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4 材料分析题(中国近代史部分) 试卷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1.(2025·湖南·中考真题)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中,湖南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代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斗争活动简表时间 斗争活动 参与群体 结果鸦片战争期间 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 营兵 失利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 湘军 溃不成军五四运动期间 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 青年学生、工人、 部分民众 取得当时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全民族抗战期间,湖南承担了全国22次正面作战中的6次,平均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等 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 完全胜利——根据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所采取的斗争方式。(2)根据材料,概括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参与群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从失利到完全胜利的历史经验。2.(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大运河的兴衰受时代的影响,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材料二 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等(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三 至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已经历了超过2500年的风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更是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摘自《探访千年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的丰富历史与多样价值》(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4)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请你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一条积极建议。3.(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事件1931年9月 九一八事变1935年8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7月 七七事变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1938年5月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9年9月 德国突袭波兰,英国、法国被迫宣战1940年8月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1941年6月 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2年1月 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2月 中国远征军入场作战1945年5月 德国战败1945年8月 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1)近代日本曾三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黄海海面勇击日寇,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有哪些?(请举一例,1分)日本参与的第二次侵华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日本发动的哪一事件挑起了第三次侵华战争?(2)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分别找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并简要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4.(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主要活动时间轴——据《中国近代史》整理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孙中山为继续实现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为孙中山“画像”。5.(2025·天津·中考真题)如果仅从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天津还不足以称为历史悠久;但从其进入近代社会后的急速变化来考察,近代天津无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雏形:得名记】A.民间传说:天津因“天子渡津”之地而得名。B.《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1967年在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此碑,刻有“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C.《明成祖实录》记载:“己未(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设天津卫”。(1)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是实物史料?(写出相应字母即可)三则材料相互印证出怎样的历史结论?【转型:近代化】(2)杨柳青年画也能反映天津城市近代化的转型,从年画中找出两处社会生活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先行:教育篇】时间 概况19世纪80年代 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19世纪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1907年,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建成私立南开学校。(3)依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有哪些?6.(2025·甘肃金昌·中考真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社会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从根本上说,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摘编自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从下表中任选一种社会思潮,运用材料中的原理予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顺畅,字数不少于100字。)维新变法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 民主共和思潮人文主义思潮 理性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7.(2025·河南·中考真题)请任选下面一个主题中的两次会议或两处革命旧址,围绕该主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主题一 重要会议与国家命运主题二 红色记忆与民族精神8.(2025·辽宁·中考真题)奋斗。笃行不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破困局 结硕果】文物1 南昌起义时 战士佩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章 文物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灯(1)从以上两件文物中任选其一,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要求:从时间和意义的角度作答)【夯基础 求发展】歌曲1 《社会主义好》创作于1957年,是一首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背景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歌曲2 《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1963年,表现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摘编自《歌曲中的百年党史》(2)歌曲1反映的历史事件使我国的所有制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歌曲2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风貌 【启新程 谋复兴】邮票1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邮票2中国高速铁路 邮票3“嫦娥”四号(3)邮票1所示成就与我国哪一奋斗目标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张邮票所示成就取得的原因。9.(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相互配合,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这一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三: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军民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材料一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哪个国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变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哪个国家?(2)材料二中,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什么?李宗仁指挥的是什么战役?(3)材料三中,“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什么?日本偷袭的美国海军基地是哪里?哪个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今年(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10.(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比较材料一两幅地图,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的2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2处变化的原因。材料二:自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1945年,日军主力始终盘踞于中国战场。到停战时,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兵力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的70%。中国的抗战,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摘编自徐蓝《百年巨变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25年第1期)(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经济不及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的原因,以及由此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11.(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根据下列大事年表,完成下列任务。