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七上1.2 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5七上·滨江期末)如图是一位身高约165厘米的女老师在“我和国旗合个影”主题活动中拍的照片,请你估测“合影”中的国旗实际高度最接近( )A.1.44米 B.1.92米 C.2.40米 D.2.88米【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对常见物体长度的感性认识,比如成年人身高一般在 150 - 190 厘米之间。(2)通过观察图片中物体间的比例关系来进行长度估算。【解答】根据图中所示,国旗高出老师的身高的部分约为老师身高的五分之一左右,即高出30cm左右,故国旗实际高度最接近h=165cm+30cm=195cm=1.95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2025七下·嘉兴月考)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原因是( )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凝固点的概念: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在很冷的地区,需要使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作为温度计的填充物,以防止液体凝固。【解答】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与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的原因无关,故该选项错误。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也不是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的原因,故该选项错误。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在很冷的地区,温度可能会低于水银的凝固点,导致水银凝固,无法测量温度,而酒精的凝固点较低,不会凝固,所以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故该选项正确。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与实际情况不符,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3.(2025·绍兴模拟)在实验室,配制好的稀盐酸一般保存在下列哪个容器中( )A.试管 B.试剂瓶C.量筒 D.烧杯【答案】B【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分析判断。【解答】 在实验室,配制好的稀盐酸一般保存在试剂瓶中,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4.测量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中所选用的实验仪器,不正确的是( )A.托盘天平测质量B.体温计测冰水温度C.电能表测电能D.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答案】B【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法分析判断。【解答】 A.物体和砝码所放托盘位置正确,天平平衡,故A正确不合题意;B.冰水混合物低于体温计最低测量值,无法测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电能表用来测量电能,故C正确不合题意;D.拉力作用在挂钩上,示数表示拉力的大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5.(2025七下·浦江月考)生产生活中经常要开展科学测量,下列测量正确的是( )A.测量物体长度B.测量水温C.测量液体体积D.测量硬币直径【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先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再观看物体是否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2)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对齐;(4)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时,要借助其它物体进行测量。【解答】A、测量物体长度,零刻度线应与物体一端对齐,故A错误;B、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不得碰到容器底或侧壁,由图可知,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B错误;C、由图可知,俯视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对齐,故C错误;D、测量硬币的直径时,一般借助三角板进行测量,将直径平移进行测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D。6.(2025七上·义乌期末)下列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用卷尺测量成绩,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测得的长度偏小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量得的水量偏大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大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测得的温度偏小【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使用卷尺测量成绩时,需要确保卷尺处于拉紧状态,以便准确测量距离,如果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为松弛而变长,会导致读取的数值有偏差;(2)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笥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液体体积比实际偏大;(3)测量体温时,一般需要等待5min左右;(4)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室内温度小于沸水温度,以此进行分析。【解答】A、若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松弛而变长,但我们在读数时仍然会按照卷尺上的刻度来读取,这就会导致读取的数值偏大,故A错误;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俯视凹液面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水偏少,故B错误;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低,故C错误;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室内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故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测得的温度偏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D。7.(2024七上·金华月考)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A.75℃ B.55℃ C.35℃ D.25℃【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求出1cm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然后求出液柱所处位置距B点10cm时的温度。【解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A,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B,AB间的距离是40cm,则1cm液柱表示的温度;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则液柱距离A点30cm,则水的温度为30cm×2.5℃/cm=75℃,故A正确。故选:A。8.(2017七上·杭州期中)小明同学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时,测得四次数据是2.23厘米、2.22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A.2.38厘米 B.2.23厘米 C.2.227厘米 D.2.2267厘米【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值包括准确值部分和估计值部分,测量的误差是由估计值部分引起的,对同一个塑料球的直径,准确值部分应是相同的。