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材料分析题(中国现代史部分) 试卷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5 材料分析题(中国现代史部分) 试卷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15 材料分析题(中国现代史部分) 试卷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1.(2025·辽宁·中考真题)奋斗。笃行不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破困局 结硕果】
文物1 南昌起义时 战士佩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章 文物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灯
(1)从以上两件文物中任选其一,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要求:从时间和意义的角度作答)
【夯基础 求发展】
歌曲1 《社会主义好》
创作于1957年,是一首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背景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歌曲2 《我们走在大路上》
创作于1963年,表现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摘编自《歌曲中的百年党史》
(2)歌曲1反映的历史事件使我国的所有制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歌曲2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风貌
【启新程 谋复兴】
邮票1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邮票2中国高速铁路 邮票3“嫦娥”四号
(3)邮票1所示成就与我国哪一奋斗目标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张邮票所示成就取得的原因。
2.(2025·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南昌起义
1935年 遵义会议
① 抗日战争胜利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把表 ① 处补充完整,任选表中的一个历史事件,说明其入选“百年大事记”的理由。
材料二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吸收工农子弟入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表现。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万元。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东风系列导弹等大国重器列装,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澳门的健康发展,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惠港、惠澳政策,有力地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3.(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败,状元张謇放弃仕途,毅然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当纱厂多次面临困难时,他向官府请求援助,但惨遭拒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始终坚持不懈,多方筹措资金,苦心经营才使得纱厂得以盈利。
——摘编自郭伦德《近代民族企业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时间 概况
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经过全国人民3年多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得以恢复。1952年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加1.49倍。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开始,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1957—1966年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等从无到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用3年多时间,建设起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铸就了“铁人精神”。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4.(2025·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2日
材料三 照搬理论写不出自己的历史,复制别人的模式开辟不出自己的道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之伟大,核心要义正基于此,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体现着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如今依旧熠熠生辉,不但照亮了中国过去的革命道路,也指引着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摘自《湖南日报》,2021年03月11日
(1)写出这次会议会址所在的省份。这次会议建设的“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谁为主要代表?在秋收起义受挫后,他领导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外来“理论”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三,这次会议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在这次会议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哪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开辟的中国发展道路是什么?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哪些新发展理念?
5.(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中国道路是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政权初创】
材料一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①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 ① ”的内容。哪一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道路探索】
材料二 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主题构建的知识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的八字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举一例在农业上的成就。
【体制改革】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后,以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郭德宏、王海光、韩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共十四大作出的哪一决定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梦想推进】
材料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结合新知识回答,为实现材料四中提到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提出并形成了什么战略布局?
6.(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期 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 惊天动地: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
——据曲青山《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请根据上面的表格,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仿照下面的示例形成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救国大业。(不得选择示例的观点)
7.(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的修补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 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推行“新政策” 急迫的经济改革,很快失败
政治军事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结果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苏联解体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1)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结果。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哪些措施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的困境与剧变】
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2)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与外部原因。
【中国的坚守与特色】
坦率地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
8.(2025·广西·中考真题)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汉墓部分文物资料
出土文物 木牍、简牍摹本
铁锸 各种种子、果核 《东阳田器志》木牍(摹本) “客秈米”简牍(摹本)
农业生产工具之一,在当时广西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从出土的植物种实初步鉴定来看,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田器志”是墓中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东阳”是地名,在今江苏盱眙县,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 “秈”即“籼米”,一种早熟稻种。“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的籼稻
——摘编自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
材料二 据初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如下表所示)。
粤东会馆 湖南会馆 江西会馆 福建会馆 浙江会馆 云南会馆 其他会馆
128个 44个 36个 13个 6个 5个 28个
会馆每逢圩日,通常都组织戏班演出,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摘编自唐凌《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材料三 《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广西全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持续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广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加速度”!