时间 事件1945年8月 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1946年1月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政协决议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打退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10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土地改革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战役1949年4月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2)据材料将人民解放战争分成若干阶段,写出每个阶段名称。(3)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专题14 材料分析题(中国近代史部分) 试卷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参考答案1.(1)斗争方式:军事抵抗(如抗击英军、日军)、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2)趋势:从单一军事力量(营兵、湘军)扩展到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3)历史经验:全民族团结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详解】(1)斗争方式: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抗击日军”可知,体现以军事力量直接对抗外敌,是武装斗争形式,即方式为军事抵抗;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期间,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可知,这是和平请愿、经济抵制结合的斗争,借社会运动表达抗争诉求,体现的斗争方式为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参与,且湖南承担作战任务、供给壮丁军粮等”可知,既通过统一战线凝聚力量,也以物资保障助力抗战,是全面抗战的体现,即方式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故斗争方式:军事抵抗(如抗击英军、日军)、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可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时,参与群体是 “营兵”“湘军”,属于单一军事力量;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工人、部分民众”“抗日战争期间”“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可知,到五四运动有“青年学生、工人、部分民众”,抗日战争扩展至“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可见从单一军事群体到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客观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列强持续侵略,尤其是日本全面侵华(如抗日战争),使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刺激社会各阶层意识到“覆巢之下无完卵”,推动不同群体觉醒抗争,即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中共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为全民族参与抗战提供组织、政策支撑,让不同群体能凝聚起来。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故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看,湖南人民抗争经验有:一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时各阶层、团体等共同参与;二是中共领导,中共推动统一战线、促进合作;三是群众广泛参与,从学生工人到各族民众,凝聚力量,借团结、引领与参与,实现从失利到胜利的转变。故历史经验:全民族团结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2.(1)巩固政权,加强南北控制满足京都物资需求漕运为军事和政权巩固的基石(2)农民起义导致漕运瘫痪铁路运输的竞争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3)现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4)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可知,隋朝统一后,为巩固政权,需要一条连接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当时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因连年战乱,难以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大运河便于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和物资调配;通过大运河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南方丰富的物资资源,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统治基础。(2)原因:根据材料二“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可知,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使得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社会秩序的混乱严重破坏了漕运的正常运行;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泛滥,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改变了大运河的水系和河道状况,影响了漕运的正常通行;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直接导致了大运河漕运功能的丧失,曾经辉煌的漕运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3)当代价值:根据材料三“南水北调;世界遗产大会更是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可知,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4)积极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发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利用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与大运河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3.(1)民族英雄:邓世昌。社会性质变化: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事件:九一八事变。(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3)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胜利。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为世界胜利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这场战争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反对侵略与战争暴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4)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历史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支援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详解】(1)民族英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近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名将士壮烈殉国。社会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第二次侵华指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侵华的新起点,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范围,所以是挑起第三次侵华战争的标志性事件。(2)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故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3)认识:根据材料二活动标识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贡献;纪念这场战争,是为铭记历史教训,弘扬爱国、反法西斯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从正义性、中国贡献、历史启示等角度阐述对这场战争的认识。(4)决定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 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 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故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历史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看,中国战场长期抗击日军主力,为其他战场减轻压力,是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到关键支撑作用。4.(1)示例: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示例: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3)“画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等。【详解】(1)示例:活动、推动作用: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时间轴上“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 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故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可得出,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二“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可得出,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故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示例:努力:结合所学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进行的活动,可举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画像”:结合所学孙中山的主要事迹进行分析即可,例如可围绕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探索国家道路先驱、民族英雄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等。5.(1)实物史料:B。结论: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2)变化:交通方面:出现自行车。服饰方面:出现穿西装。建筑方面:出现西洋式建筑。 原因: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3)原因: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详解】(1)实物史料:根据材料“《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1967年在天津旧城门外发现此碑”,可得出实物史料是B。 结论:根据材料中A、B、C三则材料都围绕天津得名及与明代朱棣(成祖)的关联,可得出结论为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2)变化: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图一中有自行车、西式建筑、穿西装的人物等”,可得出变化如交通方面:出现自行车;服饰方面:出现穿西装;建筑方面:出现西洋式建筑(答出两处即可)。 原因:据材料中天津近代化转型和所学知识近代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推动)等,可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符合题意即可)。