可确定其中准确值不同的数据是错误的数据,在取平均值时应去掉,求平均值最后应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的位数应一致。【解答】由分析可知,2.23厘米、2.22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四个数据中2.83厘米是一个错误的数据,求平均值时应去掉,所以塑料球的直径为: ≈2.23厘米,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9.(2025七上·钱塘期末)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如图①所示;将铁块放入量筒中,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如图②所示;取出铁块,再将物块轻轻地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③所示,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3;将铁块和物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如图④所示,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4。则物块的体积V的大小应该是( )A.V2-V1 B.V3-V1 C.V4-V3 D.V4-V2【答案】D【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步骤④中量筒测量物块、铁块、水的总体积。步骤②中量筒测量水、铁块的总体积,则物块的体积为:,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2025七上·海曙期末)以下是小科对刻度尺和温度计使用的操作,下列对测量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乙刻度尺C.图2 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6℃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导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答案】A【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A.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B.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C.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D.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解答】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543.0m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故A正确;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甲刻度尺,乙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B错误;C.图2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显示的温度为-4℃,故C错误;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烧瓶中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A。二、填空题11.(2025七上·滨江期末)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常用到测量。(1)如图甲,在测量橡皮擦的长度,测量结果为 ;(2)如图乙,测量结果合金块的体积为 ,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两图次序颠倒了,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 (“偏大”或“偏小”);(3)如图丙,为得到圆柱形桌腿直径,小滨用组合法进行了三次测量,由图可得该桌腿的直径是 。【答案】(1)3.80(2)8;偏大(3)5.22【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量筒的使用及误差分析: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测量固体体积采用排水法时,若操作顺序颠倒会引入误差。(3)长度测量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为减小测量误差,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时,求平均值可更接近真实值。【解答】(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2)根据图乙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V=22mL-14mL=8mL=8cm3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两图次序颠倒了,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来,石块表面沾有少量的水,使得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偏大。(3)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圆柱形桌腿的直径是(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2)[1]根据图乙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V=22mL-14mL=8mL=8cm3[2]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两图次序颠倒了,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来,石块表面沾有少量的水,使得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偏大。(3)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圆柱形桌腿的直径是12.(2025七上·黄岩期末)以下为某校学生进行“温度计发展史”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片段,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温度计发展史。请完成下列问题:(1)上述三种温度计都是利用了物质的 制成的。如上图的气体温度计,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管中水柱液面将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2)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上图中的固体温度计。已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大,当温度升高时,指针会偏向 侧(选填“A”或“B”)。(3)如图甲是小黄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时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答案】(1)热胀冷缩;上升(2)B(3)换用更细的玻璃管【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均是利用玻璃泡内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温度升高,铜的膨胀系数增大,形变量增大,将向铁块一侧弯曲,带动指针向右偏。(3)要提高精确度,即在温度变化量一定时,液柱高度变化量更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用更大的瓶子或换用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液体等。【解答】(1)上述三种温度计都是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上图的气体温度计,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装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气遇冷收缩,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将上升。