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强化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强化训练

资源简介

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强化训练
1.(2024七下·诸暨期中)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模型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明确模型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是垃圾分类的标志,属于符号;B属于模型;C这是电路图,属于模型;D是柱状结构图,属于模型。
故选A。
2.(2025七下·杭州月考)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解答】A、画校园平面图是对校园这一对象的平面模型构建;
B、做小型地球仪是对地球的模型构建;
C、搭红细胞结构是对红细胞这一认识对象的模型构建;
D、看蜡烛熄灭过程属于实验,不属于模型建构。
故答案为:D。
3.(2025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应为水分子;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判断图中为水分子的选项。
【解答】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2025七下·浙江月考)已知一个SO2的分子的质量为 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 mkg,若以硫原子的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m/(3n-2m) B.16m/(2m+3n)
C.32m/(3n-2m) D.(3n-2m)/16m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 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mkg-nkg;
因为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nkg,所以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nkg-(m-n)kg×2=(3n-2m),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1∕16):即
,进行计算三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 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m-n )kg;
1个硫原子的质量为:nkg-(m-n)kg×2=(3n-2m)kg,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即,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所以,三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故选A。
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2中得到
B.产生与的质量比约为2∶1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和组成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负极产生,氧气在正极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木条复燃;用点燃的火柴检验氢气,淡蓝色火焰,燃烧的更旺;
【详解】A、由电解水实验图可知,试管2中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是O2,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B、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小是氧气,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氢气和氧气两者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下·杭州期中)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转换法
【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磁感线、光和力的示意图都是模型法的使用;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平面镜成像、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使用了此种方法;
(3)控制变量法是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研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压强、速度,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都使用了此种方法;
(4)转化法是将微小的、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手段转化为明显可见的实验效果的物理方法,音叉上放乒乓球就是这种方法。
【解答】A、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把声波类比为水波,从而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是类比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如果温度计中用“水”做测温物质,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温度计的示数(  )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解答】因为有反常膨胀,在0~4℃,当温度升高时,水体积缩小;因此制造温度计不用水;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所以体积先减小,大于4℃再升高;
故选D。
【分析】知道水在0~4℃,当温度升高时体积缩小。
8.(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收集到图示体积的气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
B.a接电源正极
C.检验乙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
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解答】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能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a接电源负极,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检验乙中的气体(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下·诸暨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D.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 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B、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说明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
C、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KMnO4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故选B。
10.(2023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分析。
【解答】A. 水沸腾后,水的质量不变,水的体积增大,故错误;
B. 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故正确;
C. 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不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故错误;
D. 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而不是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3七下·北仑期末)下列图象与水通电分解情况相符的是(  )
(纵坐标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①表示H2,②表示O2)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且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2022七下·鄞州期末)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对分子的认识判断;
(2)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
(3)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结论判断;
(4)物理性质与原子的排列方式有关。
【解答】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错误;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故B正确;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片排列方式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3.(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溶解于水时都会放出热量
B.陆地淡水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D.为保证健康,每个成年人每天所需摄水量约2.5L
【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地球上的水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判断;
(2)根据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知识判断;
(3)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判断;
(4)根据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判断。
【解答】A.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故A错误;
B.陆地淡水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故B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氢气,正极生成氧气,二者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C错误;
D.为保证健康,每个成年人每天所需摄水量约2.5L,故D正确。
故选D。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5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如图为电解水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为什么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反应产物可知,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根据反应产物可知,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示意图可知,反应生成的氢分子的个数是氧分子的2倍,因此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该实验证明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5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超临界水”因具有许多优良特质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气压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流体。下面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通电也能产生氧气,说明“超临界水”中含有氧气
