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教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教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
素养目标 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背景、标志、成果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 2. 知道国民大革命的概念及北伐战争的开展状况, 并通过史料分析北伐战争胜利与国民革命失败的 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怀。(家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请同学们谈谈看完对联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
(设计意图:设计真实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将新课内容与学生兴趣、主流价值观关联,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协同)
二、新课讲授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教师活动:分析下列材料,归纳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材料一: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运动等屡遭失败,使孙中山痛彻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补充新鲜血液。
材料三:列宁领导的苏联也派人与孙中山联系,表示对他领导的革命斗争予以支持,并说服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这些使得处于困难和孤立境地的孙中山豁然看到了光明。
——陈伙成《国共合作北伐记》
学生活动:①共产党方面,工人运动的接连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屡遭挫折,国民党需要改组。③国际共产主义方面,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2.准备:中共三大召开
教师过渡:当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单枪匹马无法赢得革命胜利,决心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时,中共三大应运而生。那么中共三大的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1923年6月
主要内容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建立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学生活动:
时间 1924年1月
地点 广州
中共代表 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主要内容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在民族、民权、民生主张的文字表述上,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存在哪些显著不同。
材料:旧、新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解决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学生活动: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②民权主义,更广泛的民主。③民生主义,维护工农的利益。
教师总结:国民党一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全新活力。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不仅为两党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更让革命力量得到整合与壮大。而这仅仅是革命征程的起点,那么,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黄埔军校怎样培养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又会如何推进?让我们接着学习后面的内容。
4.创办黄埔军校(合作成果)
教师过渡: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总结了以往斗争失败的教训和经验,认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决心建立可靠的革命军队。
黄埔军校图片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1924年5月
地点 广州
负责人 孙中山(军校总理)、廖仲恺(党代表)、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办学特色 军事与政治教育相结合
教师强调: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教师过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孙中山先生毕生追逐的理想传递给了黄埔军校的师生。一年后,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一场推翻军阀统治的战斗即将打响。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的《北伐战争形势图》,分析北伐的目标、进军路线、成果等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活动:
组织者 广州国民政府
北伐目标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总司令 蒋介石
主战场 湖南、湖北
先锋部队 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重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
北伐路线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江→上海
成果 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被基本消灭;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伐战争能取得节节胜利?结合课本和以下两则材料,分析这个问题。
材料一:中共作为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对北伐战争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产党从工农群众的利益出发,积极引导北伐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在许多方面与国民党通力合作。
——摘编自李衍增《从北伐战争分期看北伐战争的胜利与失败》
材料二:此次北伐军能迅速地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
——《中央局报告—最近全国政治情形与党的发展》
学生活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在于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北伐军英勇善战,还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教师总结: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合作结果:国民革命失败)
教师过渡:就在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广州黄埔军校出事了。1927年4月中旬,黄埔军校当局以“开会”或“紧急集合”为名,对军校的共产党员、革命师生实行逮捕。为什么国共合作会破裂呢?