(2)已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大,当温度升高时,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所以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3)小黄设计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动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当温度变化比较小时,液面也会有明显的变化。(1)[1]上述三种温度计都是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制成的;[2]上图的气体温度计,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装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气遇冷收缩,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将上升。(2)已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大,当温度升高时,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所以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3)小黄设计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动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当温度变化比较小时,液面也会有明显的变化。13.(2025七上·上虞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温度计所示的温度为 。(2)按图乙a→b→c方式操作,测得蜡块的体积为 ;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则测得蜡块的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1)-23℃(2)20cm3;偏大【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应先观察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还是以下,再结合分度值进行读数。(2)蜡块的体积=c中物体的总体积-b中物体的总体积。【解答】(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往上刻度越低,温度为零摄氏度以下。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读数为-23℃。(2)b中体积为30mL,c中体积为50mL,所以蜡块的体积为V=50mL-30mL=20 mL=20cm3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将蜡块上方物体提出水面时,会带出部分水,所以会导致测量蜡块的体积将偏大。(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往上刻度越低,温度为零摄氏度以下。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读数为-23℃。(2)[1]b中体积为30mL,c中体积为50mL,所以蜡块的体积为V=50mL-30mL=20 mL=20cm3[2]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将蜡块上方物体提出水面时,会带出部分水,所以会导致测量蜡块的体积将偏大。14.(2025七上·南浔期末)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1)此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2)把该温度计先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等液柱稳定后,再放入50℃的水中,液柱移动了4cm。从50℃的水中取出温度计,稳定后,液柱向右正好移动了 1cm,则此时环境温度为 ℃。【答案】(1)气体热胀冷缩(2)37.5【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气体温度计就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移动。(2)气体温度计标注刻度的方法与普通温度计类似,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标上0摄氏度。再将它放在沸水中液柱处标上100摄氏度,然后在以上2个刻度之间进行100等分标上刻度就成了一个温度计了。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以使细弯管再细一些。【解答】(1)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温度计就是利用气体的这一性质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移动。(2)步骤一:计算温度变化与液柱移动距离的关系已知从冰水混合物0℃放入50℃的水中,温度升高了50℃,液柱移动了4cm,所以液柱每移动1cm对应的温度变化为。步骤二:计算此时的环境温度从50℃的水中取出后,液柱向右移动了1cm,这意味着温度降低了12.5 ℃ 。那么此时的环境温度为50 ℃-12.5 ℃ =37.5 ℃ 。15.(2025七上·浙江期末)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小宁制作了如图三支温度计:温度℃ 17 19 21 23 h/ cm 30.2 25.0 19.8 14.6 9.4(1)在给图甲所示的气体温度计标定刻度的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如表所示,则当水柱高为 9.4cm时, 温度为 ℃。(2)如图乙是小宁设计并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要使该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变化更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先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下方固定,上方安装一个指针,结合刻度盘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双层金属片会发生相应的弯曲,因而在气温升高或降低时,指针会向A或向B侧偏转。请判断,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填“A侧”或“B侧”)。【答案】(1)25(2)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温度变化时对应的水柱变化情况即可得出结论;(2)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可以增大工作物质的体积,可以减小管子的横截面积(3)双金属片受热时将向膨胀程度小的一侧弯曲。【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每升高2℃,水柱降低5.2厘米,则当水柱从30.2厘米升降低到9.4厘米时,温度要从17℃升高8℃,变为25℃;(2)此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要提高精确度,可以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气温升高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三、实验与探究题16.(2025七上·永康期末)有一种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石头,它疏漏多孔,可用于植物栽培,放在花盆底部,便于排水透气,叫做火山石,小武和同学准备测量一块火山石的体积。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步骤。(1)如图小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0。他又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他往烧杯加适量水时主要需考虑的是 ;(2)他将火山石放入烧杯中,发现火山石漂浮,无法测量。于是用一根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B。然后他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回到B处,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1,则火山石的体积为 小安认为他取出火山石时会带出部分水导致结果有偏差。