杂场景中,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测量工具与方法,提高测量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篮球、钢球、乒乓球、带网格的大纸、直尺、卷尺、绳子、玩具球、教学课件、活动手册。
2.学具:直尺、卷尺、绳子(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2分钟)
教师走进教室,手持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球,对学生说:“小朋友们,老师特别喜欢这个玩具球,想把它放在咱们教室一个有趣的地方,让大家都能看到。现在老师把球放在了教室的角落,你们猜猜,从教室这边的讲台到放球的角落有多远呢?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估计一下。”
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大概有10步远”,有的说“感觉比咱们的黑板长好多”,还有的说“可能有20本书那么长”。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室场景,利用学生对玩具球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物体间距离的关注,引导学生用已有经验初步估计距离,自然引出本节课测量距离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识新授
1.是远还是近(8分钟)
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借助上节课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3个球(篮球、钢球、乒乓球)的位置。先在组里说一说,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到,诸如“钢球与乒乓球都在篮球的右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呢?引出活动主题“是远还是近”,教师适时讲解借助“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表示物体的位置。
练习使用“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语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师先点评一位学生的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材的格式板书在黑板上。本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PPT的样子将3个球的位置摆好,尝试用“远近”描述他们的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找不同点:描述对象不同,“钢球”“篮球”“乒乓球”都分别作为描述对象出现;选择参照的物体也不同。对于每个描述对象,都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参照物体,描述的远近有所不同。如描述“钢球”,就选择了“乒乓球”和“篮球”分别做参照,描述的远近不同:“钢球距离乒乓球近”,“距离篮球远”。
找相同点:描述对象、物体1、物体2。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提炼出描述一个物体的远近是相对选择参照的物体(物体1、物体2)而言的。
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远近”虽然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更清晰地描绘物体所处的位置,但是“远近”还比较模糊,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近,还是不清楚,往往需要选择两个以上的参照物才能描述得更清楚。那该怎么办呢?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来把远近表示清楚呢?从而引出下个活动,从定性的描述过渡到定量的描述。
2.距离多远(10分钟)
教师拿出一把直尺,向学生展示并介绍:“小朋友们,这是我们常见的直尺,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也能帮助我们测量两个比较近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大家看,直尺上有很多小格子,每一个小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这就是我们测量长度和距离时用的一个单位。”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短线段,现场演示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边操作边讲解:“我们要把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一端,然后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哪个刻度,这个刻度数就是线段的长度。”之后,教师又拿出一根卷尺,介绍卷尺适用于测量较长距离,展示卷尺的使用方法,并强调测量时要将卷尺拉直。
引导学生使用“A在B的××边,距离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启发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表达环节,建议学生说教师写,引导学生点评并梳理黑板上板书,并且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便于后面的抽象概括。启发学生参照活动1,寻找针对不同的球的多种位置描述中的相同和不同。上节课已经学了方位描述,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提炼,重点放在引导距离描述。
- 找不同点:描述的对象“钢球”“乒乓球”“篮球”等不同,选择参照的物体篮球”“钢球”等不同,方位“东边”“西边”等不同,远近“8格”“6格”不同。
找相同点:在描述距离部分,教师可启发学生归纳提炼“长度(多远)”“定量距离”或“远近”),并让学生说出此“远近”与上一活动中的“远近”有何不同。结合板书进行分析,“钢球”“乒乓球”“篮球”是需要描述的对象,“篮球”等都是描述方位和距离的某个参照“物体”,“东边”“西边”都是方位,“8格”“6格”都是长度(定量距离或远近)。描述包含4个要素,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远近(定量距离或长度),描述格式都是“描述对象”在“某物体”的“方位词”“长度”。
练习使用网格更加清楚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本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PPT的样子将3个球的位置摆在网格上,尝试用网格数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体会借助定量的距离能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除了用网格数、地砖数表示远近,还有没有能够更清晰地表示远近的方法?引发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思考,如第几棵树、第几个路口、第几间教室等等,为下面的应用活动奠定基础。
(三)游戏实践——找“地雷”(10分钟)
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在活动手册上画一张找“地雷”的路线图。
2.路线图指导:给“地雷”做上标记;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注意安全。
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
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
(四)汇报交流(7分钟)
1.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测量的物体、使用的测量工具、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
2.针对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测量方法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准确等。
(五)课堂小结(3分钟)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测量物体间的距离,谁能说一说都用到了哪些测量工具?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才更准确呢?”
2.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学会了用“远”“近”以及具体的格数、长度等描述物体间的距离,知道了要清晰描述物体位置,既要说明它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又要说明它距参照物的距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去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教学延伸
1.让学生回家后,选择家里的两个物体,测量并记录它们之间的距离,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下节课与同学交流分享。
2.阅读与测量、距离相关的科普小故事或绘本,进一步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