(3)原因: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等;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20世纪初,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爱国教育家严修等在天津建私立南开学校”和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为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甲午战争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清政府办近代大学;科举制废除后,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推动私立教育发展,可得出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符合题意即可)。6.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述: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矛盾加剧,工人阶级遭受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工人阶级壮大,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终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求。【详解】思潮:根据材料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潮。 根据材料“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并所学知识可知,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特定社会思潮反映社会存在并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存在),其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社会存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并成为革命指导思想,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新的经济基础)。论述:围绕原理,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影响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矛盾加剧,工人阶级遭受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工人阶级壮大,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终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求。7.观点:重要会议是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推动历史进程。论述: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为黑暗中国带来曙光,开启救亡图存新征程;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正确领导,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领革命转危为安。结论:这些会议精准把握历史方向,以关键决策重塑国家命运轨迹,彰显党在历史紧要处的领航作用,是国家前行的重要指引。【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请任选下面一个主题中的两次会议或两处革命旧址,从史实看,中共一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让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开启救亡图存新路径;遵义会议在红军困境时,纠正错误军事路线,确立正确领导,使革命转危为安。两次会议在党的发展、革命走向关键节点发力,以关键决策扭转局势、指引方向,所以能得出观点:“重要会议左右国家命运、推动历史进程”。然后从选取史实中,中共一大以及遵义会议的意义等角度围绕观点进行展开论述,最后下结论。具体论述如下:观点:重要会议是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推动历史进程。论述: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为黑暗中国带来曙光,开启救亡图存新征程;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正确领导,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领革命转危为安。结论:这些会议精准把握历史方向,以关键决策重塑国家命运轨迹,彰显党在历史紧要处的领航作用,是国家前行的重要指引。8.(1)文物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文物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3)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详解】(1)文物1:根据文物1“南昌起义时战士佩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章”,结合所学南昌起义的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文物2:根据文物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灯”,结合所学开国大典的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转变:根据歌曲一“创作于1957年,是一首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背景创作的歌曲”,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后,我国的所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精神风貌:根据歌曲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3)目标:根据邮票1“大步迈向小康社会”,结合所学两个一百年计划可知,邮票1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有关。原因:根据邮票1“大步迈向小康社会”、邮票2“中国高速铁路”、邮票2“嫦娥”四号,结合所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可知,中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取得的成就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密切相关,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9.(1)国家:德国(德) 事件:九一八事变(九一八) 国家:日本(2)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 战役:台儿庄战役(台儿庄)(3)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 基地:珍珠港(美国珍珠港) 会议:雅尔塔会议(雅尔塔) 周年: 80周年(80)或八十周年(八十)【详解】(1)策源地:根据材料一“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可知,希特勒是德国纳粹党的领袖,所以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德国。事变:根据材料一“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这一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可知,事变就是九一八事变,它打破了相对和平的国际局势,开启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策源地:根据材料一“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可知,广田弘毅组阁是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所以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日本。 (2)重大胜利:根据材料二“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可知,此次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战役:根据材料提到“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台儿庄战役,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3)战役:根据材料三“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军民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此战役的胜利,让世界看到了法西斯并非不可战胜,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信心。基地:根据材料“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可知,该海军基地是珍珠港(美国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会议:根据材料“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雅尔塔会议(雅尔塔),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2025-1945= 80,所以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周年)。10.(1)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独立;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等。原因: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2)历史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3)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影响: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图片一跟图片二对比可知,这一时期的变化:①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②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从战争影响、战后国际会议的召开和战争引发俄国革命的角度回答: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材料“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可概括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3)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苏联经济不及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其原因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为和冲突,产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11.(1)事件: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阶段: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自卫反击;战略进攻;战略决战(3)政治: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争取到了广泛的政治支持经济: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踊跃支持解放战争【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2)阶段名称:根据材料“1945年8月,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将解放战争划分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阶段、自卫反击阶段、战略进攻阶段、战略决战阶段。(3)原因:根据材料“1945年8月,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反映出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努力,争取了广泛的支持;根据材料“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可知,中共推动土改,解放区农民踊跃支持,奠定了胜利基础。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