小康则认为实验还有个不能忽略的地方: 会导致结果偏小很多;(3)小武和同学讨论后改进了方法:他先往量筒中加水回到 V0,再将火山石用蜡封住外壳(蜡的体积可忽略,而且蜡不易沾水),用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烧杯的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C,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 ,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2,则火山石的体积为 。(4)三位同学发现用以上数据还可以计算火山石中孔隙部分的体积为 。【答案】(1)水能将火山石浸没,同时将=火山石浸没后水不会溢出(2)火山石有很多空隙,水会进入空隙中,导致测得的排开水的体积偏小(3)直到水面回到C处;(4)【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水量要求是能浸没火山石但又不会溢出。(2)水进入空隙,导致水面上升高度偏低,测得的体积偏小。(3)使用等效替代法,将水加回到标记刻度,所加水的体积即为火山石的体积。(4)两次实验中火山石本身材料占据的体积不变,用第二次实验测得的体积减去第一次实验测得的体积即为空隙的体积。【解答】(1)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将物体完全浸没,所以向烧杯中加水时,水不能太少,要将火山石浸没,但水也不能太多,不能满出去。(2)火山石疏漏多孔,水会进入空隙中,导致水面上升高度偏低,测得的体积偏小。(3)将量筒内的水倒入烧杯中,直至标记的刻度C处,此时倒入水的体积等于火山石的体积,故体积为。(4)(2)中未对火山石进行处理,水进入空隙中导致测得的体积偏小,偏小的体积即为空隙的体积,故空隙的体积为。17.(2025七上·金华期末)小华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是他家里的温度计因为年久刻度模糊了,于是他决定自己来粗略地标定刻度(假定当时为标准大气压):(1)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他首先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 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注为0℃,并标记为A点,然后把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面上端对应处标注100℃,并标记为B点。(2)接着小华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则他用这支温度计来测量某杯水的温度时,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12厘米,试计算该杯水的温度。【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2)【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科学家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解答】(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他首先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注为0℃,并标记为A点,然后把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面上端对应处标注100℃,并标记为B点;(2)他标定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即1cm所表示的温度为液柱据A点12厘米处时,这杯水的温度为:12cm×5℃/cm=60℃故该杯水的温度为60℃。故答案为:(1)液体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2)该杯水的温度为60℃。(1)[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升高时,液体体积膨胀,示数上升,温度降低时,液体体积收缩,示数下降。[2]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记温度0℃,标记为A点。(2)他标定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即1cm所表示的温度为液柱据A点12厘米处时,这杯水的温度为12cm×5℃/cm=60℃该杯水的温度为60℃。四、综合题18.(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肺活量是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体体积。小科想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款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1)测量气体的体积也可以利用排水法。小科利用大号矿泉水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 ab两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两个瓶中均装满水。其中合理的测量装置是 (填a或b)。(2)吹气结束后,俯视量杯读数,则测得的肺活量偏 。 (填“大”或“小”)(3)选择合适的装置进行肺活量测量的过程中,假设吹气速度均匀,则上图中能够反映量杯内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是 。 (填“甲”或“乙”)【答案】(1)b(2)大(3)乙【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a中右侧的管较短,水很快会降到管口以下,水不再排出。(2)俯视把数读大,量取液体时获得的液体会偏少。(3)体积等于横截面积乘以高度,体积变化一定时,横截面积越大,高度变化越小,据此判断。【解答】(1)使用排水法测量气体的体积时,应短进长出。故答案为:b。(2)俯视读数,视线在正确刻度的上方,会导致读数偏大。(3)吹气速度均匀,相同时间内进入量杯内的水的体积相同,因量杯下小上大,所以水面高度变化情况为先快后慢。故答案为:乙。19.同学们在兴趣活动时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彩球温度计”,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依次放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来读数,小球会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沉浮。(1)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对温度敏感”是指该液体 比较明显。(2)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后又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图中A为小烧瓶,B为玻璃管,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玻璃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他们分别测出了对应的h值,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温度/℃ 18 20 22 24 26 28h/厘米 27.5 22.3 17.2 12 6.9 1.8若某时的h值为53厘米,则所对应的温度约为 ℃。【答案】(1)热胀冷缩(2)8【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灵敏的液体是指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温度的很小变化液体的密度有明显的变化;(2)从表格中分析高度h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从表格分析温度每降低2℃,高度h大约变化5cm,根据这个规律进行判断【解答】(1)灵敏的液体是指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温度的很小变化液体的密度有明显的变化,故对温度敏感”是指该液体热胀冷缩比较明显;(2)由表格数据知,温度每降低2℃,高度h大约变化5cm,h值为27.5cm时,温度是18℃,若某时的h值为53cm,h值变化量为:Δh=53cm-27.5cm=25.5cm因为温度每降低2℃,高度h大约变化5cm,所以,温度每降低1℃,高度h大约变化2.5cm,所以,温度下降:,所以,此时温度大约为:t=18℃-10℃=8℃。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8。