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新知预习·释疑解惑马克思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主义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概况: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①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②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③工人阶级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开立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④共产主义。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容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⑤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意义: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内(1)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制定党的⑦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大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全国工原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人运动顶峰:1923年2月,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高涨认识: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易错易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中共二大,不是中共一大。2.[学史崇德](1)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重难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表现有哪些?(1)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2)新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3)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4)新的革命范畴: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5)新的革命方法: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革命统一战线。(6)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共22张PPT)1大单元体系构建新文化运动结束于20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五四护国战争运动1916年6月时序1905年8月孙中山成1911年1912年1915年袁世凯死1919年6月中国1921年7月1923年2月立中国同1907年夏10月10日2月12日陈独秀创办去,7月护代表拒绝在“巴中共一大京汉铁路工坐标盟会安庆起义武昌起义清朝灭亡《青年杂志》国战争结束黎和约”上签字召开人大罢工1894年11月1906年冬1911年4月1912年1912年4月1915年底1919年1919年1922年7月孙中山萍浏醴广州1月1日袁世凯窃袁世凯5月4日李大钊《我中共二大成立兴中会起义黄花岗中华民取革命复辟五四运动的马克思主召开起义国建立果实开始义观》发表1.政治: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五四运动使中国单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元2.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3.思想: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组织:兴中会、同盟会辛亥革命成果: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袁世凯知窃取革命果实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璃特点:军阀割据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从政治层五四运动面转向思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一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条件:思想基础、组中国共产织基础、阶级党诞生基础想层面意义:中国革命面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一新文化运动貌焕然一新大单元主题梳理主题一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项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间19世纪60一0年代中期1898年1911年爆发1915年开始口号或指导思想“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探索领域经济、军事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起到思想启蒙结束了中国的封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作用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地位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共8张PPT)新趋向限角度说明观点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老师以“千年巨变”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14分)[任务一解读历史材料一一明晰历史巨变]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列强入侵、战火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请从任务一两场战争中任选其一,分别简述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如何给中国带来巨变的。(4分)[示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南京条约》。(2分)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示例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2分)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任务二整理历史图片一呈现时代意义]民中国華臨约图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图2五四运动(绘画)(2)任务二中的图片反映的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其思想启蒙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其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2分)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分)[任务三阐述历史事件一见证开天辟地(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至少两例,以“开天辟地换新颜”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6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示例]题目:开天辟地换新颜。论述: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些地方相继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3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4分)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共25张PPT)新知预习·释疑解惑他们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背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①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兴起:1915年,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由此发端。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基本口号:③提倡民主和科学。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文学革命,主张以④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⑤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说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爆发: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的由来。五四运动口号: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和约上签字”等。前期(6月5日前):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斗争方式为集会、游行示威、阶段罢课。后期(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主力是⑦工人阶级,斗争方式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性质: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一场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⑨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1.[易错易混]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不是《新青年》的创办。2.[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即用资产阶级的新道德观反对封建的旧道德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是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3.[名师提醒]“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第11课 五四运动.pptx 2.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pptx 3.大单元整合复习(三).pptx 4.全国视野·创新考法专练(三).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