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关爱留守儿童——初中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视角留守儿童现状及产生原因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121留守儿童现状及产生原因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6100万人57.2%42.8%79.7%13%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数量留守儿童的现状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积分入学政策,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缺少关怀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积分入学政策,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家庭原因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社会原因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亲子沟通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2一:亲子沟通沟通信息的单向性01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谈话内容过于单调03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02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生活的选择感到迷茫和无助04案例分享01妈妈,你结婚的时候为什么我不在场 02030405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说的,只相信你们看到的 为什么,每次说话都大吼大叫 为什么老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家长亲手折断了我们的翅膀,却问我们为什么不飞 笼中鸟,何时飞 翼已断,怎配飞……解决方法从同学们的“内心告白”中,提炼出有针对性的亲子沟通问题。1教给孩子们一些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2积极与家长沟通,寻求家长配合,家校携手,共同搭建沟通桥梁。3学科融合语文教学中的“家书”活动- 布置“给父母的一封信”写作任务,并协助传达给家长。- 利用现代技术(微信、视频通话)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语文课堂1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结合“家庭关系”单元,讨论“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不易。道德与法治课堂2二:心理问题1423留守儿童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祖辈亲人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柔弱内向。父母不在身边,就像失去了依靠和保护,因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心理问题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非父母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如下: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案例分享:上学期,班上两位同学遭遇了家庭变故,一位同学的母亲遭遇车祸身亡,另一位同学的父亲因病去世。两个之前活泼开朗的孩子也变得沉默寡言、自卑敏感、内心脆弱、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成绩急剧下降…1.分别找孩子谈心,从课堂表现谈到家庭情况再谈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希望他们 早日走出阴霾,积极地面对生活。2.鼓励和带领他们参加集体活动①捐赠仪式上的发言稿的指导②带他们参加视频的录制,去世博园走一走。缓解一下学习的辛苦与疲劳,疏解一下内心的烦恼。通过活动参与,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学科融合选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塑生命的人》《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写作、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内心感受,释放情绪。语文课堂1开展“守护心灵,健康成长”主题教学,结合案例分析讲解情绪调节方法、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制定个人健康生活计划。道德与法治课堂2三: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案例分享小夏同学进入中学以后学习态度还算积极,但由于基础较差、学习吃力、书写潦草、我也曾多次批评过他的书写,近期他的学习态度一反常态,开始课堂走神,不完成作业…1.与孩子谈心,了解他近期学习态度变化的原因,讲解了一些题的做法,谈话结束后,他还细心地关了办公室的灯、电风扇。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多么温暖,细心的孩子呀!2.无意中看到他在兴趣小组画的画,并向美术老师了解他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与天赋。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对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大加赞赏。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更应看到他的优点,夸夸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科融合语文课堂的“榜样教育”**- 通过名人故事(如邓稼先、鲁迅、海伦·凯勒)激励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开展“班级文明之星”评选,强化正向行为。。语文课堂1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规则意识培养**- 结合“法律与道德”内容,强调遵守校规、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针对留守儿童易出现的旷课、沉迷网络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道德与法治课堂2四:生活问题视频课录制结束,我送刘同学回家,他告诉我他不回去,他要到街上去吃饭,原来她妈妈去世后,爸爸和哥哥继续回到广东打工,爷爷奶奶也在附近做小工,晚上才会回家,不读书的日子,他的一日三餐完全是自己安排的。泡面,烤肠,汽水、雪糕……1.及时与孩子奶奶沟通,表明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摄入的重要性,请她注意孩子的一日三餐。并且要教会孩子做饭。2.告诉孩子要主动学习,学会做饭,日常生活要自理。学科融合选取一些与生活自理、自立自强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章片段让学生阅读,如《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己动手解决生存问题的情节,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是如何克服困难、学会生活技能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语文课堂1强化责任担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家庭的一员,即使父母不在身边,自己也有责任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明白学会做饭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远方父母的一种安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道德与法治课堂2展望寄语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像一朵等待绽放的花,需要我们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浇灌。让我们携手同行,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成长天空!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