1 / 1【浙教版2024】七上1.2 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5七上·滨江期末)如图是一位身高约165厘米的女老师在“我和国旗合个影”主题活动中拍的照片,请你估测“合影”中的国旗实际高度最接近( )A.1.44米 B.1.92米 C.2.40米 D.2.88米2.(2025七下·嘉兴月考)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原因是( )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3.(2025·绍兴模拟)在实验室,配制好的稀盐酸一般保存在下列哪个容器中( )A.试管 B.试剂瓶C.量筒 D.烧杯4.测量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中所选用的实验仪器,不正确的是( )A.托盘天平测质量B.体温计测冰水温度C.电能表测电能D.弹簧测力计测拉力5.(2025七下·浦江月考)生产生活中经常要开展科学测量,下列测量正确的是( )A.测量物体长度B.测量水温C.测量液体体积D.测量硬币直径6.(2025七上·义乌期末)下列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用卷尺测量成绩,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测得的长度偏小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量得的水量偏大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大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测得的温度偏小7.(2024七上·金华月考)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A.75℃ B.55℃ C.35℃ D.25℃8.(2017七上·杭州期中)小明同学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时,测得四次数据是2.23厘米、2.22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A.2.38厘米 B.2.23厘米 C.2.227厘米 D.2.2267厘米9.(2025七上·钱塘期末)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如图①所示;将铁块放入量筒中,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如图②所示;取出铁块,再将物块轻轻地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③所示,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3;将铁块和物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如图④所示,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4。则物块的体积V的大小应该是( )A.V2-V1 B.V3-V1 C.V4-V3 D.V4-V210.(2025七上·海曙期末)以下是小科对刻度尺和温度计使用的操作,下列对测量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乙刻度尺C.图2 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6℃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导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二、填空题11.(2025七上·滨江期末)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常用到测量。(1)如图甲,在测量橡皮擦的长度,测量结果为 ;(2)如图乙,测量结果合金块的体积为 ,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两图次序颠倒了,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 (“偏大”或“偏小”);(3)如图丙,为得到圆柱形桌腿直径,小滨用组合法进行了三次测量,由图可得该桌腿的直径是 。12.(2025七上·黄岩期末)以下为某校学生进行“温度计发展史”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片段,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温度计发展史。请完成下列问题:(1)上述三种温度计都是利用了物质的 制成的。如上图的气体温度计,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管中水柱液面将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2)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上图中的固体温度计。已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大,当温度升高时,指针会偏向 侧(选填“A”或“B”)。(3)如图甲是小黄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时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13.(2025七上·上虞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温度计所示的温度为 。(2)按图乙a→b→c方式操作,测得蜡块的体积为 ;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则测得蜡块的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4.(2025七上·南浔期末)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1)此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2)把该温度计先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等液柱稳定后,再放入50℃的水中,液柱移动了4cm。从50℃的水中取出温度计,稳定后,液柱向右正好移动了 1cm,则此时环境温度为 ℃。15.(2025七上·浙江期末)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小宁制作了如图三支温度计:温度℃ 17 19 21 23 h/ cm 30.2 25.0 19.8 14.6 9.4(1)在给图甲所示的气体温度计标定刻度的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如表所示,则当水柱高为 9.4cm时, 温度为 ℃。(2)如图乙是小宁设计并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要使该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变化更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先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下方固定,上方安装一个指针,结合刻度盘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双层金属片会发生相应的弯曲,因而在气温升高或降低时,指针会向A或向B侧偏转。请判断,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填“A侧”或“B侧”)。三、实验与探究题16.(2025七上·永康期末)有一种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石头,它疏漏多孔,可用于植物栽培,放在花盆底部,便于排水透气,叫做火山石,小武和同学准备测量一块火山石的体积。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步骤。(1)如图小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0。他又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他往烧杯加适量水时主要需考虑的是 ;(2)他将火山石放入烧杯中,发现火山石漂浮,无法测量。于是用一根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B。然后他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回到B处,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1,则火山石的体积为 小安认为他取出火山石时会带出部分水导致结果有偏差。