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4.11 以“拃”为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4.11 以“拃”为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四单元 尺子的科
4.11 以“拃”为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拃”(张开的拇指和中指或食指间的距离),学会用“拃”测量物体长度,知道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体验用“拃”测量的过程,培养观察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测量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科学测量的必要性,乐于合作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拃”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理解不同人的“拃”长度有差异,测量结果可能不同。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课本、课桌、不同长度的铅笔(或小木棒)、记录单。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本练习本、1支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谜引出“拃”(5分钟)
1.谜语导入:“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我们的手能做很多事,它还能当尺子呢!今天就来认识一种‘身体尺子’——‘拃’。”(板书课题:以“拃”为尺)
3.讲解“拃”的定义: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或食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比划)
(二)探究新知:学习用“拃”测量(15分钟)
1.活动:认识“一拃”
学生自己比划“一拃”,同桌互相检查:手指是否张开到最大?拇指和中指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强调:测量时“拃”要伸直,不能弯曲,且每一次“拃”的长度要尽量一样。
2.活动:用“拃”测量课本长度
教师示范测量方法:从课本的一端开始,将拇指尖对准起点,中指尖落下的位置做记号,接着以记号为新起点,继续用“拃”测量,直到课本另一端,数出一共用了几拃。
学生分组操作:每人用自己的“拃”测量课本长度,记录结果(如“我的课本长____拃”)。
提问:“大家测量的是同一本课本,结果一样吗?”(引导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3.巩固练习:测量身边物体(15分钟)
分组任务:用“拃”测量身边的物体(如课桌的长、练习本的宽),并记录小组内不同同学的测量结果。
小组汇报:“你们测量了什么物体?用了几拃?不同的人结果一样吗?”
总结: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同一件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今天认识了什么“尺子”?怎样用“拃”测量物体?
强调:“拃”是方便的身体尺子,但测量结果可能不一样;生活中还有很多测量工具,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布置
回家用“拃”测量家里的物体(如书桌、椅子),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和爸爸妈妈的结果比一比是否一样。
六、板书设计
以“拃”为尺
1.什么是“拃”: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
从起点开始
每拃伸直、长度一致
数出总拃数
3.发现:不同人的“拃”不一样,结果可能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