B.它是一种不同于水的物质
C.它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D.“超临界水”和普通水是不能互相转变的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水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它通电也能分解产生氧气,但是“超临界水”中并没有氧气,故A错误;
B.无论是液态水,还是气态水,都由水分子构成,是同一种物质,故B错误;
C.根据水的组成可知,它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故C正确;
D.只要改变气压和温度,“超临界水”和普通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D错误。
故选C。
16.(2024七下·宁波期中) 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请回答:
(1)导线A端与电源的   (选填“正”或“负”)极相连。
(2)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3)实验中测得C试管与D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原因之一是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装置乙与装置甲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5)现用45克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电解水的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水的质量减少,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被电解的水的质量是   克。
【答案】(1)负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大于
(4)便于检验生成物或便于取用气体
(5)9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来分析;
(2)根据增强水的导电性的做法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以及气体的溶解性来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5)根据电解水的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 (1)C中生成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因此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
(2)纯水的导电性较弱,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C中生成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D中的生成气体的体积较小,是氧气。实验中测得C试管与D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原因之一是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装置乙与装置甲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便于检验生成物或便于取用气体;
(5)设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则:45g×8%=(45g-x)×10%,解得x=9g。
17.(2024七下·诸暨期中)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科学家把所有的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请阅读下列元素周期表(部分),并按要求作答。
(1)图中位于第2周期、ⅣA族的元素,该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2)第8号元素与第13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3)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   (填字母)。
A.C和Ne B.Ne和Na C.O和S D.F和Ne
【答案】6;Al2O3;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本题考查了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1)图中位于第2周期、第ⅣA族的元素是碳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该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12-6=6;
(2)第8号元素是氧元素,第13号元素是铝元素,在化合物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书写化学式时,一般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O3;
(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C和Ne不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B、Ne和Na不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C、O和S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D、F和Ne不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2021七下·余姚期中)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填“正”或“负”)。
(2)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为   。
(3)怎么检验试管2 中气体   。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5)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由   组成。
【答案】(1)正
(2)1:2
(3)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
(4)水 氢气+氧气
(5)氢和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气燃烧时的现象解答;
(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结论。
【解答】(1)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大于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那么试管2中为氢气,试管1中为氧气。因为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A为正极。
(2)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即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
(3)试管2中为氢气,那么检验方法为: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5)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19.(2021七下·浙江期末)水和空气都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D.新鲜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2)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是____。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答案】(1)B
(2)A;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①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②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③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④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
(2)根据水的电解的实验结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1)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故B正确;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新鲜空气中照样含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2)在水的电解实验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应该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C正确,B错误。
故选AC。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6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同步练习)自然界中我们接触到的水有:①海水;②江河水;③雨水。经净化处理后的水有:④自来水;⑤矿泉水;⑥蒸馏水等。请从既科学又经济的角度分析,将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水产养殖用:   。
(2)灌溉农田用:   。
(3)洗衣、洗浴用:   。
(4)洗菜、烧饭用:   。
(5)日常饮用:   。
(6)配制医疗注射液用:   。
【答案】(1)①②
(2)②③
(3)④
(4)④
(5)④⑤
(6)⑥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海产品用海水养殖,淡水鱼类可以用江河水养殖,因此水产养殖用①②。
(2)灌溉农田用江河水和雨水都行,故选②③;
(3)洗衣、洗浴用自来水就行,故选④;
(4)洗菜、烧饭用自来水就行,故选④;
(5)日常饮用用自来水和矿泉水,而蒸馏水过于纯净,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故选④⑤。
21.(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5 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下图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   极。
(2)气体B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3)实验室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4)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答案】(1)正
(2)带火星木条复燃;助燃性
(3)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V(甲)∶V(乙)=2∶1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产生气体多的一端连接负极,产生气体少的一端连正极分析;
(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
(3)根据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分析;
(4)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
【解答】(1) 由B图像可知,A气体与B气体的体积比为2:1,若甲管生成气体A,说明甲中气体为氢气,则乙中为氧气,所以b连接电源的正极;
(2) 气体B为氧气,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气体具有助燃性;
(3)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4)甲乙排出管内水的体积即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所以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为2:1.