小康则认为实验还有个不能忽略的地方: 会导致结果偏小很多;(3)小武和同学讨论后改进了方法:他先往量筒中加水回到 V0,再将火山石用蜡封住外壳(蜡的体积可忽略,而且蜡不易沾水),用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烧杯的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C,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 ,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2,则火山石的体积为 。(4)三位同学发现用以上数据还可以计算火山石中孔隙部分的体积为 。17.(2025七上·金华期末)小华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是他家里的温度计因为年久刻度模糊了,于是他决定自己来粗略地标定刻度(假定当时为标准大气压):(1)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他首先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 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注为0℃,并标记为A点,然后把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面上端对应处标注100℃,并标记为B点。(2)接着小华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则他用这支温度计来测量某杯水的温度时,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12厘米,试计算该杯水的温度。四、综合题18.(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肺活量是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体体积。小科想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款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1)测量气体的体积也可以利用排水法。小科利用大号矿泉水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 ab两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两个瓶中均装满水。其中合理的测量装置是 (填a或b)。(2)吹气结束后,俯视量杯读数,则测得的肺活量偏 。 (填“大”或“小”)(3)选择合适的装置进行肺活量测量的过程中,假设吹气速度均匀,则上图中能够反映量杯内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是 。 (填“甲”或“乙”)19.同学们在兴趣活动时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彩球温度计”,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依次放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来读数,小球会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沉浮。(1)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对温度敏感”是指该液体 比较明显。(2)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后又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图中A为小烧瓶,B为玻璃管,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玻璃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他们分别测出了对应的h值,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温度/℃ 18 20 22 24 26 28h/厘米 27.5 22.3 17.2 12 6.9 1.8若某时的h值为53厘米,则所对应的温度约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对常见物体长度的感性认识,比如成年人身高一般在 150 - 190 厘米之间。(2)通过观察图片中物体间的比例关系来进行长度估算。【解答】根据图中所示,国旗高出老师的身高的部分约为老师身高的五分之一左右,即高出30cm左右,故国旗实际高度最接近h=165cm+30cm=195cm=1.95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凝固点的概念: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在很冷的地区,需要使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作为温度计的填充物,以防止液体凝固。【解答】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与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的原因无关,故该选项错误。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也不是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的原因,故该选项错误。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在很冷的地区,温度可能会低于水银的凝固点,导致水银凝固,无法测量温度,而酒精的凝固点较低,不会凝固,所以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故该选项正确。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与实际情况不符,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3.【答案】B【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分析判断。【解答】 在实验室,配制好的稀盐酸一般保存在试剂瓶中,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4.【答案】B【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法分析判断。【解答】 A.物体和砝码所放托盘位置正确,天平平衡,故A正确不合题意;B.冰水混合物低于体温计最低测量值,无法测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电能表用来测量电能,故C正确不合题意;D.拉力作用在挂钩上,示数表示拉力的大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5.【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先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再观看物体是否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2)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对齐;(4)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时,要借助其它物体进行测量。【解答】A、测量物体长度,零刻度线应与物体一端对齐,故A错误;B、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不得碰到容器底或侧壁,由图可知,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B错误;C、由图可知,俯视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对齐,故C错误;D、测量硬币的直径时,一般借助三角板进行测量,将直径平移进行测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使用卷尺测量成绩时,需要确保卷尺处于拉紧状态,以便准确测量距离,如果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为松弛而变长,会导致读取的数值有偏差;(2)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笥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液体体积比实际偏大;(3)测量体温时,一般需要等待5min左右;(4)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室内温度小于沸水温度,以此进行分析。