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四——中国航天与传统文化导入新课航天员的传统文化情结导入新课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徽章设计融入敦煌飞天纹样——以航天蓝和中国红为主色,主体图形是中国空间站,蓝色背景上闪耀着18颗星星。背景里还有对应任务序号“18”。曹傲冬巧妙地借鉴了敦煌壁画上飞天仙女的飘带造型,绘出灵动飘逸的线条,为图形增添了柔和的中式美。思考:这些航天细节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现代科技发展?01议题一从航天实践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02议题二从中国航天的传统文化情节中认识中华优秀传文化从我国航天器的命名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总议题议题议题一:从航天实践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01议学情境一2000多年前,屈原用《天问》叩问苍穹,向宇宙求问真理之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在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中,中华民族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未间断。中国高铁不断刷新现有技术,用创新精神征服高寒环境;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上下求索。飞天与航天相遇,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是文化传承在牵引。前不久,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太空出差之旅”的第三次出舱活动。舱外航天服的左臂印有五星红旗,右臂则是“飞天”二字,源自敦煌壁画的一对飞天形象栩栩如生。网友留言,“有种相隔千年的时空连在一起的感觉”“中国人的飞天梦早已不是梦”。长江流域(屈原《天问》)与黄河流域(敦煌飞天)共同孕育“问天”精神议学情境一内蒙古牧民“三易旗府”支援东风航天城建设,各族共筑航天梦。为助力国家航天事业,额济纳当地干部群众与牧民多次举家搬迁。1958 年 3 月起,因建设导弹试验靶场的需要,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额济纳旗政府历经三次搬迁,4000 多名牧民、10 万多只牲畜搬离宝日乌拉。将 6 万多平方公里的优质牧场奉献给国防事业。在这片让出来的牧场上,东风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崛起。各族共筑航天梦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飞船发射塔架议学情境一2025年7月18日,“红厅论坛·中墨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论坛期间,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基石》智库报告。 报告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彼此。“随着交流互鉴的不断深入,不同文明之间的‘陌生感’会逐渐减少,这也将更加有利于本国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墨西哥经济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纳托·巴尔德拉马表示,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军事扩张和工业化基础之上,而中国提供了另一种方案,例如文化共生、多元文明对话与相互理解。“我们希望未来中国与拉美,特别是与墨西哥能够进一步加强多种类型的交流合作,为百姓增进福祉,更好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包容性吸收世界科技精华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什么特点?议学提示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文明多元性奠定航天文化基因)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共同体熔铸精神标识)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包容性吸收世界科技精华)长江流域(屈原《天问》)与黄河流域(敦煌飞天)共同孕育“问天”精神 | 文明多元性奠定航天文化基因内蒙古牧民“三易旗府”支援东风航天城建设,各族共筑航天梦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中墨智库发布《坚守文化中华民族主体性》报告多地域起源多民族交融中外交流互鉴议学提示源远流长屈原《天问》→“天问一号”火星探测 | “天问”系列深空探测任务延续千年问天梦四大发明→太空3D打印技术 |六安航天基地活字印刷体验+火箭模型制作博大精深(1)多地域起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造)(2)多民族交融: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创新变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中外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1.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议学小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汉语言流传至今;以传统汉语言写成的古典文献延绵不绝,保存至今;由于传统语言及古典文献的保存,其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博大精深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议学小结议学情境二从思想精髓到航天实践航天精神还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团结协作,就不可能有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天宫空间站以开放姿态欢迎全球航天员合作,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并进入运营阶段备份航天员邓清明25年坚守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坚守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殚精竭虑、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打造出了代表“中国制造”巅峰水准的高质量、高可靠的航天精品太空育种技术惠及百姓服务民生全网围观神舟返回直播讲仁爱尚和合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中华传统美德天人合一家国情怀中化人文精神议学问题:从中国航天实践中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例如】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讲仁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本)《论语》: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守诚信);礼之用,和为贵(尚合和)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崇正义)《礼记》: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求大同)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议学小结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例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敬业乐群)《义田记》: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扶危济困)《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孝老爱亲》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议学小结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例如】 《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社会和谐)《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社会和谐)《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向上向善)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议学小结议题二:从我国航天器的命名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02议学情境三中国探月工程中航天器的命名“神舟”“北斗”“嫦娥”“夸父”“天问”“祝融号”“鸿雁”“天和”“天宫”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有网在认为财神、灶王爷、阎王等也是属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网友给我们的航天器起名为:财神号、招财箭、阎王星探测器、天朝号、诛夷火箭等。航天器命名的文化博弈议学问题:(1)是否所有传统文化符号都适合科技命名?我们应如何取舍?”(2)从我国航天器的命名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议学提示财神号、招财箭——矮化航天的*科学价值,沦为商业噱头阎王星探测器——封建糟粕符号, 强化迷信认知,违背科学精神天朝号、诛夷火箭——排他性符号,引发文明冲突,背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发展)“嫦娥”:寄托千年奔月梦想 → 契合探月工程的人文浪漫“天问”:源自屈原对宇宙的哲学追问 → 呼应深空探测的科学求真祝融(火神):控火象征 → 贴合金星探测器征服高温**的科技挑战“北斗”:古代导航星 → 延续卫星定位指引功能的文化基因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议学提示凝聚民族认同解决时代问题处理国际关系“北斗”导:航系统汉族观星术+蒙古族奥敦”(星神)崇拜,名称被藏蒙维哈等民族共同接纳,成为跨民族生活依赖“玉兔”月球车:汉族神话+彝族的金兔”创世传说,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开展“玉兔故事会”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天和”核心舱:《庄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和”文化贯穿儒家、藏族谐居(和谐)等民族伦理观。“鹊桥”中继星:牛郎织女传说,搭建地月信息桥梁,服务多国探月任务。“句芒”号:上古春神掌万物生长,为全球碳监测提供数据,助力生态治理。“四海”测控站:《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全球布站保障各国航天器,践行太空公域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议学小结(1)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例:摒弃“重农抑商”→ 吸纳“工匠精神”支撑火箭焊接0.01mm精度(2)创新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例:将“天人合一”转化为太空育种技术。“古生态观→现代科技”转化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议学小结(1)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例:摒弃“重农抑商”→ 吸纳“工匠精神”支撑火箭焊接0.01mm精度(2)创新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例:将“天人合一”转化为太空育种技术。