教师活动: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说说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活动: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另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分共”,甚至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教师总结: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教师补充:【名词解释·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指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北伐战争:指1926年到192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内容。
学生活动:
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统治政策 “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
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统一全国 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内反动集团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合作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打响。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课本素材,深度融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时空观念而言,梳理1923年中共三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及1926年北伐战争等关键节点,让学生明晰历史发展脉络;借史料实证,如呈现黄埔军校创建、北伐进军路线等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辨析解读,培养其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历史解释层面,剖析国共合作背景,使学生理解合作是基于共产党工人运动受挫需同盟者、国民党寻求新鲜血液的现实需求,以及北伐胜利进军得益于正确战略、英勇作战、工农支持等因素。(共26张PPT)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概念解析
国民革命:指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北伐战争:指1926年到192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
课前导入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
有人说,习近平与马英九的这次历史性握手,是国共两党走向再次合作的起点。那么,国共两党何时实现第一次合作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学习目标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背景、标志、成果等基本史事;知道国民大革命的概念及高潮北伐战争的开展状况,并通过史料认识北伐战争的胜利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2.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原因
【合作探究】结合视频和所示材料,归纳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材料一: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材料二:1911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运动等领导革命屡遭失败,使孙中山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补充新鲜血液。
材料三:列宁领导的苏联也派人与孙中山联系,表示对他领导的革命斗争予以支持,并说服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这些,使得处于困难和孤立境地的孙中山,豁然看到了光明。
——陈伙成《国共合作北伐记》
(2)国民党方面: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屡遭挫折,国民党需要改组;
(1)共产党方面:工农运动的接连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际共产主义方面: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2. 准备
(1)时间:
(2)主要内容:
中共三大召开
1923年6月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第一次国共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3. 建立标志
国民党一大召开
(1)时间:
(2)地点:
(3)中共代表:
(4)主要内容:
(5)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历史解释
【对比记忆】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更广泛的民主
维护工农的利益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实现的方法手段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4. 合作成果
①创办黄埔军校
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称为“黄埔军校”。
(国)张灵甫
(国)薛岳
(国)白崇禧
(国)胡宗南
(共)陈赓
(共)徐向前
(共)叶剑英
(共)林彪
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共名将代表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革命者来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ZHISHUJIE
3

12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4. 合作成果
②北伐胜利进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
(2)目的:
(3)对象:
(4)先锋: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打倒列强,除军阀”)
1926年7月开始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阅读课本P80《任务扫描》
二、北伐胜利进军
(5)进程:
①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②初期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攻下长沙,第四军独立团连克丁泗桥、贺胜桥,夺取武昌
③发展: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④后续:南京政府建立后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张作霖退往关外
【想一想】说一说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二、北伐胜利进军
材料一:中共作为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对北伐战争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产党从工农群众的利益出发,积极引导北伐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在许多方面与国民党通力合作。
——李衍增《从北伐战争分期看北伐战争的胜利与失败》
材料二:此次北伐军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
——《中央局报告一最近全国政治情形与党的发展》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在于国共两党得力合作,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北伐英勇善战,还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二、北伐胜利进军
(6)影响:
①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统一
②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发展)
农民运动:湖南农民协会组织会员人数由107万增至200万。
湖北农民协会组织会员人数由3万增至20万。
工人运动: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分共”。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成立:
(2)统治政策:
(3)性质:
(4)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仪式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问题探究】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已摸清革命内部的矛盾和蒋介石的真实态度……力主拉拢蒋介石为帝国主义“维持秩序”,“镇压暴行”,并帮助蒋介石巩固地位。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材料三: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下令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枪支,交存政府,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漫画《同去,同去砍人去!》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国共合作破裂;
②帝国主义绞杀中国革命;
③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共产党应掌握革命领导权,并建立人民军队。
1924
1927
国民党一大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926
北伐开始
国共合作开始
1923
中共三大
黄埔军校建立
1928
东北易帜
国民大革命
中共教训:掌握革命领导权;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合作破裂
走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本课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英国
结果
1.100年前的6月,一群共产党人从五湖四海秘密赶到广州,为了共同的理想,汇聚于此。短短9天会期,有3天都在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最终,大会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B.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当堂训练
B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北伐战争的开始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当堂训练
A
3.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是( )
A.武昌起义、秋收起义
B.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C.黄埔军校建立、北伐战争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抗战胜利
当堂训练
C
4.1926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这次北伐主要是为了( )
A.讨伐满清王朝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消灭资产阶级
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当堂训练
D
5.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正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也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说明二者的共同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建立民主政治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当堂训练
A
本课必背
1.中共正式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会议?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两大成果?
3.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是?
4.北伐军总司令?北伐战争的对象?重要战役?
5.“铁军”第四军的领导者?
6.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7.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及表现?
8.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的事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