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壁画雅典学院
思考:进入中世纪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逐渐酝酿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文化上:
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兴起,罗马天主教廷受到一定冲击;
庄园经济的衰落,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城市自治运动;议会的出现;
大学的兴起,世俗教育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雅典学院》——拉斐尔
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名,创建资产阶级新文化
1、实质:
——彰显人性自由
拉斐尔《圣母子》
米开朗琪罗《大卫》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呆板僵硬 宣扬神性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描绘现世生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宣扬人性
2、精神内核(指导思想)
对人本身的认知?
人该怎么做?
人的幸福在哪儿?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材料一:“难道你(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那么快地就餍足了那些财富?为了这些财富你不怕用欺诈段。” ——但丁《神曲·地狱篇》
材料二: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2、精神内核(指导思想):
材料四:“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材料一:“ 意大利面临地中海,……在14世纪和15世纪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手工工场,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资本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大的手工业中心。……手工工场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刘明翰 《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他们依靠从商业、银行和工业活动中获得的财富,能够雇用大批诗人,学者和艺术家…通过这些人,资产阶级得以抒发他们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
——【美】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材料三: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传统,在中世纪时更多的保存在意大利。.....拜占庭灭亡前后,该国许多学者...把重要的古希腊手抄本和珍贵的艺术品带到意大利,也促进了意大利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整理和研究。
3.历史背景
① 经济基础:
② 阶级基础:
③ 文化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兴起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遗产
美第奇
(文艺复兴教父)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时间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14 世纪 文学 三杰
15 世纪 美术 三杰
16 世纪 文学
薄伽丘
但丁
彼特拉克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莎士比亚
《十日谈》
《神曲》
《歌集》
《最后的晚餐》
《大卫》
《西斯廷圣母》
《哈姆雷特》
《李尔王》
4. 主要成就
②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
5.历史意义
思想:
经济:
讽刺教会的虚伪
宣扬人性的自由
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现人文主义
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e7d195523061f1c05acf76b8f77ad0f5cf4bfee44656fe548320944B98F67CB1985FAB3A9D5F17B3F04517704E6FAFB9B886208504C53F0209CCFCFD7DCBC2FFA7EFB712B888BBDC0AA6CC36F1755313303D7890B86B527EF283536BD00F78452D506777748142E59D7E28653346FC10AF757FD95871D7D0579D3AFD2A31C06E447ABC8A08C203BA
回顾知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①政治:
地位举足轻重,教权高于王权;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
②经济:
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收什一税。
③生活:
人们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教徒;深受教会的束缚。
④思想:
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主修科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教会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
1.背景:
(1)思想:
(2)宗教: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在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材料1:教会霸占了欧洲各国1/3的土地,教徒也必须把全部收入的1/10交给教会(什一税)。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3)政治:
王权长期受到教权的打压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3)经济:
(4)导火索: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冲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的阻碍。
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
材料2: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各国封建君主、新兴资产阶级、下层民众与天主教会之间矛盾日益尖锐,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教会日益腐朽堕落也引起了一些传教士的不满,改革基督教的呼声越发激烈。
材料3: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1.背景: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1517年10月31日,德意志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第36条: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假如我有一百颗头颅,我宁愿被颗颗斩首,也决不收回任何一条论纲。
——马丁·路德
2.序幕: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因信称义);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③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否定教皇和教会权威,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教会: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路德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上帝
——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3.主张:
④“教随国定”:王权高于教权;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民族国家:同一政府治理下,有共同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一国人民。
政治角度
文化角度
(共同的政府和完整的主权)
(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民族意识)
中世纪(5-15C)
文化上:被罗马教廷控制, 拉丁语
是教会、学校甚至是官方语言
15C中央集权加强
16C宗教改革
16C宗教改革
(收回地方贵族的权力)
(收回罗马教会权力)
(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
16-19世纪 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成为民族国家
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与教权二元并立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习题演练】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4分)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
印刷术的应用。
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
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
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3.结果:各国另立宗教派别,新教形成
新教,亦称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加尔文教,16世纪产生于瑞士,鼓励人们发财致富,认为人的成败由上帝决定,与教会无关。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如苏格兰、荷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教的宗派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恩格斯
尼 德 兰 革 命
新航路开辟后,尼德兰地区成为联系北欧和大西洋航路的枢纽,工商业发展较快,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16世纪初,尼德兰受西班牙统治,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极端仇视新教,在尼德兰残酷迫害所谓异端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尼德兰的爱国主义者们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1566年8月,尼德兰人民发动起义,1581年尼德兰北部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荷兰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强国,海外贸易迅速增长,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安立甘宗(英国国教),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宣布英国天主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利,并没收教会财产归国王所有,从而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后由伊丽莎白一世完成改革。大英帝国崛起之际,安立甘宗传入世界各地的殖民地。
4.新教的宗派
亨利八世
英国宗教改革主导者
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5.性质及影响
双重性质
但必须切记却又常被忽略的是: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消极影响:宗教纷争,王权膨胀,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史论形成】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人的 认识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波及 领域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形式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对信仰与宗教的态度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
肯定人的伟大、人的价值与尊严
更多地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主要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
借助《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
以另一个权威取代罗马教皇的权威
主张信仰与思想自由,容忍异教文化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文艺复兴:冲击愚昧主义,主张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促进理性和科学思想的萌芽,鼓舞了知识分子们探索创新的精神
宗教改革:重视教育,强调独立思考,新教教义倡导认识自然,科学的实用性增强
科学革命:16-17C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人对自然的认识发生革命性变化,近代科学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为了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注释,需要在同一论著的不同版本间做出甄别,而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A.孕育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B.弘扬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C.宣告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D.推动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所谓科学革命,通常是指欧洲17世纪初期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尤以天文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文艺复兴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促进新再次,地理大发现及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动力。——据武寅等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整理
哥白尼
布鲁诺
伽利略
塞尔维特
牛顿
三、科学革命(16—17世纪)
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
经典力学体系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定律)
影响: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②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③促进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三、科学革命(16—17世纪)
材料 18世纪的启蒙精神首先源自17世纪的科学理论和哲学社会学说。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的诞生营造了基本的思想环境,提供了先决条件。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不仅影响了科学界,更是广泛惠及启蒙运动文化。启蒙哲人们相信,科学方法既然能够发现自然界的法则,便也可以揭示人类社会的规律,并进而解决所有领域的基本问题。启蒙运动中的乐观精神即来源于此。 ——摘编自武寅等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伏尔泰
卢梭
孟德斯鸠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简表 经济基础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
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
思想武器 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城里的反封建斗争。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的一场国际思想运动,对西方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启蒙运动肇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8) 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1690) 为起点;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降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也落下帷幕。——武寅等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卢梭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自由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伏尔泰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简表) 时间 国籍 人物 思想主张
17世纪 英国 洛克 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①君主立宪制。②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 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批判天主教会;②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①社会契约;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③人民主权,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倡导民主共和制。
18世纪 后期 德国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尊重他人;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君主立宪制
英国 亚当 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材料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从而在世界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
结合材料,归纳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③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鼓舞了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材料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如果说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总结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科学革命
背景
人文主义的概念
影响
作用
局限性
爆发原因和标志
出现原因
科学成就——经典力学体系
影响
发生原因
主要的思想家
影响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①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
④启蒙运动
17—18世纪
17世纪
②宗教改革
16世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