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世界地图”,试比较两个世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孤立分散
整体联系
局部视野
全球视野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本课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本课难点:辩证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01
02
03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由表及里 逐层深入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根据材料,概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及迁移方向和特点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殖民者于是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非洲大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一
材料二
1.人口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表现:
①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3)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③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④由欧洲国家主导。
◎北美黑人奴隶在庄园中采摘棉花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4)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
②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
③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消极:
①欧洲人加快对美洲的殖民掠夺;
②使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
③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沉重灾难;
④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在西班牙殖民地上,仅从1492-1541年止,印第安人被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歼灭的,算起来至少有1500万人。……根据当时著名的传道士拉斯卡萨斯所目击的报导:在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岛上,在1509年西班牙人刚出现时,共有六十万印第安人,而到1542年时已只剩下不过四百人了。在海地岛起初约有一百万居民,而到1542年时活着的印地人只有二百人了。
——郑如霖《新航路发现的背景及其后果》
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非洲丧失劳动力达1亿人以上。英国成为了当时殖民诸国中最大的“人类血肉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隶是英国贩运去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物种交换
欧亚→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动物 小龙虾、黑豚、负鼠等
微生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马、牛、猪、羊、鸡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3.疾病传播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
(3)影响: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
——《新全球史》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给印第安人
◎天花病毒让南美州人口减少了75%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原因和特点: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海路贸易网络
欧洲商人逐渐占据优势
(1)印度洋贸易:
①欧美贸易
(2)大西洋贸易:
手工制品
贵金属、蔗糖
烟草
②欧非美:罪恶的
“三角贸易”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欧洲
非洲
初程:
从欧洲港口载上廉价货物到非洲“换取”奴隶
美洲
中程:
运奴隶到美洲贩卖
归程:
从美洲运金银、烟草蔗糖到欧洲
A.原因
B.概况
(3)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①贸易路线:葡萄牙人控制,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商品流动:
A.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各国(获取白银)
中国
(明清)
生丝
瓷器
澳门(葡占)
生丝
瓷器
印度
果阿
生丝
瓷器
欧洲
各国
白银
葡萄牙
B.中日丝银贸易,中国澳门(生丝)—日本(白银)
日本
生丝
(4)太平洋贸易
①贸易路线:由西班牙经营,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
②商品流动:菲律宾(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墨西哥(白银)
中国
(明清)
菲律宾
马尼拉
生丝
瓷器

西

生丝
瓷器
白银
西班牙
“马尼拉大帆船”
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5)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占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15、16世纪——“两颗牙”的较量(西、葡)
两颗牙的较量
势力范围
掠夺方式
西班牙以美洲为主
葡萄牙以亚、非洲为主
西班牙以开采金银矿为主
葡萄牙以发展蔗糖业为主
最大量的白银外流是国王本人和西班牙的全球政策造成的。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不在当地花钱,不用这些钱创办各种事业以让钱带来利益,不像富格家族那样在奥格斯堡用其施瓦茨矿的白银贏利,而是大笔大笔地花在国外。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衰落原因:均未实现向资本(能生钱的钱)的转化
黄金漏斗
三、早期殖民扩张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时代
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非洲:好望角
美洲:新尼德兰
走向独立——尼德兰革命(1581)
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1602)
银行信贷——证券交易所(1609)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西、葡两颗
“牙”的世纪
海上马车
夫的世纪
日不落帝国的世纪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工商文明优于农业文明)
海盗掠夺
商业战争
黑奴贸易
正常贸易
三次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
(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资本主义优于封建制度)
三、早期殖民扩张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43页两段材料及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谈谈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和殖民地的不同影响。
利物浦用于奴隶贸易的船只,1730年为15艘,1751年53艘,1760年74艘,1777年96艘,1792年132艘。从1750年到1795年,利物浦贩卖的黑奴占英国奴隶贸易总额的5/8,占欧洲奴隶贸易总额的3/7。18世纪末,奴隶贸易每年给利物浦带来约30万英镑的纯收入。
——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合作探究 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合作探究 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对非洲和美洲
对亚洲
对欧洲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封建领主
固定地租
地位下降
荷兰东印度公司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资产阶级
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中断原有社会进程
打破原有文明进程
屠杀原有土著民族
推动社会转型
价格
革命
商业
革命
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推动不同文明对话
贸易扩张
种类增长
流通增长
股份公司
证券交易
贸易中心
地中海

大西洋
结语
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历史首先记住了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当怀揣着航海计划的哥伦布同西班牙王室讨价还价时,伊莎贝尔女王在谈判中接受了这个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近代世界历史的大幕,就这样从海洋上拉开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西、葡——海上探险的先行者
荷兰——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英国——因海洋奠定世界工厂
中国——来自东南沿海的侵略
结语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4月12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2018年6月12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的讲话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
——2019年李克强在两会报告的发言
海洋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胸怀、眼界、意志、智慧、实力和未来。
本课小结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的世界面貌
新的经贸网络
新的世界格局
人口的迁徙
物种的流动
导致疾病传播
原有社会解体
殖民统治确立
西班牙主导的跨太平洋贸易
影响
葡萄牙主导以澳门为中转的贸易网络
早期殖民扩张及霸权的争夺
殖民扩张对亚非拉美的冲击
殖民扩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影响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太平洋贸易
欧洲主导下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丝银流动
社会转型
课堂练习
1、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成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扩张
C.美洲经济迅速发展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B
课堂练习
2、马克思说:“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这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  )
A.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的发展
C.推动了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D.导致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
课堂练习
3、《世界历史资料选》:“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 )
A.打败“无敌舰队” B.发现美洲新大陆
C.颁布《航海条例》 D.确立了殖民霸权
C
课堂练习
4、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