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一、地形类型多样1.四大高原: 青藏 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 高原、云贵高原。2.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四川 盆地。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 平原。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二、山区面积广大1.表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3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及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 广大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3 。 2.意义:山区森林、 矿产 、水能和 旅游 等资源丰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三、地势呈三级阶梯1.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 4 000 米以上,地形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地形以 高原 、 盆地 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 平原 、丘陵为主。 2.地势的影响四、气候类型复杂多样1.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气温总体上由南向北逐渐 降低 ,南北气温差异 显著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 高温 。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热带 、 亚热带 、 暖温带 、 中温带 、 寒温带 、 高原气候 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递减 。4.我国降水时间分布: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4—10 月。5.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湿润区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 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 干旱区 ,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6.我国主要气候类型: 高原山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大陆性 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五、季风气候显著1.原因: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 东 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海陆差异 巨大,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受 夏季风 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其他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大致以 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贺兰山— 巴颜喀拉 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为界。3.冬季风与夏季风项目 冬季风 夏季风源地 亚欧 大陆内部 太平洋和 印度 洋 风向 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对气候的影响 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 严寒 ,使南北温差 加大 ,同时也使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偏少 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自东南向西北,离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六、水系与水文1.外流河、外流湖和外流区:最终流入 海洋 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湖水与河流相通且最终流入海洋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河和外流湖的流域称为 外流 区。 2.内流河、内流湖和内流区:最终未能流入 海洋 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湖水不能经由河流外泄入海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内流河和内流湖的流域称为 内流 区。 塔里木 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3.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季节 夏季 冬季水位 高 低 流量 大 小汛期/枯水期 汛期 枯水期结冰期 无 秦岭—淮河一线 以北: 有 以南:无原因 降水集中,气 温高 降水少;秦岭—淮河一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 0 ℃ 以下,秦岭—淮河一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 0 ℃ 以上 4.外流河、外流湖与内流河、内流湖的分布特征:我国的外流河和外流湖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内,内流河和内流湖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内。5.我国的湖泊:西部以 青藏高原 较为集中,多为咸水湖, 青海湖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面积最大的咸水湖;东部以 长江中下游 地区最为集中,都是淡水湖,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七、长江1.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 唐古拉 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 东 海,全长 6 300 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三,是亚洲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总量近1万亿立方米。 2.各河段的特征(1)上游:从源头到湖北 宜昌 为上游。流经横断山脉时,水流湍急, 水能 资源丰富。 (2)中游:从 宜昌 到江西 湖口 为中游。进入中游地区后,长江流速减缓,有众多支流汇入,河道 蜿蜒曲折 ,湖泊星罗棋布。 (3)下游:从 湖口 到入海口为下游。长江出湖口后,流经地势平坦的 长江中下游 平原,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3.长江的开发与保护(1)长江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 40 %,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 一半 ,是我国巨大的“ 水能宝库 ”。 (2)长江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长江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向的铁路干线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承东启西,又连南接北,享有“ 黄金水道 ”的盛誉。 (3)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 生态 宝库和 生物基因 宝库。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我国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 生态 优先、 绿色 发展。 八、黄河1.概况:源自青藏高原 巴颜喀拉 山脉,流入 渤海 ,全长5 464千米,流域面积 79.5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各河段的特征(1)上游: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为上游。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黄河水流湍急, 水能 资源丰富。进入黄土高原后,黄河蜿蜒北行,泥沙沉积,塑造了宁夏平原和 河套 平原。在初春、初冬时节,黄河自较低纬向较高纬流动的河段,常出现冰阻水流的 凌汛 现象。(2)中游:从河口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黄河向南流经黄土高原,进入降水较多的季风区,有众多支流汇入,径流量增大,含沙量也急剧 上升 。(3)下游: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黄河向东进入华北平原后,黄河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 地上河 ”。 3.黄河的忧患、治理与开发项目 上游 中游 下游忧患 草地退化、荒漠化、 凌汛 水土流失严重 河堤决口,“ 地上河 ”、凌汛 治理 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兴修水库等 开展 水土保持 工作,大力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关键是 治沙 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兴建分洪、蓄洪工程,炸坝等开发 发电、灌溉、防洪、供水九、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1.自然灾害与防治(1)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生物 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主要包括 干旱 、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地质灾害主要包括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等。 (2)我国 山区 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且位于 亚欧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国家。 (3)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 防灾减灾 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提高灾害应急处理、救援与求助、自救与互救、灾后恢复能力;采取 工程性 防御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2.保护生态环境(1)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污染物,造成 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造成 生态破坏 ,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我国坚持 节约资源 和 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法律、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 建设卓有成效。 问题归纳1.我国山脉中,既是地势阶梯分界线,又是省级行政区域分界线的有哪些山脉 答: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太行山脉、巫山。2.气候复杂多样,对我国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综合发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3.