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
万年前
北京人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1万年前
时空坐标
1、旧石器时代
古猿
原上猿
(BC3500-3000)
埃及古猿
森林古猿
巨猿
西瓦古猿
腊玛古猿
南方古猿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能人
直立人(猿人)
早期智人(古人)
晚期智人(新人)
距今约
200万-20万
距今约
25万-4万
距今约
5万-1万
距今约300万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丁村人
徐家窑人
大荔人
最早的人属成员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社会
族外群婚
中石器时代
距今约
1.5万-1万
原始群
血缘家族
班辈婚
旧石器时代时代特征:
采集,渔猎,群居,用火
脑容量
440-530
800
800-1200
1200-1700
1300-1600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农业畜牧业制陶术)
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中地区
初期距今约1万-7000年 母系氏族公社 老官台文化(河南新郑) 裴李岗文化(陕西华县) 磁山文化(河北武安县) 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长江流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 大溪文化(重庆巫山县)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水稻/养蝉缫丝)
青莲岗文化(江苏淮安)
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 父系氏族公社 龙山文化(中国学者第一次自主挖掘;城子崖遗址;陶寺遗址(最早观象台);黑陶文化;蛋壳陶;早期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军事民主制) 马家窑文化(甘肃临洮县;青铜刀) 齐家文化(甘肃广河县) 红山文化 (内蒙古赤峰,玉器发达;女神庙) 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县)
良渚文化(浙江良渚镇)
中期:彩陶/水稻粟
晚期:黑陶/玉器/祭坛/ 神庙/阶级分化
2、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姜寨遗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距今约4600-44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持续时间长;
包括仰韶文化四期(半坡早期+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龙山文化时期依次叠压)
判定方法: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一般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通过由晚到到早逐次揭露这些堆积,可以判断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有叠压,打破和共存关系。
姜寨遗址复原图
>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若干瓮棺葬等分布
母系氏族公社特征:
家族氏族公社;公共墓地;墓葬随葬品类似;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2、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庙底沟遗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距今约4000-2800年;与黄帝传说高度契合;
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彩陶文化
庙底沟:花瓣纹彩陶盆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判定方法: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通过分类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并结合地层学进行断代。常用于研究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分器类;器型;亚型;式。
龙山文化:铜石并用时代
>距今约4600-4000年
>城子崖遗址
>1931梁思永发现“小屯(商)、龙山、仰韶的地层叠压关系,三者相对年代”
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陶寺遗址
作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认为是尧都
父系氏族公社特征:
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北方】以燕山、长城为中心
【东方】以山东为中心
【西方】以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
【东南】以环太湖为中心
【西南】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
【南方】以都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心
理论体系:满天星斗模式
〖苏秉琦〗1981年提出:区系类型说
区:文化空间的分布;
系:文化的时间发展关系;
新石器时代分布特点?
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了一体化的核心地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产生
阶级出现(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国家机器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新石器后期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琮显示神权,钺显示军权。墓中随葬玉琮和玉钺,说明他已经是集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古国首领,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分化。
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原始部落时代
(1)三皇: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
①黄帝、炎帝——华夏始祖
②尧舜实行禅让制,经民主推选与考察后为部落联盟首领
(3)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是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那些年错过的大禹
2.夏朝
(1)建立:BC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a.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b.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落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间接统治。
(3)灭亡:BC 1600 夏桀暴虐无道,被汤打败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遗址
二、从部落到国家
学思之窗(课本第5页)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提示:时代不同,观点不同)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2、文化:
①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青铜器
三、商和西周
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占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
(一)商朝
三、商和西周
青铜文明
商代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商晚期的贮酒器
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
3、政治: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国家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得王畿之地;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外服关系:存在一种松散的方国联盟关系 。
4、灭亡: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一)商朝
三、商和西周
(二)西周
1、建立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三、商和西周
2、灭亡:(1)“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2)前771年
(1)分封制
①目的:拱卫王室,维护周朝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政治
西周分封示意图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三)西周
三、商和西周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奴隶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三)西周
三、商和西周
(1)分封制
④影响
积极: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统一的文化共同体不断形成。
局限: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三)西周
三、商和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①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政治
(三)西周
三、商和西周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大宗
(宗主)
小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④特点: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⑤影响:
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凝聚了宗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
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
(三)西周
三、商和西周
(2)宗法制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3)礼乐制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达到上下“和同”
(三)西周
三、商和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四)商周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
土地制度: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
——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井田制(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与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三、商和西周
2、手工业:
酒器
和尊
饪食器
德方鼎
乐器
编钟
兵器
技艺(精) 数量(多) 种类(全) 工艺(美) 造型(奇)
(四)商周社会经济发展
三、商和西周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请用你的笔尖描绘你从远而近看到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各个阶段的情景,找出重要时间、事件或历史人物,做成时间轴
距今约170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
距今约1.8万年前
距今约5000年前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
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内外服制度;
殷墟、甲骨文;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犬戎破京
青铜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