故答案为:(1)正;(2) 带火星木条复燃 ;助燃性;(3) 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 V(甲)∶V(乙)=2∶1 。
22.(2024七下·鄞州月考)如图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消耗水的质量为m,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实验结束后,收集这两部分气体并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m。图2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液态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分析: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
(4)反应前原有氢气   毫升。
【答案】氢气;氧气;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6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现象“正氧负氢”及氢气、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图2中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则实线部分随氧气增加,剩余气体减少,则表示的是氢气(或H2);
(2)虚线部分氢气全部反应,剩余气体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则表示剩余气体是氧气(或O2);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4)恰好完全反应时氧气体积为3mL,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为6mL。
23.(2024七下·宁波期中)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
① 15 60 22.2
② 15 60 33.1
③ 30 60 26.0
④ 30 60 V
(1)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
(2)根据实验数据,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
(3)对比实验组①③和②④的结果,则V的值可能是   (填字母)。
A.20.1  B.25.3  C.28.2  D.36.9
【答案】2:1;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电解水原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知识点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即通过电能提供能量,使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2)转换法概念:在科学实验中,对于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常常通过某种方式将其转化为容易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3)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现象的影响时,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该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在本题中,①③和②④两组实验分别控制了温度和溶液浓度两个变量,通过对比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电解水速度的影响。
【解答】(1)据图可知,甲中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乙中气体体积少,是氧气,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知,本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速度的快慢;
(3)对比实验组①③或②④的结果,相同浓度时,温度越高,产生的氢气的体积越大,因而第4次产生氢气的体积应该比第2次大,则V的值可能是D。
24.(2024七下·北仑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为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某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含少量氢氧化钠),再接通直流电源。已知:水中加入的氢氧化钠只起增强导电性作用,本身不参与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   (填“a”“b”或“c"”)处。
(2)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3)请给如图2所示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   。(填序号)
(4)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
(5)电解纯水速率较慢,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上图3:
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   。
②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
【答案】c;2:1;④③①②;水氢气+氧气;相同条件下,电压的增大,电解水速率增大;10%NaOH溶液、12V电压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水电解的实验中,氢气和氧气都在电极上产生气泡;
(2)在水的电解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3)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4)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①水电解的速度与电流大小有关;
②电压和浓度都会影响电解速率,电压越大,浓度越大,则电解越快。
【解答】(1)水通电时,在电极上产生气泡,所以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
(2)水通电时,甲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3)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向负极靠近,氧原子向正极靠近,接下来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④③①②;
(4)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5)由图中信息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压越高,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越短。
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相同条件下,电压的增大,则电流增大,那么电解水速率增大;
②根据图3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电压是12V,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是10%。
25.(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后人就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I.按如图安装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II.往U形管中装入水(其中加有一定的NaOH,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开始实验;
III.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IV.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I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线处,关闭电源;
V.检验气体。
【问题讨论】
(1)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   处。
(4)电解水过程有如图步骤的模拟构成(图中的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   (填标号)。
A.B.
C.D.
【答案】;排出装置中的空气;20mL;ADB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3)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氢气,负极产生氧气,两者的体积比是2:1,当注射器I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线处,所以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20mL处;
(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则正确顺序为:ADBC。
26.(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   现象。
(2)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硫酸。若实验中用4%的硫酸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则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   。
【答案】(1)1∶2;木条复燃
(2)20g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复燃;
(2)设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则:
100g×4%=(100g-x)×5%
x=20g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一章 专题突破 水的组成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图中试管乙中的气体是   。如何对该气体进行检验:   。
(2)该实验证明了   。
(3)生活中,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肥皂水遇   (选填“硬水”或“软水”)泡沫少、易起浮渣。
(4)已知水中含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则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乙试管的气体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2)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3)硬水
(4)变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分析;
(3)根据用肥皂水检验水的硬度的实验现象解答;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1)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根据图片可知,乙试管内生成的氧气体积小,因此乙中的气体为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乙试管的气体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2)根据实验可知,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可知,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
(3)生活中,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肥皂水遇硬水泡沫少、易起浮渣。
(4)水电解后,溶剂水的质量减小,而溶质的质量不变,因此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 / 1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强化训练
1.(2024七下·诸暨期中)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2.(2025七下·杭州月考)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3.(2025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4.(2025七下·浙江月考)已知一个SO2的分子的质量为 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 mkg,若以硫原子的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m/(3n-2m) B.16m/(2m+3n)
C.32m/(3n-2m) D.(3n-2m)/16m
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2中得到
B.产生与的质量比约为2∶1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和组成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
6.(2024七下·杭州期中)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转换法
7.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如果温度计中用“水”做测温物质,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温度计的示数(  )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8.(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收集到图示体积的气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
B.a接电源正极
C.检验乙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
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
9.(2024七下·诸暨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D.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0.(2023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11.(2023七下·北仑期末)下列图象与水通电分解情况相符的是(  )
(纵坐标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①表示H2,②表示O2)