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为什么也属于湿润区 答: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4.简述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答:长江上游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水量丰富。5.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试叙述黄河的贡献。答: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6.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答:(1)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危害严重;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气候异常;等等。②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等。(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一、地形类型多样1.四大高原: 高原、内蒙古高原、 高原、云贵高原。2.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盆地。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平原。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二、山区面积广大1.表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及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 2.意义:山区森林、 、水能和 等资源丰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三、地势呈三级阶梯1.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 米以上,地形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地形以 、 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 、丘陵为主。 2.地势的影响四、气候类型复杂多样1.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气温总体上由南向北逐渐 ,南北气温差异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 。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 、 、 、 、 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4.我国降水时间分布: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月。5.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 ,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 ,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6.我国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五、季风气候显著1.原因: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 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巨大,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受 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其他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大致以 —阴山山脉—贺兰山— 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为界。3.冬季风与夏季风项目 冬季风 夏季风源地 大陆内部 太平洋和 洋 风向 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 ,使南北温差 ,同时也使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偏少 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自东南向西北,离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六、水系与水文1.外流河、外流湖和外流区:最终流入 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湖水与河流相通且最终流入海洋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河和外流湖的流域称为 区。 2.内流河、内流湖和内流区:最终未能流入 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湖水不能经由河流外泄入海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内流河和内流湖的流域称为 区。 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3.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季节 夏季 冬季水位 高流量 小汛期/枯水期 枯水期结冰期 无 秦岭—淮河一线 以北:以南:无原因 降水集中,气 温高 降水少;秦岭—淮河一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 以下,秦岭—淮河一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 以上 4.外流河、外流湖与内流河、内流湖的分布特征:我国的外流河和外流湖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内,内流河和内流湖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内。5.我国的湖泊:西部以 较为集中,多为咸水湖,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面积最大的咸水湖;东部以 地区最为集中,都是淡水湖,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七、长江1.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 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 海,全长 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三,是亚洲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总量近1万亿立方米。 2.各河段的特征(1)上游:从源头到湖北 为上游。流经横断山脉时,水流湍急, 资源丰富。 (2)中游:从 到江西 为中游。进入中游地区后,长江流速减缓,有众多支流汇入,河道 ,湖泊星罗棋布。 (3)下游:从 到入海口为下游。长江出湖口后,流经地势平坦的 平原,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3.长江的开发与保护(1)长江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 %,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 ,是我国巨大的“ ”。 (2)长江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长江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向的铁路干线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承东启西,又连南接北,享有“ ”的盛誉。 (3)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 宝库和 宝库。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我国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 优先、 发展。 八、黄河1.概况:源自青藏高原 山脉,流入 ,全长5 464千米,流域面积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各河段的特征(1)上游: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为上游。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黄河水流湍急, 资源丰富。进入黄土高原后,黄河蜿蜒北行,泥沙沉积,塑造了宁夏平原和 平原。在初春、初冬时节,黄河自较低纬向较高纬流动的河段,常出现冰阻水流的 现象。(2)中游:从河口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黄河向南流经黄土高原,进入降水较多的季风区,有众多支流汇入,径流量增大,含沙量也急剧。(3)下游: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黄河向东进入华北平原后,黄河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 ”。 3.黄河的忧患、治理与开发项目 上游 中游 下游忧患 草地退化、荒漠化、 河堤决口,“ ”、凌汛 治理 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兴修水库等 开展 工作,大力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关键是 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兴建分洪、蓄洪工程,炸坝等开发 发电、灌溉、防洪、供水九、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1.自然灾害与防治(1)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主要包括 、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地质灾害主要包括 、滑坡、 等。 (2)我国 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且位于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国家。 (3)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 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提高灾害应急处理、救援与求助、自救与互救、灾后恢复能力;采取 防御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2.保护生态环境(1)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污染物,造成 ,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造成 ,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我国坚持 和 的基本国策,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法律、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建设卓有成效。 问题归纳1.我国山脉中,既是地势阶梯分界线,又是省级行政区域分界线的有哪些山脉 2.气候复杂多样,对我国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3.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为什么也属于湿润区 4.简述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5.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试叙述黄河的贡献。6.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学生版.docx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