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素养目标 1. 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事,理解土地改革运动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史料实 证、唯物史观) 2. 知道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和 国民党统治覆灭的基本史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旋律能冲破岁月的藩篱,直击人心。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一首经典之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不仅仅是一段激昂的乐章,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为何能传唱至今,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走进今天的课程,深入探寻歌曲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资源,生动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二、新课讲授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实行土地改革。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学生活动: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需要适时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给予农民土地。
2.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指出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
学生活动:
时间 1947年
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成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教师活动:阅读下列材料,说一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作用。
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摘编自[英]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学生活动:①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教师过渡:土地改革要进行,战争还要继续打。人民解放军在成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1947年夏,一场惊险的作战,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场战争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战略进攻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讲述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
时间 1947年夏
人物 刘伯承、邓小平
部队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意义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教师补充: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人,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战略决战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三大战役示意图》,完成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学生活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至11月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材料: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在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整理
学生活动: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补充: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的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西、中、东三路强渡长江。
学生活动:①人民群众的支持。②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③战略得当,战术灵活。④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完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1949年3月
地点 河北西柏坡
目的 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内容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教师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活动: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④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程。三大战役是关键转折点,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切断敌军退路,解放东北;淮海战役,以少胜多,歼灭大量国民党精锐;平津战役通过军事打击与和平谈判,让北平完整回归。三大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加快全国解放,而这都得益于党的精准指挥。紧接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胜利前夕召开,明确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确定新中国大政方针,彰显党的远见卓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的,大部分知识需要结合地图来学习,时空转换频繁、速度快,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能需要多次回看地图。建议课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共27张PPT)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课前导入
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
项目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兵力 约430万 约127万
武器装备 接受美国大量武器、飞机、军舰和8亿多美元的物资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
没有外国的接济
国土占有 占有国土面积76%,主要是大城市和大部分交通线 占有国土面积24%,主要是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
人口 约3.39亿人 约1.36亿人
为什么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
——《邓贤:700天,中国历史惊天逆转》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事,理解土地改革运动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
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的基本情况;。
3.家国情怀: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背景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10.10)
【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土地占有不均衡
需要适时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给与农民土地。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概况
时间
文件
内容
总路线
成果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知道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
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历史回顾】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时空观念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问题探究】中共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其出发点是什么?
1、原因:革命形势、国情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
2、出发点:维护人民的利益
1. 战略进攻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1)时间:
(2)人物:
(3)部队:
(4)意义:
1947年夏
刘伯承 邓小平
晋冀鲁解放军主力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大别山就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2.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共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秋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 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
①时间:
②指挥员:
③作战部队:
④结果: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
【问题探究】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材料一:东北野战军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国军东北兵力50万。
材料二: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
东北敌弱我强,且国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土改基本完成,人力物力充足,且有人民支持。
关门打狗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 战略决战
(2)淮海战役:
①时间:
②指挥员:
③作战部队:
④结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猛虎掏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 战略决战
(3)平津战役:
①时间:
②指挥员:
③作战部队:
④经过:
⑤结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瓮中捉鳖
【问题探究】为何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解放可以减少人员伤亡,是民心所向;
保护北平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 意义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在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据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整理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4.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形势图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
《进步日报》刊载南京解放
——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素养提升】台湾的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家国情怀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
祖国统一,不可阻挡!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5年抗日战胜利后
台湾回到祖国
1949年4月,南京解放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问题探究】台湾的第三次分离有和不同?
唯物史观
时期 关系 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合作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年) 对抗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对抗
启示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局面,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①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新时代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素养提升】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历史解释
【问题探究】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解放军作战英勇;
③战略得当,战术灵活;
④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
(2)地点:
(3)目的:
(4)内容: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成立
①工作重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城市;
②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工作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④制定政策: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④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本课小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背景
概况
意义
激发农民积极性;为解放战争提供保障。
土地制度不合理,需要调整土地政策。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解放
挺近大别山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渡江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
当堂训练
A
英国
结果
2.“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当堂训练
英国
结果
3.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歼灭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切断了敌人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这一记载中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
当堂训练
英国
结果
4.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
A.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B.辽沈战役的胜利
C.淮海战役的胜利
D.平津战役的胜利
D
当堂训练
5.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句再现的军事行动是(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D
当堂训练
本课必背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将土地政策改为?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的法律文献(依据)是?
3.土地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
5.三大战役是指?分别解放了哪些地区?其影响是?
6.接受和平改编的北平国民党总司令是?
7.“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指?说明了什么?
8.为迎接人民战争的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召开的会议是?
9.“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
10.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