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作业课件)(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作业课件)(6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9张PPT)
新考法制人物年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1823年,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6岁便入家馆学习。24岁中
进士。38岁组建淮军并与太平军作战,战功卓著。40岁开始筹办洋
务,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民用
企业。43岁任钦差大臣接办剿捻。61岁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
款》,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65岁领导建立北洋舰队。72岁赴日本
签订《马关条约》,失朝鲜、割台湾、开新通商口岸。78岁代表清政府同
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摘编自林浩波《李鸿章全传》
2)从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李鸿章
年谱。(5分)
[示例门(5分)
时间
事件
1829年
入家馆学习
1847年
中进士
1861年
组建准军并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
开始筹办洋务
1901年
在北京病逝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5分)
认识: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复杂多面性。一方面,李鸿章推
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近代化人才,推动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抵御了西方侵略,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参
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签订不平等条约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对李鸿章的认识要站在客观的
立场,全面评析其经历。(5分)
巧学方法
制作人物年谱、评价
历史人物解题技巧
步骤一:审题
(1)对于人物年谱类题
阅读题干要求,明
确:①
需要梳理的事
件是什么。


提取几项历史信
息。
③历史信息是否完
全从材料中提取,或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④历史信息的呈现
形式
(2)对于人物评价类题
需要结合题干要求
和分值,确定答题形
式是观点论述(小短
文)还是常规题的答
题形式。
步骤二:破题
(1)人物年谱类题,即
“时间十事件”

式,注意提取信息
的先后顺序。
(2)人物评价类题,参照
熟悉的观点题形式,
即“提炼观点一论述
观点一总结提升
”0
要求:①观点明确且
为陈述句

论述
过程注意史论结合
且从正、反两个方面
论述
总结提升
可以运用总结性语
句升华主旨(共29张PPT)
新知预习·释疑解惑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目的:利用西方①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一奕沂;地方一曾国藩、②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③“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江南机器
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教育文化: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洋务运动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翠器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一一京师同文馆在此期间成立。
创办近代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提出④“求富”主张,创办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建立新式组建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陆海军(筹划海防建设: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
步建成。
进步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⑤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和边
评「

局限性:清朝统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
概况:19世纪60年代,美国侵台失败后,转而支持日本侵台。1874年,日军进攻
8
⑥美、日
侵略台湾
台湾南部,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兵入台,部署防务。

结果: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收复新疆:1875年,⑦左宗棠开始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⑧行省。_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
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背景: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
清政府后来也应邀派兵入越抗法。
中法战争
经过: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
法军入侵福建和台湾,督办台湾军务大臣
⑨刘铭传率部击退法军。1885年初,法军进犯镇南关,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
大捷,扭转战局。清政府在斗争即将取得胜利时,签订中法《越南条款》。
结果: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建立台湾行省。
3.[疑难总结]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强兵富国目标的原因和启示。
①根本原因: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②其他原
原因
因: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西方列强的压迫
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
的中国,地主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共24张PPT)
1新知预习·释疑解惑
(1)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
背景
足以救国,必须学习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康有为
(2)1895年春,《马关条约》目
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与公车
概况:
②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
上书
变法。
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汉朝政府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代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概况: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其中影
维新运动
的开展
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③《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代表:梁启超、严复等。
变法
翻译了《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理论等。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时局的危
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触犯顽固派利益。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百日
经济
鼓励④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维新
主要内容
教育
废除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
诏令,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⑦思想解放运动,也是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意义:戊戌变法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
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1.[易错易混]
(1)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清政府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2)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2.[疑难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②其他原因:缺
乏坚强的领导组织,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未发动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维新派急于求成,
未考虑实际情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
操之过急。(共24张PPT)
新知预习·释疑解惑
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①“扶清灭洋”
义和团
运动
特点: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
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
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
影响: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主要成员
是农民。
根本原因是列强维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背景: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
团运动和
抗击
组织联军,向北京进犯。
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一
八国
联军
主要战斗:②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天津保卫战等。

结果: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义和团在③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④《辛丑条约
联军侵华
签订: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西、荷、
比11国签订。
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⑤5年;清政府保
政治
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⑥反帝活动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
经济
《辛丑
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条约》

的签订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⑦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
军事
要地
外交
划定北京⑧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
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地位: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⑩完全陷入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名师提醒]《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
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易错易混]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不反对清政府,不具有反封建性(“扶清灭洋”的口号最能体现)。
3.[历史解释]深入理解《辛丑条约》的危害性。
(1)政治上: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上:使清政府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加重了人民负担。
(3)军事上: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和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
(4)外交上:顺应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使中国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监控之下。(共31张PPT)
新知预习·释疑解惑
背景: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1894年,应朝鲜国王请
甲午
求,清政府派兵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鲜。
中日
战争
时间:1894一1895年。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①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
林永升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签订时间:③1895年4月。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马关
午中
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④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条约》的
签订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⑤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⑥开设工厂等。
影响: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
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
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德国、法国迫使日本放弃⑦辽东半岛
列强
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中国
主要方式: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

门户开
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99
照会
影响:列强划分了“势力范围”,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表现: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⑨商办企业。甲
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
民族资
本主义
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状元实业家⑩张謇创办大生纱
的发展
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①“实业救国”道路。
特点: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
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
1.[名词解释]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投资或
发放贷款。对近代中国而言,资本输出是指西方列强用过剩资本向中国投资或发放贷款,如在中
国投资开办工厂,向中国提供大额高利息的贷款等。
2.[易错易混]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创办近代工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不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共25张PPT)
1大单元体系构建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时序坐标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
1894年7月
1895年春
19世纪
1898年1898年19世纪末1900年6月
1901年9月
60年代
《马关条约》、
90年代
6月
9月
开始
《辛丑条约》
公车上书
中期
1.政治: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虽有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维新派、农民阶级纷纷起来救亡图存,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由商品倾销变为资本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
3.思想: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亡的思想由学习器物向制度革新转变。
早期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早期现
标志
破产
背景
代化的
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初步探
危机加剧
结果
结果
索和民
半殖民地化
完全沦为半殖
族危机
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剧
程度大大加深
反抗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
镇压
大单元主题梳理
10
主题
晚清时期的抗争与救亡图存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主张/口号/
《天朝田亩制度》
“扶清灭洋”
“自强”“求富”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纲领
《资政新篇》
结果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被顽固派镇压
特点
暴力抗争
和平探索
沉重打击了清朝沉重打击了帝
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
影响
的统治和外国侵国主义瓜分中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
略势力
国的野心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
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农民阶级由于其局限性,无法取得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无法
结论
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2024·广州中考)1848年刊行的《瀛环志
略》,多次指出西方能在中国火器基础上制造
出锐利且易用的枪炮,对此中国既要反思,更
要仿效。1866年,清政府刻印此书并送官员
参阅。清政府此举意在
(B)
A.查禁鸦片走私
B.推动洋务运动
C.宣传维新变法
D.抗击八国联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