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项目 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认同党和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举措,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实践中,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尊严。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时代意义,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与方法。3.法治意识:了解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参与文化活动,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以法治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创意实践等,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教材分析 本框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是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两框对文化内涵、功能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聚焦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行动的过渡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在内容结构上,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着重阐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目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介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途径,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要求,理解其对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认识其在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强大精神动力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如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2.教学难点:准确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不同侧重点,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加以运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把握其与时俱进的品质;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切实有效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议题:从 2025 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活动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师活动:展示 2025 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期间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与视频,如传统手工艺展示、非遗技艺表演、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等,提问:“这些活动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重视?它们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资料,结合自身感受,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指出这些活动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等。议学提示:引导学生关注活动中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参与人群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路径与价值。议学总结:2025 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活动彰显了国家和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这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为其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这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引出本节课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新课讲授议题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教师活动:1. 展示案例:某老字号品牌(如王麻子剪刀)通过创新设计理念、营销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出一系列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产品,实现了品牌的焕新发展;某地方政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数字化文化体验场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地历史文化。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合案例,分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活动:1. 仔细分析案例,小组内热烈讨论,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如老字号品牌对产品形式与营销方式的创新,数字化文化体验场馆对文化展示手段的创新等。2. 讨论并阐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如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涵与形式的改造,创新性发展更强调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与完善,二者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发展。议学提示:1. 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案例,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2. 鼓励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概念与关系。议学总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需按照当今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新内涵和新呈现形式,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新性发展,则要依据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深化与提升,二者共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议题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师活动:1. 展示材料:在 2024 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夺多枚金牌,展现出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在抗击自然灾害(如 2024 年某地洪涝灾害)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洪救灾,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2. 提出问题:从这些事例中,你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爱国主义在其中是如何体现的?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其他事例,谈谈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学生活动:1. 分析材料,思考并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从奥运健儿身上看到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精神,从抗洪救灾中体会到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精神等。2. 结合经历,分享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如在国庆庆典中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在日常学习中努力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也是爱国主义表现等。议学提示:1.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这些精神内涵在不同场景下的体现。2. 启发学生从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理解爱国主义,认识到爱国主义具有丰富内涵与多样表现形式。议学总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贯穿于民族精神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刻,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所做的点滴努力中。议题: 教师活动:1. 展示资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女排精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不同时期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何关系?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的?学生活动:1. 认真研读资料,小组内讨论分析不同时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如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抗疫精神彰显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等。2. 总结中华民族精神时代性的体现,如随着时代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融入新内涵,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议学提示:1. 引导学生从精神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精神,理解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的具体表现。2. 鼓励学生思考时代变迁对民族精神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议学总结: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这些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议题: 教师活动:1. 展示数据:据调查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中,如学习传统手工艺、参加国学经典诵读等;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2. 组织学生讨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有何重要意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学生活动:1. 分析数据,思考并讨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如对个人能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精神境界,对社会能促进和谐稳定、增强凝聚力,对国家能提升文化影响力等。2.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做法,如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议学提示:1. 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分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运用联系观点看待民族精神与各方面发展的关系。2. 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自身行动出发,思考切实可行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议学总结: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个人而言,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激发个人奋斗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来说,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从国家层面看,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自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时代发展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与途径等重点内容。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梳理知识体系,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课堂小结,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强化重点内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知水平与文化素养。知识点整合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⑴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⑵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创造性转化(侧重基础)创新性发展(侧重发展)区别着重点在于改造和转化在于创新和发展对象上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途径上侧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目标上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联系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②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⑴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注意:【当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⑵爱国主义①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与民族精神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③意义: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⑶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a.伟大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b.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c.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d.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a.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作用)b.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指引作用)c.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支撑作用)(5)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注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可以“丰富”,不能“创新”)a.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d.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③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课后练习 (一)易错易混:1、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改:是创新性发展的要求。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改: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4、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改: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团结统一;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体现爱国主义。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勤劳勇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属于爱好和平。(二)选择题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多次赞誉近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这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和不变的内涵③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④在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政治自觉,蕴含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政治品格,蕴含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意志。只有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面旗帜,才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是因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①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和增强民族凝聚力③有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历史责任感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江苏景区景点,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工坊进入旅游空间,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体验新项目;到曲艺书场看非遗表演,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去古镇古街看民俗风情,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新选择。非遗和旅游的融合( )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③不断夯实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④深入挖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4、 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5、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年来,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道德模范、时代情模、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这表明,雷锋精神( )①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③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CCBB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