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
项目 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深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拥护党和国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与举措。 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精华与糟粕,理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法治意识:知悉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产权等文化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自觉依法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决抵制破坏、歪曲传统文化的违法行为。 4.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各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社团活动等,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教材分析 本框题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是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进一步聚焦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特定范畴,解答了中华传统文化 “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为后续学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以及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在内容结构上,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梳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并揭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显著特点。第二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重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三目 “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要坚持辩证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 “和而不同”“仁者爱人” 等核心思想理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等传统美德,以及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等人文精神;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多方面价值,包括对个人价值观塑造、社会和谐稳定、国家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精准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避免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深入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议题:从 2024 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看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活动:展示 2024 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新闻报道、相关庆祝活动图片及视频,提问:“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非凡,这背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怎样的魅力与价值?大家能从日常对春节的感受中,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吗?”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资料,结合自身春节经历,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春节蕴含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寄托。 议学提示:引导学生关注春节申遗成功这一热点事件背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探究的兴趣。 议学总结: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世界影响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引出本节课主题——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新课讲授 议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师活动: 1. 展示《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片段,以及体现传统美德的故事案例,如 “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等,还有古代绘画、书法、音乐作品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图片与音频。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资料分别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身边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这些内容。 学生活动: 1. 仔细研读经典片段、分析案例、欣赏艺术作品,小组内热烈讨论,总结归纳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从《论语》中感悟到 “仁、义、礼、智、信” 等核心思想理念,从传统故事中体会到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 “意境美”“和谐美” 等人文精神。 2. 积极分享生活中相关现象,如家庭聚会时长辈对晚辈礼仪的教导体现传统美德,传统中式建筑体现 “天人合一” 人文精神等。 议学提示: 1.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经典资料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 鼓励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议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涵盖核心思想理念,如 “和而不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美德,像 “忠、孝、节、义” 等,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文精神,如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等,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对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深远。 教师活动: 1.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历程对比图表,重点突出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从未中断的传承脉络,介绍我国古代在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如造纸术、《红楼梦》、敦煌莫高窟等。 2. 提出问题:从这些内容中,如何看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表,对比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发展情况,结合古代辉煌成就,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在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博大精深体现在领域广泛、内涵丰富。 2. 思考并回答中华文化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如汉字的统一使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议学提示: 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直观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 启发学生从文化传承载体、文化交流融合等多方面探寻特点形成原因。 议学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从未中断,汉字、史书典籍等是其传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哲学等诸多领域成果斐然,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其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包容性,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是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议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师活动: 1. 展示案例:某企业将 “诚信为本” 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经营管理,获得良好口碑与经济效益;某社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倡导 “和而不同” 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分别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哪些方面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活动: 1. 认真分析案例,小组内讨论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如在经济领域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升竞争力;在社会领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国际领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2. 分享身边现象,如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等。 议学提示: 1.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议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个人层面,有助于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在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国家层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经济发展;在国际层面,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 教师活动: 1. 展示一些对传统文化盲目复古或全盘否定的错误观点及现象,如某些地方过度推崇封建礼教习俗,或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过时应彻底抛弃。 2. 组织学生辩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生活动: 1. 参与辩论,正方强调传统文化蕴含丰富价值是财富,反方指出传统文化中部分糟粕是包袱,双方依据论据展开激烈辩论。 2. 通过辩论,认识到应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议学提示: 1.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客观分析传统文化的两面性。 2. 鼓励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议学总结: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秉持辩证态度。一方面,要善于甄别,取其精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美德、积极的核心思想理念等,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要坚决摒弃糟粕,如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落后内容。同时,要立足现代社会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价值(对个人、社会、国家、国际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梳理知识体系,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课堂小结,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强化重点内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与文化素养。
知识点整合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⑴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 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内部)。 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外部)。 a.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性)【注意:相互交融≠ 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各民族文化渐趋统一、同一、一致、趋同】 b.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注意:包容性的方向:中包外】 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源远流长——纵向(时间角度)、动态、历史悠久 a.表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b.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②博大精深——横向(内容角度)、静态、内涵丰富 a.表现:涵盖内容丰富,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 b.判断:“精彩”“独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民族性”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以断定为“博大精深” ③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4)中华文化的作用 ①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明辐射世界) ②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怎样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①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局限性) 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可避免有陈旧和过时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继承)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发展) c.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什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对国家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对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对今天解决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对处理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后练习 1.(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乙巳蛇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主标识(见图)“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这一主题巧妙地运用了汉字谐音的修辞手法,即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增添语言的趣味与深意。双巳合璧,事事如意,更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2025年春晚主标识( ) ①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意蕴,展现了先进文化新面貌 ②坚持守正创新,融合艺术创新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于一体 ③生肖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泉 ④让人们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5·河南模拟预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700多年来,这条北京城的“脊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赓续不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是( ) ①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②传承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5·江西模拟预测)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放眼全世界浩瀚的经典,从中找到思想的“宝藏”,并结合现今的实际进行创新,古典学的生命力由此源源不绝。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由此可见,大会的召开旨在( ) A.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C.从古典文明中汲取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 D.为不同文明开展多元文明对话搭建平台 4.(2024·浙江高考)《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 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2023·浙江高考)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CCC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