——摘编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广西跑出“加速度”!》(《广西日报》2024年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概括汉代广西农业发展状况。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
9.(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一八九四年,日人预备充足,蓄意挑衅,卒至以兵戎相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上午十时十五分,当乔冠华团长、黄华副团长和中国代表团其他成员来到这里、步入会议厅的时候,从联合国走廊到整个大厅,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新华社记者《在联合国的第一周》《人民日报》1971年11月25日
材料四 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下,中国同周边国家开辟友好合作新境界,为全球南方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注入正能量。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同地区国家携手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共同谱写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摘自新华社2025年4月11日《安宁和睦 繁荣发展 交融相亲——写在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三国之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东亚等地区的文明进步,古代东亚的日本通过哪一改革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兵戎相见”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一战后召开的哪次国际会议,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3)结合所学,材料三描述的场景与我国哪一外交成就相关?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回答,在什么周边外交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同周边国家开辟友好合作新境界?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请写出一例。
(5)综上所述,写出影响外交兴衰的因素。
10.(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05年,达·芬奇写出了航空科学的开山之作《论鸟的飞行》。18世纪,法国孟格菲兄弟进行了热气球载人实验,后来留下一句名言“我们将这样走到星星那边”。不久,人类又开始用较轻的氢气制造气球。1900年,齐柏林飞艇试飞成功。
孟格菲气球(1783年)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得以翱翔天际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航天成就示意图(部分)
中共党员、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女机长秦桂芳,提出“不做蓝天花瓶,要做蓝天战士” 中共党员、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中共党员翟志刚、王亚平(女)、叶光富
——据中国航天博物馆《大国航天》等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专题15 材料分析题(中国现代史部分) 试卷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参考答案
1.(1)文物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文物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3)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详解】(1)文物1:根据文物1“南昌起义时战士佩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章”,结合所学南昌起义的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文物2:根据文物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灯”,结合所学开国大典的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转变:根据歌曲一“创作于1957年,是一首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背景创作的歌曲”,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后,我国的所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精神风貌:根据歌曲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3)目标:根据邮票1“大步迈向小康社会”,结合所学两个一百年计划可知,邮票1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有关。原因:根据邮票1“大步迈向小康社会”、邮票2“中国高速铁路”、邮票2“嫦娥”四号,结合所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可知,中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取得的成就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密切相关,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1)①1945年。
事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理由: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选择其他事件,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2)表现:制定教育方针,注重教育公平;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颁布法律,保障人民权利。
(3)成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军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继续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
【详解】(1)补充:根据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1945年,抗日战争历经艰苦卓绝斗争后取得胜利。
事件及理由(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例):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核心,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入选“百年大事记”。(若选其他事件,如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均可对应说明入选理由)
(2)表现:根据材料二“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表现:教育方面:制定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服务国家建设、向工农开门,注重教育公平,保障工农子弟受教育权。土地问题: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需求。法律保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形式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维护人民权利。
(3)成就: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中央政府……有力地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可得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民生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国防军事: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列装,军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港澳发展:出台惠港、惠澳政策,保障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3.(1)影响:积极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促进了人口增长;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提高了妇女地位。消极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造成了环境污染;加剧了贫富分化。
(2)品质:报效祖国;不畏艰辛;持之以恒;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成就:工业总产值提高;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新兴工业的兴起;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原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党和国家的领导;劳动精神的激励和鼓舞;英雄模范人物的作用。
【详解】(1)影响:积极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和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根据题干信息“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根据题干信息“美国人口已超过一亿”和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消极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出现了垄断组织、八国联军侵华”和所学可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2)品质:根据材料二“1895年甲午战败,状元张謇放弃仕途,毅然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张謇报效祖国的精神;根据材料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始终坚持不懈,多方筹措资金,苦心经营才使得纱厂得以盈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张謇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成就:根据材料三“1952年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加1.49倍。”可知,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总产值提高;根据材料三“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可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根据材料三“新兴的电子工业等从无到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知,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新兴工业兴起,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原因:根据材料三“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开始,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可知,党和国家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根据材料三“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用3年多时间,建设起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铸就了‘铁人精神’”可知,劳动精神的激励和鼓舞,英雄模范人物的作用。
4.(1)省份:贵州省。主要代表:毛泽东。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或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理论: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财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答“独立自主”亦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事求是。
(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出3项即可)
【详解】(1)省份: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召开于贵州遵义,隶属于贵州省,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重要转折点。
主要代表: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毛泽东在革命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所以“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
革命道路: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认识到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材料中强调遵义会议精神对革命道路探索的影响,而毛泽东开辟此道路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契合遵义会议传承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探索的理念。
(2)理论: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方向、道路选择等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答案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
精神财富:据材料二“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材料三“体现着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可知,会议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例如毛泽东等革命领导);实事求是等精神财富。这些是遵义会议在思想、路线、组织等方面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指导后续革命和建设。
(3)会议: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发展道路: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路径立足中国国情,与遵义会议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新发展理念: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引下,中国不断探索发展,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对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推动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5.(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战争:抗美援朝。
(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并结合所学知识,“①”处应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战争: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八字方针:根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的八字方针”可知,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的八字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年初,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5年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农业成就:根据材料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中心环节:根据材料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决定: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四大、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
