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评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聚焦·学案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学案设计]
|探|究|学|习|
  夏季的雷鸟拥有一身深色的羽毛,到了冬季便更换为雪白的羽毛,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风险。但是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来得晚,在下雪前雷鸟已将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1)雷鸟到了冬季便更换为雪白羽毛的现象,说明生物的什么特征

(2)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来得晚,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食,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认|知|生|成|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点
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不一定能适应各种变化,即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3)正确认识适应的相对性
①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不是绝对的。适应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②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迁移训练]
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可以让生物应对环境条件的各种变化
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的形态是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结果
2.下列实例不能体现适应的相对性的是 (  )
A.雪地中的白野兔能骗过地上的狼,却被空中的鹰发现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光合作用减弱
D.鼠能凭借灵敏的听觉、钻洞等而躲过猫的袭击,却易被蛇捕食
聚焦·学案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学案设计]
(一)准确理解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解释模型
(2)模型分析
①     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②生物进化是通过     来实现的,     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④适者生存是     的结果。
(3)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情|境|思|考|探|究|
(1)请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2)结合变异知识,思考: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


(3)与拉马克相比,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什么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试讨论并解释现在雄鹿鹿角发达的原因。





(二)两种进化学说的比较及进化论的发展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均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 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 承认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2.图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
  [典例]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尝试解答:选   
  [易错提醒]
有关变异和选择的两个注意点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迁移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变异的本质。 (  )
(3)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  )
(4)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
2.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3.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进行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有毒农药长期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
                
一、建构概念体系
二、融通科学思维
1.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其原因是               。
2.某同学认为“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的方向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一致的”,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 说出你的理由。
                                          
          。
三、综合检测反馈
1.适应性演化是指物种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进化出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性的表型。如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的动物一般有着更厚的脂肪层和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保暖和更多的能量,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B.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
C.适应性演化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提供证据
D.生物适应性演化的结果可扩大其生存空间
2.果蝇3号染色体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片段颠倒(倒位)。调查某山脉不同海拔地区野生果蝇种群中三种不同倒位变异(ST、AR、CH)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表。研究者推测温度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ST AR CH
低海拔 53% 32% 15%
中海拔 30% 48% 22%
高海拔 5% 71% 24%
A.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果蝇无影响
B.据表可知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
C.不同温度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此推测
D.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人们在希腊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只拥有“大拇指”的条纹原海豚,它的前鳍如图1所示,研究者推测基因的异常表达使该海豚的前鳍发育出现了异常,图2是正常海豚前鳍的X光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变异不一定会被保存下来并得到积累
B.海豚没有形成五指可能与胚胎时期细胞没有发生充分凋亡有关
C.“大拇指”可能赋予该条纹原海豚新的前鳍功能,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D.海豚前鳍与人手臂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为“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祖先”提供了证据
4.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结合资料和图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资料1: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由于工业污染,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的类型。
资料2:某海岛上风力较大,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飞行能力一般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
A.资料1和资料2中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资料1中的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
C.资料2中的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
D.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生存
5.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类型,而杀虫剂起了       ,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        ,耐药变异特性得以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         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           的数量逐渐增多。
(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        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聚焦·学案一
[学案设计]
(1)提示:适应环境的特征。
(2)提示: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
[迁移训练]
1.选C 结构决定功能,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A正确;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不一定能适应各种变化,C错误;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其形态是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结果,D正确。
2.选B 雪地中的白野兔能骗过地上的狼,却被空中的鹰发现,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A不符合题意;竹节虫的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没有体现适应的相对性,B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这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光合作用减弱,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C不符合题意;鼠能凭借灵敏的听觉、钻洞等而躲过猫的袭击,却易被蛇捕食,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D不符合题意。
聚焦·学案二
[学案设计]
(一)1.更古老的生物 进化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2.(1)过度繁殖 差异 生存斗争 遗传 有利变异 有利变异
(2)①过度繁殖 ②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③有利变异 
④自然选择 (3)共同祖先 进化 性状水平 遗传和变异
[情境思考探究]
(1)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长颈鹿脖子长的性状。
(2)提示:不一定。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3)提示:达尔文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用进废退的观点,而是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4)提示:雄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给后代。经过一代代的选择,使现在的雄鹿鹿角较为发达。
[典例] 选C 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所以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正确;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正确;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结合题图分析可知,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正确。
[迁移训练]
1.(1)√ (2)× (3)× (4)×
2.选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以保留,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B错误,D正确。
3.选C A项所述属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形成的,C正确;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农药长期作用的结果,D错误。
随堂小结
二、融通科学思维
1.极地狐狸耳朵短而圆,有利于减少散热;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增加散热。两种狐狸的耳朵形态结构均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
2.不正确。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中存在多种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自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三、综合检测反馈
1.选C 脂肪可以储存较多的能量,具有保温作用,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保暖和更多的能量,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A正确;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较低,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B正确;适应性演化不能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提供证据,C错误;生物适应性演化使生物能适应不利于生存的特定环境,扩大了其生存空间,D正确。
2.选A 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变异,对果蝇有影响,A错误;由题表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AR变异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增加,说明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B正确;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因此在不同温度下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温度是导致果蝇分布不同的推测,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3.选C 该变异若不是有利变异,则不一定会被保存下来并得到积累,A正确;海豚没有形成五指可能与胚胎时期细胞没有发生充分凋亡有关,B正确;“大拇指”可能赋予该条纹原海豚新的前鳍功能,但不一定适应环境,C错误;海豚前鳍与人手臂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为“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祖先”提供了比较解剖学的证据,D正确。
4.选D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资料1中的选择(最终主要剩下黑色桦尺蛾)属于题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B错误;资料2中的选择(最终出现残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表型)属于题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C错误;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生存,D正确。
5.解析:(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螺旋蛆蝇中存在着耐药变异类型,而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累积,耐药变异特性得以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所以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人工诱变,由于基因突变频率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
(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效果较好。
答案:(1)耐药变异 选择作用 累积 (2)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率 突变个体(或雄性不育个体)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2 / 10(共86张PPT)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举例说明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评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学习目标
CONTENTS
目录
1
2
3
4
聚焦 学案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聚焦 学案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随堂小结——即时回顾与评价
课时跟踪检测 第1、2节
NO.1
聚焦 学案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
相对性
学案设计
|探|究|学|习|
夏季的雷鸟拥有一身深色的羽毛,到了冬季便更换为雪白的羽毛,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风险。但是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来得晚,在下雪前雷鸟已将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1)雷鸟到了冬季便更换为雪白羽毛的现象,说明生物的什么特征
提示:适应环境的特征。
(2)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来得晚,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食,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提示: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
|认|知|生|成|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点
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不一定能适应各种变化,即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3)正确认识适应的相对性
①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不是绝对的。适应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②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迁移训练
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可以让生物应对环境条件的各种变化
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的形态是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结果