A. B.
C. D.
12.(2022七下·鄞州期末)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13.(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溶解于水时都会放出热量
B.陆地淡水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D.为保证健康,每个成年人每天所需摄水量约2.5L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5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如图为电解水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为什么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5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超临界水”因具有许多优良特质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气压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流体。下面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通电也能产生氧气,说明“超临界水”中含有氧气
B.它是一种不同于水的物质
C.它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D.“超临界水”和普通水是不能互相转变的
16.(2024七下·宁波期中) 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请回答:
(1)导线A端与电源的   (选填“正”或“负”)极相连。
(2)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3)实验中测得C试管与D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原因之一是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装置乙与装置甲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5)现用45克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电解水的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水的质量减少,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被电解的水的质量是   克。
17.(2024七下·诸暨期中)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科学家把所有的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请阅读下列元素周期表(部分),并按要求作答。
(1)图中位于第2周期、ⅣA族的元素,该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2)第8号元素与第13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3)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   (填字母)。
A.C和Ne B.Ne和Na C.O和S D.F和Ne
18.(2021七下·余姚期中)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填“正”或“负”)。
(2)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为   。
(3)怎么检验试管2 中气体   。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5)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由   组成。
19.(2021七下·浙江期末)水和空气都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D.新鲜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2)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是____。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6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同步练习)自然界中我们接触到的水有:①海水;②江河水;③雨水。经净化处理后的水有:④自来水;⑤矿泉水;⑥蒸馏水等。请从既科学又经济的角度分析,将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水产养殖用:   。
(2)灌溉农田用:   。
(3)洗衣、洗浴用:   。
(4)洗菜、烧饭用:   。
(5)日常饮用:   。
(6)配制医疗注射液用:   。
21.(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5 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下图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   极。
(2)气体B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3)实验室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4)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22.(2024七下·鄞州月考)如图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消耗水的质量为m,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实验结束后,收集这两部分气体并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m。图2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液态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分析: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
(4)反应前原有氢气   毫升。
23.(2024七下·宁波期中)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
① 15 60 22.2
② 15 60 33.1
③ 30 60 26.0
④ 30 60 V
(1)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
(2)根据实验数据,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
(3)对比实验组①③和②④的结果,则V的值可能是   (填字母)。
A.20.1  B.25.3  C.28.2  D.36.9
24.(2024七下·北仑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为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某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含少量氢氧化钠),再接通直流电源。已知:水中加入的氢氧化钠只起增强导电性作用,本身不参与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   (填“a”“b”或“c"”)处。
(2)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3)请给如图2所示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   。(填序号)
(4)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
(5)电解纯水速率较慢,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上图3:
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   。
②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
25.(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后人就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I.按如图安装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II.往U形管中装入水(其中加有一定的NaOH,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开始实验;
III.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IV.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I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线处,关闭电源;
V.检验气体。
【问题讨论】
(1)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   处。
(4)电解水过程有如图步骤的模拟构成(图中的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   (填标号)。
A.B.
C.D.