(4)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为实现材料四中提到的伟大梦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材料四中提到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战略布局:根据材料“战略布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6.【示例1】
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
【示例2】
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
【示例3】
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
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表格反映了党的百年历史,根据题干表格,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仿照题干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救国大业”格式,形成合理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左右。如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以提炼出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再结合所学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选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以提炼出观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再结合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以提炼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再结合所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外交、新时期外交成就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
【示例1】
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
【示例2】
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
【示例3】
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
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
7.(1)结果: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措施: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2)根源:苏联模式与改革的矛盾
外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详解】(1)共同结果:根据材料表格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的描述,可以看出共同结果是“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措施:根据表格中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军事上的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导致苏联解体的措施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取消苏共领导、实行多党制等,削弱了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
(2)历史根源:根据材料“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可知,苏联模式与东欧改革矛盾及苏联霸权与东欧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
外部原因:根据题干“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外部原因。
(3)经验:结合材料三邓小平“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成功,是因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照搬苏联模式;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适配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保障改革方向;坚持独立自主,立足本国国情探索,把这些要点整合,就是中国改革成功经验。
8.(1) 发展状况: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推广;农作物种类丰富,除稻、粟外,还有瓜菜类(黄瓜、木瓜)及经济作物(金银花)。
原因:与外地存在交流,从外地引进了农具(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和农作物品种(从外地引进籼稻)。
(2) 特点:数量较多,共260个;分布上,粤东会馆数量最多,其他省份的会馆数量相对较少。
影响:宣扬了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时传递市场信息;推动了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建设。
(3)
努力: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详解】(1)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一“铁锸”、“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可得出广西在汉代以铁锸为主的农业工具广泛普及,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稻、粟等粮食作物,黄瓜、木瓜等瓜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原因:根据材料一“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可得出,通过与外地交流,广西引进农具和农作物品种,直接促进了本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工具升级。
(2)特点:根据材料二“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可得出,会馆数量多,共260个,其中粤东会馆数量最多有128个,其他省份会馆数量较少;
影响:根据材料二“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可得出商业会管的设立有利于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新生产生活方式,并传递市场信息;根据材料二“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可得出商业会馆的设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3)努力:根据材料三“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打通‘断点’‘堵点’,建成连接东盟、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体系”可得出,广西通过交通一体化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强化对外辐射能力;根据材料三“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本地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可得出以大湾区为跳板,利用其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国际化拓展。总结来说,广西围绕农业、商业(会馆)、区域发展策略,均体现了“交流与协作推动发展”的核心逻辑:农业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实现进步,商业通过会馆组织促进区域联动,区域发展通过交通和产业协作融入更大经济圈。
9.(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改革:大化改新。
(2)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会议:华盛顿会议。
(3)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周边外交理念:亲诚惠容。
重大外交成就: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
(5)因素:①综合国力②国际地位③外交政策④国家利益⑤国家统一⑥政局稳定⑦经济发展⑧外交人才等。
【详解】(1)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一“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和结合所学繁荣的唐朝知识可知,唐朝积极与外界进行多形式、广范围交流,唐朝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
改革:根据所学古代东亚的日本知识可知,古代东亚的日本,在唐朝影响下进行大化改新。当时日本社会面临诸多问题,646年开始的大化改新,以唐朝典章制度为蓝本,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等,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发展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了社会转型。
(2)条约:根据材料二“一八九四年,日人倾巢犯边,蓄意挑衅,卒至兵戎相见”和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可知,这里的“兵戎相见”指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割地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也使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不得不举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允许开设工厂,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会议:据所学华盛顿会议知识可知,一战后,为调整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秩序,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等,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所以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3)成就:根据材料三“乔冠华团长、黄华副团长和中国代表团其他成员来到这里,步入会议厅的时候,从联合国走廊到整个大厅,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可知,这一场景对应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了平台。
外交政策:据所学新中国的外交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这一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基础上与各国交往。
(4)周边外交理念:根据材料四“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下,中国同周边国家开辟友好合作新境界”,可知明确了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下,中国和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开展合作,构建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
重大外交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推进,有很多重大成果。比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它是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搭建的重要平台。众多国家参与,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开展务实合作,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引领作用;还有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等。
(5)因素:根据以上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外交兴衰的因素有:
综合国力方面:国家综合国力强,在国际上话语权就大,外交更有底气。如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主动且有影响力;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外交被动挨打。
国际地位方面:国际地位高,外交活动能更有效开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国际地位提升,外交成果不断涌现。
外交政策方面:正确的外交政策能指引国家外交方向。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国家利益方面:外交活动根本上是为维护国家利益,如签订条约时,国家会权衡自身利益得失。
国家统一与政局稳定方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是外交开展的基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国家分裂,外交受极大影响;新中国统一稳定,外交蓬勃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是外交的重要支撑,经济实力强能开展更多对外合作、援助等,提升国际影响力。
外交人才方面:优秀外交人才如乔冠华等,在关键外交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凭借智慧和才能为国家争取利益、赢得声誉。
10.(1)原因:人类对自由飞翔的渴望;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懈的探索精神;等等。
(2)特点: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重视科技探索和科研引领;注重对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重视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一代代航空航天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等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1505年,达·芬奇写出了航空科学的开山之作《论鸟的飞行》。18世纪,法国孟格菲兄弟进行了热气球载人实验”可知,人类始终对自由飞翔充满渴望;科学家们针对飞行进行了很多实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人类又开始用较轻的氢气制造气球。1900年,齐柏林飞艇试飞成功”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充满不懈的探索精神。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党和国家对于航天事业给予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根据材料二“东方红一号”“嫦娥三号”“天问一号”可知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重视科技探索和科研引领;根据材料二“神舟”“”“祝融”可知注重对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根据材料二“南南合作”可知重视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根据材料二“第一代女飞行员、女机长”“不做蓝天花瓶,要做蓝天战士”可知一代代航空航天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