解析:结构决定功能,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A正确;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不一定能适应各种变化,C错误;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其形态是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结果,D正确。
2.下列实例不能体现适应的相对性的是 (  )
A.雪地中的白野兔能骗过地上的狼,却被空中的鹰发现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光合作用减弱
D.鼠能凭借灵敏的听觉、钻洞等而躲过猫的袭击,却易被蛇捕食

解析:雪地中的白野兔能骗过地上的狼,却被空中的鹰发现,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A不符合题意;竹节虫的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没有体现适应的相对性,B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这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光合作用减弱,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C不符合题意;鼠能凭借灵敏的听觉、钻洞等而躲过猫的袭击,却易被蛇捕食,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D不符合题意。
NO.2
聚焦 学案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学案设计
(一)准确理解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解释模型
(2)模型分析
①__________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②生物进化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__________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④适者生存是__________的结果。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自然选择
(3)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情|境|思|考|探|究|
如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请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长颈鹿脖子长的性状。
(2)结合变异知识,思考: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
提示:不一定。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3)与拉马克相比,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达尔文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用进废退的观点,而是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试讨论并解释现在雄鹿鹿角发达的原因。
提示:雄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给后代。经过一代代的选择,使现在的雄鹿鹿角较为发达。
(二)两种进化学说的比较及进化论的发展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均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自身决定
续表
联系 承认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2.图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
[典例]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
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
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解析] 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所以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正确;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正确;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结合题图分析可知,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正确。
[易错提醒]
有关变异和选择的两个注意点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迁移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变异的本质。( )

×
(3)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
(4)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
×
2.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以保留,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B错误,D正确。
3.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进行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有毒农药长期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

解析: A项所述属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形成的,C正确;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农药长期作用的结果,D错误。
随堂小结——即时回顾与评价
NO.3
一、建构概念体系
二、融通科学思维
1.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极地狐狸耳朵短而圆,有利于减少散热;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增加散热。两种狐狸的耳朵形态结构均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
2.某同学认为“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的方向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一致的”,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 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正确。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中存在多种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自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三、综合检测反馈
1.适应性演化是指物种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进化出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性的表型。如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的动物一般有着更厚的脂肪层和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保暖和更多的能量,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B.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
C.适应性演化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提供证据
D.生物适应性演化的结果可扩大其生存空间