【解答】A、若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松弛而变长,但我们在读数时仍然会按照卷尺上的刻度来读取,这就会导致读取的数值偏大,故A错误;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俯视凹液面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水偏少,故B错误;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低,故C错误;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室内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故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测得的温度偏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D。7.【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求出1cm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然后求出液柱所处位置距B点10cm时的温度。【解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A,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B,AB间的距离是40cm,则1cm液柱表示的温度;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则液柱距离A点30cm,则水的温度为30cm×2.5℃/cm=75℃,故A正确。故选:A。8.【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值包括准确值部分和估计值部分,测量的误差是由估计值部分引起的,对同一个塑料球的直径,准确值部分应是相同的。可确定其中准确值不同的数据是错误的数据,在取平均值时应去掉,求平均值最后应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的位数应一致。【解答】由分析可知,2.23厘米、2.22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四个数据中2.83厘米是一个错误的数据,求平均值时应去掉,所以塑料球的直径为: ≈2.23厘米,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9.【答案】D【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步骤④中量筒测量物块、铁块、水的总体积。步骤②中量筒测量水、铁块的总体积,则物块的体积为:,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答案】A【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A.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B.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C.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D.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解答】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543.0m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故A正确;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甲刻度尺,乙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B错误;C.图2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显示的温度为-4℃,故C错误;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烧瓶中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A。11.【答案】(1)3.80(2)8;偏大(3)5.22【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量筒的使用及误差分析: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测量固体体积采用排水法时,若操作顺序颠倒会引入误差。(3)长度测量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为减小测量误差,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时,求平均值可更接近真实值。【解答】(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2)根据图乙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V=22mL-14mL=8mL=8cm3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两图次序颠倒了,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来,石块表面沾有少量的水,使得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偏大。(3)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圆柱形桌腿的直径是(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2)[1]根据图乙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V=22mL-14mL=8mL=8cm3[2]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两图次序颠倒了,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来,石块表面沾有少量的水,使得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偏大。(3)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圆柱形桌腿的直径是12.【答案】(1)热胀冷缩;上升(2)B(3)换用更细的玻璃管【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均是利用玻璃泡内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温度升高,铜的膨胀系数增大,形变量增大,将向铁块一侧弯曲,带动指针向右偏。(3)要提高精确度,即在温度变化量一定时,液柱高度变化量更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用更大的瓶子或换用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液体等。【解答】(1)上述三种温度计都是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上图的气体温度计,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装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气遇冷收缩,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将上升。(2)已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大,当温度升高时,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所以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3)小黄设计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动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当温度变化比较小时,液面也会有明显的变化。(1)[1]上述三种温度计都是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制成的;[2]上图的气体温度计,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装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气遇冷收缩,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将上升。(2)已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大,当温度升高时,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所以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3)小黄设计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动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当温度变化比较小时,液面也会有明显的变化。