26.(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   现象。
(2)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硫酸。若实验中用4%的硫酸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则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   。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一章 专题突破 水的组成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图中试管乙中的气体是   。如何对该气体进行检验:   。
(2)该实验证明了   。
(3)生活中,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肥皂水遇   (选填“硬水”或“软水”)泡沫少、易起浮渣。
(4)已知水中含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则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模型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明确模型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是垃圾分类的标志,属于符号;B属于模型;C这是电路图,属于模型;D是柱状结构图,属于模型。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解答】A、画校园平面图是对校园这一对象的平面模型构建;
B、做小型地球仪是对地球的模型构建;
C、搭红细胞结构是对红细胞这一认识对象的模型构建;
D、看蜡烛熄灭过程属于实验,不属于模型建构。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应为水分子;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判断图中为水分子的选项。
【解答】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 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mkg-nkg;
因为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nkg,所以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nkg-(m-n)kg×2=(3n-2m),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1∕16):即
,进行计算三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 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m-n )kg;
1个硫原子的质量为:nkg-(m-n)kg×2=(3n-2m)kg,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即,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所以,三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负极产生,氧气在正极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木条复燃;用点燃的火柴检验氢气,淡蓝色火焰,燃烧的更旺;
【详解】A、由电解水实验图可知,试管2中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是O2,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B、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小是氧气,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氢气和氧气两者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磁感线、光和力的示意图都是模型法的使用;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平面镜成像、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使用了此种方法;
(3)控制变量法是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研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压强、速度,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都使用了此种方法;
(4)转化法是将微小的、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手段转化为明显可见的实验效果的物理方法,音叉上放乒乓球就是这种方法。
【解答】A、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把声波类比为水波,从而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是类比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解答】因为有反常膨胀,在0~4℃,当温度升高时,水体积缩小;因此制造温度计不用水;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所以体积先减小,大于4℃再升高;
故选D。
【分析】知道水在0~4℃,当温度升高时体积缩小。
8.【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解答】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能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a接电源负极,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检验乙中的气体(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 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B、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说明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
C、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KMnO4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分析。
【解答】A. 水沸腾后,水的质量不变,水的体积增大,故错误;
B. 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故正确;
C. 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不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故错误;
D. 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而不是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且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对分子的认识判断;
(2)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
(3)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结论判断;
(4)物理性质与原子的排列方式有关。
【解答】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错误;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故B正确;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片排列方式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地球上的水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判断;
(2)根据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知识判断;
(3)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判断;
(4)根据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判断。
【解答】A.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故A错误;
B.陆地淡水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故B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氢气,正极生成氧气,二者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C错误;
D.为保证健康,每个成年人每天所需摄水量约2.5L,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反应产物可知,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根据反应产物可知,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示意图可知,反应生成的氢分子的个数是氧分子的2倍,因此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该实验证明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水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它通电也能分解产生氧气,但是“超临界水”中并没有氧气,故A错误;
B.无论是液态水,还是气态水,都由水分子构成,是同一种物质,故B错误;
C.根据水的组成可知,它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故C正确;
D.只要改变气压和温度,“超临界水”和普通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负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大于
(4)便于检验生成物或便于取用气体
(5)9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来分析;
(2)根据增强水的导电性的做法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以及气体的溶解性来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5)根据电解水的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 (1)C中生成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因此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
(2)纯水的导电性较弱,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C中生成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D中的生成气体的体积较小,是氧气。实验中测得C试管与D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原因之一是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装置乙与装置甲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便于检验生成物或便于取用气体;
(5)设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则:45g×8%=(45g-x)×10%,解得x=9g。
17.【答案】6;Al2O3;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本题考查了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1)图中位于第2周期、第ⅣA族的元素是碳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该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12-6=6;