解析:脂肪可以储存较多的能量,具有保温作用,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保暖和更多的能量,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A正确;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较低,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B正确;适应性演化不能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提供证据,C错误;生物适应性演化使生物能适应不利于生存的特定环境,扩大了其生存空间,D正确。
2.果蝇3号染色体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片段颠倒(倒位)。调查某山脉不同海拔地区野生果蝇种群中三种不同倒位变异(ST、AR、CH)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表。研究者推测温度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ST AR CH
低海拔 53% 32% 15%
中海拔 30% 48% 22%
高海拔 5% 71% 24%
A.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果蝇无影响
B.据表可知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
C.不同温度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此推测
D.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变异,对果蝇有影响,A错误;由题表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AR变异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增加,说明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B正确;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因此在不同温度下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温度是导致果蝇分布不同的推测,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3.人们在希腊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只拥有“大拇指”的条纹原海豚,它的前鳍如图1所示,研究者推测基因的异常表达使该海豚的前鳍发育出现了异常,图2是正常海豚前鳍的X光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变异不一定会被保存下来并得到积累
B.海豚没有形成五指可能与胚胎时期细胞没有发生充分凋亡有关
C.“大拇指”可能赋予该条纹原海豚新的前鳍功能,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D.海豚前鳍与人手臂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为“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祖先”提供了证据

解析:该变异若不是有利变异,则不一定会被保存下来并得到积累,A正确;海豚没有形成五指可能与胚胎时期细胞没有发生充分凋亡有关,B正确;“大拇指”可能赋予该条纹原海豚新的前鳍功能,但不一定适应环境,C错误;海豚前鳍与人手臂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为“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祖先”提供了比较解剖学的证据,D正确。
4.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结合资料和图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资料1: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由于工业污染,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的类型。
资料2:某海岛上风力较大,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飞行能力一般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
A.资料1和资料2中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资料1中的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
C.资料2中的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
D.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生存