13.【答案】(1)-23℃(2)20cm3;偏大【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应先观察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还是以下,再结合分度值进行读数。(2)蜡块的体积=c中物体的总体积-b中物体的总体积。【解答】(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往上刻度越低,温度为零摄氏度以下。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读数为-23℃。(2)b中体积为30mL,c中体积为50mL,所以蜡块的体积为V=50mL-30mL=20 mL=20cm3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将蜡块上方物体提出水面时,会带出部分水,所以会导致测量蜡块的体积将偏大。(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往上刻度越低,温度为零摄氏度以下。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读数为-23℃。(2)[1]b中体积为30mL,c中体积为50mL,所以蜡块的体积为V=50mL-30mL=20 mL=20cm3[2]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将蜡块上方物体提出水面时,会带出部分水,所以会导致测量蜡块的体积将偏大。14.【答案】(1)气体热胀冷缩(2)37.5【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气体温度计就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移动。(2)气体温度计标注刻度的方法与普通温度计类似,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标上0摄氏度。再将它放在沸水中液柱处标上100摄氏度,然后在以上2个刻度之间进行100等分标上刻度就成了一个温度计了。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以使细弯管再细一些。【解答】(1)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温度计就是利用气体的这一性质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移动。(2)步骤一:计算温度变化与液柱移动距离的关系已知从冰水混合物0℃放入50℃的水中,温度升高了50℃,液柱移动了4cm,所以液柱每移动1cm对应的温度变化为。步骤二:计算此时的环境温度从50℃的水中取出后,液柱向右移动了1cm,这意味着温度降低了12.5 ℃ 。那么此时的环境温度为50 ℃-12.5 ℃ =37.5 ℃ 。15.【答案】(1)25(2)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温度变化时对应的水柱变化情况即可得出结论;(2)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可以增大工作物质的体积,可以减小管子的横截面积(3)双金属片受热时将向膨胀程度小的一侧弯曲。【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每升高2℃,水柱降低5.2厘米,则当水柱从30.2厘米升降低到9.4厘米时,温度要从17℃升高8℃,变为25℃;(2)此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要提高精确度,可以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气温升高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16.【答案】(1)水能将火山石浸没,同时将=火山石浸没后水不会溢出(2)火山石有很多空隙,水会进入空隙中,导致测得的排开水的体积偏小(3)直到水面回到C处;(4)【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水量要求是能浸没火山石但又不会溢出。(2)水进入空隙,导致水面上升高度偏低,测得的体积偏小。(3)使用等效替代法,将水加回到标记刻度,所加水的体积即为火山石的体积。(4)两次实验中火山石本身材料占据的体积不变,用第二次实验测得的体积减去第一次实验测得的体积即为空隙的体积。【解答】(1)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将物体完全浸没,所以向烧杯中加水时,水不能太少,要将火山石浸没,但水也不能太多,不能满出去。(2)火山石疏漏多孔,水会进入空隙中,导致水面上升高度偏低,测得的体积偏小。(3)将量筒内的水倒入烧杯中,直至标记的刻度C处,此时倒入水的体积等于火山石的体积,故体积为。(4)(2)中未对火山石进行处理,水进入空隙中导致测得的体积偏小,偏小的体积即为空隙的体积,故空隙的体积为。17.【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2)【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科学家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解答】(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他首先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注为0℃,并标记为A点,然后把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面上端对应处标注100℃,并标记为B点;(2)他标定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即1cm所表示的温度为液柱据A点12厘米处时,这杯水的温度为:12cm×5℃/cm=60℃故该杯水的温度为60℃。故答案为:(1)液体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2)该杯水的温度为60℃。(1)[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升高时,液体体积膨胀,示数上升,温度降低时,液体体积收缩,示数下降。[2]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记温度0℃,标记为A点。(2)他标定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即1cm所表示的温度为液柱据A点12厘米处时,这杯水的温度为12cm×5℃/cm=60℃该杯水的温度为60℃。18.【答案】(1)b(2)大(3)乙【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a中右侧的管较短,水很快会降到管口以下,水不再排出。(2)俯视把数读大,量取液体时获得的液体会偏少。(3)体积等于横截面积乘以高度,体积变化一定时,横截面积越大,高度变化越小,据此判断。【解答】(1)使用排水法测量气体的体积时,应短进长出。故答案为:b。(2)俯视读数,视线在正确刻度的上方,会导致读数偏大。(3)吹气速度均匀,相同时间内进入量杯内的水的体积相同,因量杯下小上大,所以水面高度变化情况为先快后慢。故答案为:乙。19.【答案】(1)热胀冷缩(2)8【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灵敏的液体是指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温度的很小变化液体的密度有明显的变化;(2)从表格中分析高度h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从表格分析温度每降低2℃,高度h大约变化5cm,根据这个规律进行判断【解答】(1)灵敏的液体是指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温度的很小变化液体的密度有明显的变化,故对温度敏感”是指该液体热胀冷缩比较明显;(2)由表格数据知,温度每降低2℃,高度h大约变化5cm,h值为27.5cm时,温度是18℃,若某时的h值为53cm,h值变化量为:Δh=53cm-27.5cm=25.5cm因为温度每降低2℃,高度h大约变化5cm,所以,温度每降低1℃,高度h大约变化2.5cm,所以,温度下降:,所以,此时温度大约为:t=18℃-10℃=8℃。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8。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4】七上1.2 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浙教版2024】七上1.2 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