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单元目标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20 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鹿 柴[唐] 王维第1课时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鹿 柴[唐] 王维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fǎntái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古诗返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空山不见人,但①闻人语响。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的声音。①但:只,只是。返景①入深林,复照青苔上。①返景:傍晚的阳光。傍晚的阳光射入密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之上。傍晚时分,山上树木丛生、林海茂密,偶尔传来一阵说话声,却不见一个人影。夕阳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对比,愈发衬出深林的幽暗。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朗读《鹿柴》,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山林的幽静。赏析:首句通过视觉描写直接写山的空寂清冷,“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而第二句通过听觉描写,以“但闻”一转,写在寂静的山谷中传来说话的声音,“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赏析:这两句写林中夕照,由听觉转向视觉,由声音转向景色。通过写夕阳的余晖透进深林,照在青苔之上,形成一小片光影,衬托出深林的幽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渲染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景的和谐。主旨概括结构梳理鹿柴不见人人语响返景照青苔以动衬静宁静美好空寂幽暗听觉视觉第2课时望天门山[唐] 李白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者简介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创作背景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古诗断楚至岸孤duànchǔzhìàngū望wàng再读诗歌,想象画面,理解诗句。天门中断楚江①开② ,碧水东流至此回③。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奔涌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②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①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品读诗词③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旋涡。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高大雄伟,陡峭险峻碧绿清澈诗中的“断”和“开”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景象?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浩荡。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开天门中断楚江开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碧水东流至此回回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点明“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孤帆”。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山水相映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以动写静孤帆乘风破浪长江灵秀浩荡结构梳理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第3课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作者简介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任杭州通判。春日的一天,在杭州宦游的苏轼和朋友们游赏西湖,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被西湖美景陶醉,写下此诗。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写作背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yìyímǒ初读古诗抹抹药 ( )抹墙 ( )抹布 ( )mǒmòmāmǒ ①涂。②揩,擦。③除去。mò 涂抹,泥(nì)。mā ①擦。②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饮亦写法:左窄右宽。右下部捺画伸展。欲抹宜水光潋滟①晴方②好,山色空蒙③雨亦④奇。④亦:也。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③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②方:正。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晴雨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蒙晴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好”和“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欲①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②总相宜③。③相宜:适宜。②淡妆浓抹:淡素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抹,涂抹。①欲:如果。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西湖”与“西施”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方好雨亦奇借景抒情比西子总相宜比喻贴切浓淡相宜晴雨皆美结构梳理拓展一拓展二拓展延伸拓展一返回“西湖十景”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雷峰夕照 南屏晚钟 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双峰插云 三潭印月返回拓展二视频欣赏 《望天门山》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他用抹(mǒ mā)布抹(mǒ mā)去了墙上的脚印。√√随堂练习二、翻译下列诗句。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三、课外积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读一读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式展示一下。课后作业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朗读指导:《鹿柴》:语调和缓,读出幽静之感《望天门山》:用激昂、豪迈的语调来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语调轻快、上扬背诵指导:结合图片背诵抓住每句诗中的重点字,逐句背诵默写指导:方法:诗句填空式默写、看图片默写格式:①第一行居中写诗题②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③第三行开始每行写一句古诗,标点符号占一格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参考答案:(1)傍晚的阳光射入密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之上。(2)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3)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 古诗三首【交互版】.pptx 望天门山.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