解析: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资料1中的选择(最终主要剩下黑色桦尺蛾)属于题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B错误;资料2中的选择(最终出现残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表型)属于题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C错误;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生存,D正确。
5.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类型,而杀虫剂起了     ,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   ,耐药变异特性得以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
耐药变异
选择作用
累积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______
_______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数量逐渐增多。
(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           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
人工诱变
基因
突变率
突变个体(或雄性
不育个体)
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解析:(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螺旋蛆蝇中存在着耐药变异类型,而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累积,耐药变异特性得以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所以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人工诱变,由于基因突变频率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
(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效果较好。
课时跟踪检测 第1、2节
NO.4
(A级选择题每小题2分,B级选择题每小题4分,本检测满分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级 强基固本
1.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这与鱼以及其他脊椎动物非常相似,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该证据属于(  )
A.化石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解析: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了相似的结构,如鳃裂和尾,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属于胚胎学证据,C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2.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部分基因通过智人流向现代人类,他的发现为探索我们何以成为独特的人类提供了基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尼安德特人可能通过与智人杂交将其基因传递给现代人类
C.不同年代的“人”在DNA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方面不存在共同点
D.基因组测序技术为探索现代人类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A正确;由题意可知,尼安德特人的部分基因通过智人流向现代人类,则尼安德特人可能通过与智人杂交将其基因传递给现代人类,B正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不同年代的“人”在DNA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方面存在共同点,C错误;基因组测序技术为探索现代人类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D正确。
3.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能和生存环境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有亲缘关系,它们都有共同的祖先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生物进化理论表明,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即所有生物都有亲缘关系,A正确;生物不论在进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具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一般与进化地位的高低无关,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同一环境下,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但方向不是唯一的,所以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4.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与其吃植物的习性相适应
B.节肢动物体表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C.鱼鳃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D.家鸽具有喙,是其适于飞行的主要原因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兔是食草动物,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与其食性相适应,A正确;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充分进行气体交换,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C正确;家鸽具有喙,与其飞行特点无关,D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5.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共同由来学说”,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当今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也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
C.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从这一点来说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当今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这从细胞水平上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B正确;在胚胎发育早期人也会出现鳃裂和尾,因此,从人体整个发育过程看,与鱼一样都有鳃裂和尾,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C错误;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D正确。
6.1859年,某人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引进了黏液瘤病毒。仅仅两年时间内,有超过90%的兔子因感染病毒而死亡。而此后30年间,兔子的数量再次大量回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A.一个世纪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说明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B.早期在黏液瘤病毒的选择下,少量具有抗性的兔子生存下来,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兔子擅长打洞又警惕,有利于躲避敌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进化过程是不定向的
D.后来兔子的数量再次大量回升,说明兔子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变异是一种可遗传变异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一个世纪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说明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A正确;在黏液瘤病毒的选择下,少量具有抗性的兔子生存下来,并且能繁殖后代,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错误;在黏液瘤病毒的选择下,少量具有抗性的兔子生存下来,并且能繁殖后代,具有抗性的兔子比例增加,兔子的数量再次大量回升,说明兔子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变异是一种可遗传变异,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7.科学家在辽宁获得了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研究发现其特殊的前上颌骨形态和肱骨三角肌嵴都是古神翼龙科成员的典型特征。与中国翼龙属(古神翼龙科的一种)相比,它头骨更低长、鼻眶前孔上方的前上颌骨嵴突呈半圆形、鼻骨突更短。经各方面的研究后最终将其定为新物种——义县始无齿翼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B.义县始无齿翼龙和中国翼龙属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C.生物进化的证据仅包括比较解剖学证据和化石证据
D.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推测其行为特点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研究发现义县始无齿翼龙特殊的前上颌骨形态和肱骨三角肌嵴都是古神翼龙科成员的典型特征,而中国翼龙属是古神翼龙科的一种,故可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说明义县始无齿翼龙和中国翼龙属具有共同的祖先,B正确;除了化石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还包括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C错误;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8.(7分)解剖学证据揭示蝙蝠和鸟类的前肢骨骼具有同源性(如图),据图回答问题: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蝙蝠和鸟类的前肢骨骼具有同源性,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蝙蝠翼手和鸟类翅膀的功能相同,因此,蝙蝠和鸟类的共同祖先肯定具有飞翔能力。这样的观点正确吗 尝试基于证据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蝙蝠和鸟类
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这样的观点不正确,两者的共同祖先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而使它们拥有了飞行的能力,但不能判断它们的共同祖先是否会飞行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9.(10分)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登上远离南美大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片岛屿是在距今几百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岛上有几百种特有物种,其中一些特有物种引起了达尔文的关注,因此他在岛上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
(1)有人认为,岛屿上奇花异草荟萃,珍禽怪兽云集,说明该群岛上的环境条件很适合各种各样的生物生存。这样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用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应如何解释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答案:不正确。现存在该岛屿上的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其他生物可能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了,所以无法判断其他动植物是否也适应岛屿上的环境。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2)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对芸薹属甘蓝种植物进行人工选育,选育出了花椰菜、卷心菜和羽衣甘蓝等品种(如下图),各个品种之间的外观形态、营养价值有明显差异。上述不同甘蓝品种植物的选育过程,能否作为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证据 为什么
答案:不能。这些品种的选育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不能体现自然选择的过程。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B级 发展提能
10.下列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不相符的是(  )
A.雷鸟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体色,这对它躲避敌害十分有利
B.草原上狼和兔子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C.由于缺乏青草,长颈鹿需要经常伸长颈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了长颈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能飞的昆虫很少,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雷鸟经过长期进化可以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体色,对躲避敌害十分有利,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相符合,A不符合题意。狼和兔子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草原上狼和兔子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利于获得食物或躲避敌害,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相符合,B不符合题意。C项所述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相符,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不相符,C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这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相符合,D不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1.雄性孔雀的体表有橘黄色斑块,该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从而提高繁殖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容易吸引天敌,雄性孔雀可以通过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实例说明生物的某种性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B.人工圈养环境下的雄性孔雀一定不会出现橘黄色斑块
C.繁殖季节雄性孔雀的橘黄色斑块数量可能比非繁殖季节的多
D.雄性孔雀可以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从而提高繁殖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容易吸引天敌”,说明了生物的某种性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A正确;人工圈养环境下的雄性孔雀也具有求偶行为,故会出现橘黄色斑块,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推测,繁殖季节雄性孔雀的橘黄色斑块数量可能比非繁殖季节的多,C正确;雄性孔雀可以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2.(11分)化石证据有助于研究生物的进化,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的有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和解剖学证据等证实了不同的生物是由原始的     逐渐进化而来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在          等方面发生着全面的进化。
共同祖先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2)鱼类终身存在的鳃裂在人胚胎发育的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    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3)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表所示。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马 鸡 金枪鱼 小麦 链孢霉 酵母菌
氨基酸 差异/个 0 1 10 13 21 35 43 44
胚胎学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                。通过比较人与不同生物在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人和    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这项比较从   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不同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黑猩猩
分子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1)大量的化石证据,证实了不同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进化而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着全面的进化。
(2)鱼类终身存在的鳃裂在人胚胎发育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3)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不同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题表中其他生物相比,人和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最小,表明人和黑猩猩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这是从分子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