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案项目 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 2025 年亚欧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大会等时政热点的分析,深刻认识文化交流与交融在促进各国文化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繁荣中的重要作用,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积极认同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秉持的平等、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认同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利益。2.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剖析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内涵、表现、作用及相互关系,理解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培养理性分析文化现象、辨别文化思潮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避免文化偏见和狭隘民族主义。3.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社会文化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播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优秀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中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的第二框。它承接上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探讨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文化如何通过交流与交融实现发展。第一目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主要阐述文化交流的内涵、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交流的要求;第二目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着重分析文化交融的必要性、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推进文化交融。本框内容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深化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更为后续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包括促进文化传播、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理解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文化交融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进行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要求,如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等。这些重点内容是理解文化交流与交融的核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观念至关重要。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交流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传播和相互影响,而文化交融更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碰撞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形态,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学生较难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文化交流交融与维护本民族文化特色,避免文化同质化,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共同发展,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辩证思维和对现实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 2025 年英国当地时间 8 月 10 日举办的 2025 亚欧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大会相关新闻报道,包括大会现场不同国家艺术表演的图片、参会代表交流的场景等。提问学生: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与交融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新课讲授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议题:从 2025 亚欧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大会中,探究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教师活动:详细介绍大会中来自中国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舞剧《净境》在现场的精彩展示,以及英国、意大利等国优秀国际剧目寻求中国落地机会的情况,讲解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在大会上的交流与展示。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舞剧《净境》走出国门展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以及国外剧目引入中国对中国观众和文化产业的影响,思考文化交流在文化传播、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议学提示:从文化传播范围、受众群体、文化元素融合等角度分析文化交流的作用;对比交流前后文化在形式、内容、影响力等方面的变化。议学总结: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如《净境》在国际舞台展示,能让中华文化传播到更广泛区域,增强文化影响力;国外优秀剧目引入,丰富了国内文化市场,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形式,推动文化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今天,我们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议题一:以历史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交融为例,探讨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师活动:讲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建筑(如佛塔样式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艺术(佛教绘画、雕塑融入中国审美风格)、思想(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渗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等佛教宗派)等方面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交融的历程,展示相关的图片、文献资料。学生活动:分析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后,在文化形式、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的新变化,思考文化交融如何促进文化发展。议学提示:从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艺术作品)、精神层面(思想观念)、社会功能等方面探究文化交融的成果;对比交融前后文化在这些方面的不同。议学总结: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创造出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思想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包含本民族智慧,也融入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不仅属于本民族,也属于世界。议题二:结合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构建,探究如何推进文化交融。教师活动:以某知名跨国科技公司为例,介绍其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时,如何融合当地文化特色,在企业管理理念(如尊重不同国家员工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产品设计(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需求和文化偏好进行定制)、市场营销(运用当地文化元素进行广告宣传)等方面实现文化交融,展示该公司相关案例和数据。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跨国公司推进文化交融的具体做法和意义,思考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从企业层面延伸到国家和社会层面,探讨推进文化交融的途径和要求。议学提示:从企业经营策略、文化尊重与包容、创新发展等角度分析文化交融的做法;从促进企业发展、增进不同民族理解、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等方面思考文化交融的意义。议学总结:对本国而言,人类通过文化交融,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长处和精华,丰富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尊、自信、自立。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更美丽、各国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文化交融时,要秉持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内涵,积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能促进文化传播、丰富内涵、推动创新;文化交融更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元,我们要积极推进文化交融。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关系,对于促进文化繁荣、增进民族团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积极践行文化交流与交融理念,做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知识点整合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的原因/作用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②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a.对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b.对人类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2)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文化趋同、同一)⑴意义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对本国:有利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对世界: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3)要求: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课后练习 1. (2025·河北·高考真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由此可知( )①“留学中国”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②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是扩大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③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利用好国际优质教育资源④深耕鲁班工坊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B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