(2)第8号元素是氧元素,第13号元素是铝元素,在化合物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书写化学式时,一般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O3;
(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C和Ne不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B、Ne和Na不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C、O和S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D、F和Ne不在同一族,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答案】(1)正
(2)1:2
(3)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
(4)水 氢气+氧气
(5)氢和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气燃烧时的现象解答;
(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结论。
【解答】(1)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大于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那么试管2中为氢气,试管1中为氧气。因为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A为正极。
(2)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即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
(3)试管2中为氢气,那么检验方法为: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5)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19.【答案】(1)B
(2)A;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①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②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③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④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
(2)根据水的电解的实验结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1)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故B正确;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新鲜空气中照样含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2)在水的电解实验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应该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C正确,B错误。
故选AC。
20.【答案】(1)①②
(2)②③
(3)④
(4)④
(5)④⑤
(6)⑥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海产品用海水养殖,淡水鱼类可以用江河水养殖,因此水产养殖用①②。
(2)灌溉农田用江河水和雨水都行,故选②③;
(3)洗衣、洗浴用自来水就行,故选④;
(4)洗菜、烧饭用自来水就行,故选④;
(5)日常饮用用自来水和矿泉水,而蒸馏水过于纯净,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故选④⑤。
21.【答案】(1)正
(2)带火星木条复燃;助燃性
(3)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V(甲)∶V(乙)=2∶1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产生气体多的一端连接负极,产生气体少的一端连正极分析;
(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
(3)根据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分析;
(4)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
【解答】(1) 由B图像可知,A气体与B气体的体积比为2:1,若甲管生成气体A,说明甲中气体为氢气,则乙中为氧气,所以b连接电源的正极;
(2) 气体B为氧气,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气体具有助燃性;
(3)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4)甲乙排出管内水的体积即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所以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为2:1.
故答案为:(1)正;(2) 带火星木条复燃 ;助燃性;(3) 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 V(甲)∶V(乙)=2∶1 。
22.【答案】氢气;氧气;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6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现象“正氧负氢”及氢气、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图2中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则实线部分随氧气增加,剩余气体减少,则表示的是氢气(或H2);
(2)虚线部分氢气全部反应,剩余气体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则表示剩余气体是氧气(或O2);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4)恰好完全反应时氧气体积为3mL,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为6mL。
23.【答案】2:1;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电解水原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知识点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即通过电能提供能量,使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2)转换法概念:在科学实验中,对于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常常通过某种方式将其转化为容易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3)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现象的影响时,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该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在本题中,①③和②④两组实验分别控制了温度和溶液浓度两个变量,通过对比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电解水速度的影响。
【解答】(1)据图可知,甲中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乙中气体体积少,是氧气,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知,本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速度的快慢;
(3)对比实验组①③或②④的结果,相同浓度时,温度越高,产生的氢气的体积越大,因而第4次产生氢气的体积应该比第2次大,则V的值可能是D。
24.【答案】c;2:1;④③①②;水氢气+氧气;相同条件下,电压的增大,电解水速率增大;10%NaOH溶液、12V电压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水电解的实验中,氢气和氧气都在电极上产生气泡;
(2)在水的电解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3)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4)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①水电解的速度与电流大小有关;
②电压和浓度都会影响电解速率,电压越大,浓度越大,则电解越快。
【解答】(1)水通电时,在电极上产生气泡,所以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
(2)水通电时,甲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3)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向负极靠近,氧原子向正极靠近,接下来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④③①②;
(4)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5)由图中信息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压越高,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越短。
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相同条件下,电压的增大,则电流增大,那么电解水速率增大;
②根据图3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电压是12V,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是10%。
25.【答案】;排出装置中的空气;20mL;ADB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3)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氢气,负极产生氧气,两者的体积比是2:1,当注射器I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线处,所以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20mL处;
(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则正确顺序为:ADBC。
26.【答案】(1)1∶2;木条复燃
(2)20g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复燃;
(2)设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则:
100g×4%=(100g-x)×5%
x=20g
27.【答案】(1)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乙试管的气体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2)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3)硬水
(4)变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分析;
(3)根据用肥皂水检验水的硬度的实验现象解答;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1)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根据图片可知,乙试管内生成的氧气体积小,因此乙中的气体为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乙试管的气体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2)根据实验可知,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可知,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
(3)生活中,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肥皂水遇硬水泡沫少、易起浮渣。
(4)水电解后,溶剂水的质量减小,而溶质的质量不变,因此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