“古生态观→现代科技”转化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议学小结(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联系的环节),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发展的环节)。(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3)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继承),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开拓),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创新),推动国家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为什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议学小结(1)凝聚民族共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如:神舟十九号返回直播吸引全球5亿华人观看——“家国情怀”“四海一家”3. 当代价值:议学小结(2)解决时代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如:北斗系统防灾预警挽救南亚10万人生命 ——“仁爱精神”“以民为本”3. 当代价值:议学小结(3)处理国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中国开放空间站接纳17国科学家入驻 ——“和合之道”“美美与共”3. 当代价值:本框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特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交锋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碰撞、交峰1.100米、470米、1000米……直到指针指向1500米,炫彩斑斓的“深蓝宝藏”从黑暗中浮现。这是南海博物馆用现代科技“还原”和模拟的考古场景。如今,这座位于琼海市潭门镇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游客海南之旅的青睐之地。游客青睐此地的原因可能有( )①海底文物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②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古代文物的呈现更具观赏性③还原模拟考古场景可以改善游客自身的知识结构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①:海底文物确实承载中华文化,但文章焦点在于科技呈现的吸引力,而非文物作为文化载体的属性本身。因此,这并非游客青睐的直接或主要原因,①不符合题意。②:题干直接指出博物馆“用现代科技‘还原’和模拟的考古场景”,科技应用使文物的呈现更具生动性和观赏性(如“炫彩斑斓”的视觉效果),这是游客青睐的直接原因,②符合题意。③:还原模拟考古场景可能带来知识性体验,但题干未提及游客为“改善知识结构”而来,焦点在于展示的观赏性和文化魅力,③不符合题意。④:模拟的考古场景展现的是中华水下文化遗产,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激发游客的兴趣,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2.“满”《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满,盈溢也”。“小满”作为夏天的第二个节气,不仅预示着自然物候的变化,指导着农业生产,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哲学思想,蕴含着“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弘扬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在于( )①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②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具体指导③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④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D【详解】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但是弘扬二十四节气没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①排除。②:随着气候环境、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不能提供具体指导,②排除。③:二十四节气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其时代价值为传承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托,③正确。④:从“小满”的释义及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可以看出,弘扬其时代价值彰显了中华文源渊长、博大精深的魅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课堂练习3.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西北“社火”以及华北庙会等民俗活动走红。这些传统民俗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透过“民俗热”,我们可以看到( )①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因④走向大众的民俗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的内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②:传统民俗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说明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故①②正确。③:材料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③排除。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而材料并不涉及获得新的内涵,故④排除。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4.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在四川广元,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①有利于保留城市历史印记,彰显城市文化底蕴②旨在保护自然遗产,实现古树名木的经济价值③是对古代优秀生态观的传承,能为当今生态发展提供借鉴④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有利于延续树木寄托的情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材料中指出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古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表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利于保留城市历史印记,彰显城市文化底蕴,①正确。②: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强调的是通过保护,实现其社会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②不选。③:古树名木保护体现了对古代优秀生态观的传承,这些观念对于当下生态保护理念的发展、生态平衡的维护等能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③正确。④:古树名木保护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又保留,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点在于保护古树所承载的生态文化价值,而不是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④不选。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5.2024年春晚主题以生僻字“龘”为题眼,登上网络热搜。“龘”字由三个“龙”字组成,看起来就像是一群龙在天空中飞舞,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龘”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历代书法家在尝试“龘”字的书写时,因其结构复杂而对称,创造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效果。由此可见( )①“龘”字是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实证②“龘”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③“龘”字注重实际运用,为书写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④“龘”字有独特的结构体系,是展现传统文化的唯一标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龘”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并一直沿用至今,体现出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正确。②:“龘”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②正确。③:材料强调“龘”字在当代的运用,并未提及该字为书写中华文明所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不符合题意。④:“龘”字具有复杂的结构,但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夸大了其作用,而且也不是唯一标志,④错误。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6.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这些让外国人分不清的名字,其实背后蕴藏着独属于我们的中国式浪漫:“天和”出自《庄子》,“问天”来自屈原的《天问》,“梦天”则源自诗鬼李贺的代表作《梦天》。这告诉我们( )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命名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具有优越性③文化背景、文化构成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④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B【详解】①③:“天和”出自《庄子》,“问天”来自屈原的《天问》,“梦天”则源自诗鬼李贺的代表作《梦天》,这些名字背后蕴藏着独属于我们的中国式浪漫,这告诉我们文化背景、文化构成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命名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①③符合题意。②: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优越性说法不妥,②不选;④:材料没有涉及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④不选。故本题选B。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