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框架经 济 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德、意、日对外侵略扩张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1933年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 罗斯福新政经济大危机1945年德国 建立 法西斯专政1936年日本 建立 法西斯专政日本签署 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德国 突袭波兰1922年意大利建立 法西斯专政重点解析材料: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就职演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美国恐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重点解析纽约证券交易所前重点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大危机美国穷人居住的棚户区美国的失业者游行队伍等待救济的人们1922—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重点解析“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发表演说重点解析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指导。这些措施的特点是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通过立法干预经济C.提高福利缓和矛盾 D.优先发展金融信贷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重点解析材料:罗斯福在1933年6月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提出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从1933年到1939年,以工代赈机构公共工程局(PWA)投入60多亿美元的资金,修建了11482个公路项目、7488座校舍、6座大型水电站、5座跨海大桥、超过3万套住房以及2艘航空母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拉动了就业。——刘怡《“新政”换旧人:从胡佛到罗斯福》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依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措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推行“以工代赈”重点解析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的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罗斯福就职演说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重点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项 目 具体措施金 融工 业农 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材料:罗斯福就任不到一周,13500家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猛涨15%,金融恐慌基本结束;1935年,农民收入增加了24亿美元;1935年,工业产量比1933年增加了14%;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在6年的时间里解决了800万人失业问题。 ——纪录片《世界历史·罗斯福新政》解说词依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影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重点解析重点解析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B.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C.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D.成功开启美苏“冷战”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重点解析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1.1922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经济危机后,在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2.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3.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德军突袭波兰遭遇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场景图片排序美国军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突袭波兰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遭遇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场景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重点解析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丘吉尔(前排居左)、罗斯福(前排居中)、 斯大林(前排居右)内 容:◆消灭德国法西斯,战后分区占领;◆决定建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 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克柏林欧洲战事结束重点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军突袭波兰(1)遭遇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2)《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场景(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4)诺曼底登陆(5)(6)美国军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 起止时间交战双方主要战役战争性质战争结果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14——1918年1939——1945年(全面爆发)协约国和同盟国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凡尔登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 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义)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重点记忆1.经济大危机的时间:1929——1933年2.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3.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采取的措施:罗斯福新政 这一措施的特点:国家 干预经济4.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中,为了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颁布的文件:《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颁布的文件: 《社会保障法》; 为了给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推行的政策: “以工代赈”5.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美国经济缓慢恢复;(2)增强了美国政府的 宏观调控能力;(3)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6.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7.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8.二战的主要发动国家: 德、意、日侵略集团9.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0.二战中,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事件: 莫斯科保卫战11.哪一事件后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日本偷袭珍珠港1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13.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4.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事件:诺曼底登陆15.为了协调盟军行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的胜利召开的会议: 雅尔塔 会议; 内容: (1)消灭德国法西斯,分区占领德国;(2)成立联合国;(3)苏联参加对日作战16.二战欧洲战事结束的标志: 德国签署投降书17.二战结束的标志: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18.二战的性质: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19.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0.二战的影响:(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2)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3)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4)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课堂练习1.至少是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上述文字中提到的“国家干预”始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2.《罗斯福炉边谈话》中记载:“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这一措施属于罗斯福新政的A.整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3.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对日宣战演说中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美日“处于战争状态”的影响是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C.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D.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4.“……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这段宣告出自80年前26个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签署的A. 《九国公约》 B. 《联合国家宣言》C. 《开罗宣言》 D. 《波茨坦公告》5.下表为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说明了A.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C.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D.都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巨大的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5年德国签署投降书课堂练习材料一——阎滨《美国的苦涩一页:大萧条时代的生活史》(1)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现象:失业率高(或:失业人数激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原因:经济大危机课堂练习材料二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一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工程及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措施:(1)直接救济;(2)“以工代赈”; (3)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