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答题卡)

资源简介

回回
成绩查询:扫描二维码下载云成绩APP
长春博硕学校2024一2025学年度上学期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答题卡
考号
姓名
班级
注意事项:
准考证号
1答题前,考生先将
26(16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码填写清楚,将条
贴条形码区
0
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
码区域内。
2
2
2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3
3
33
3
铅笔填涂且按正确填



I

I
涂方式填涂:一非
选择题必须使用0.5
6
6
6
6
6
爱森装


缺考口
笔迹清晰。
8
8
8
8
9
9
9
9
单选题(48分)
1 A]B]D
6
B]]D]
11 [A]B]D
16B
2BC D
7
LA B CD
12B

17B D
3AB□D
8B□
13AB□D
18 BCD
4A B□四□
9 BI
14A B四C
19 B四 D
5B□
10A BC]D]
15 B C□)
20DB
27(1)(6分)
21OBC四
22ABI□
23 BJ
24AB□C□
二、非选择题(52分)
25(1)(8分)
(2)(14分)
(2)(8分)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1页
第2页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3页
第4页长春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48分)
1. 周人宣扬受命于天,把天命作为代商的依据,并对天命观进行了改进,提高人在天命中的作用,强调“人无于水监(镜子) ,当于民监。”由此可以看出西周的治国理念变化是( )
A. 弥漫神权色彩 B. 强化分封制的作用
C. 体现德治思想 D. 明确宗法制的原则
2.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非虚说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弑君三十六,而远国之不相通问者不与焉。《春秋》既成之后,以迄乎秦,弑父与君之事息矣。”这种变化说明( )
A. 史学的政治功能增强 B. 政权更迭受到舆论左右
C.等级制度得到了强化 D. “仁政”主张影响力扩大
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始皇此举意在( )
A. 确立皇权独尊地位 B. 镇压六国反叛 C. 形成文化的向心力 D. 扩展国家疆域
4. 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于是,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东汉晚期灵帝时,原本作为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这一变化(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B.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C. 埋下分裂动荡的隐患 D. 有效澄清了东汉吏治
5. 自汉末至魏晋之际,原居西北至东北边远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入居内地,内迁各族人口众多,广泛分布于北方各地,形成小聚居、大分散的错居杂处状态。《晋书·文帝纪》号称,内附各族人口总数有八百七十余万。据西晋山阴令江统所著《徙戎论》估计,关中一地百万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由此可知( )
A. 江南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开放
B. 北方政局稳定发展较快
C. 中原封建经济具有强大引力
D. 蛮汉交融局面日益形成
6.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羁縻府、州,并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此外,唐朝还在边疆广设军镇,军镇的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上述材料体现出唐朝( )
A. 调整民族政策以推动区域发展
B. 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国家统一
C. 边疆社会治理成效十分显著
D. 采用因俗而治原则治理边疆
7.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历史特征为:“战火连绵,国家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属于这一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A. 军功爵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8. 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 佛教渐趋本土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9. 王安石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对此评价道:“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不取于民,将焉取之?”而现代有学者则认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关注”。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历史评价的差异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 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
C. 财税制度改革是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
D. 阶级属性决定历史解释客观性
10.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翰林学士虞集提出不应“以分合论正统”,应将辽、宋、金三朝历史各自成书,“诸公颇以为然”。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下诏“辽、宋、金各为史”。这表明,元朝修史( )
A. 侧重整合文化典籍 B. 体现了因俗而治
C. 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D. 淡化了华夷之辨
11. 宋代理学家程颢认为“凡事皆有理”,“万理出于一理”,把“理”作为生成一切的绝对存在,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一变而为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完成了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由此可知,程颢的“理”( )
A. 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B. 体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
C. 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 D. 使儒学趋向哲学化思辨化
12. 清朝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将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具有从属关系的大小部落改造成了彼此地位平等、互不统领、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单元。这一设计体现了( )
A. 分而治之的策略 B. 开疆扩土的愿望 C. 因俗而治的智慧 D. 民族平等的原则
13. 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A. 蔑视理学权威教条 B. 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
C.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D.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14. 新闻画报是一种以刊登摄影图片和绘画作品为核心的杂志,它通过生动直观的图像来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下图中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A. 矛盾激化 B. 商业交流 C. 关系缓和 D. 友好合作
15. 在中法战争中,驻守台湾以及广西、云南前线的各路清军,大多是洋务运动开展后重新编练的部队,也都在战争期间得到来自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的武器供应。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自强 B. 军工产品质量低劣
C. 对国防建设有积极作用 D.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16. 1902年,梁启超发文指出:“拳匪之乱,立东南保护之约,不无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梁启超意在强调“东南互保”( )
A. 巩固了列强在南方的利益 B. 有利于东南地区经济发展
C. 造成地方势力的不断扩张 D.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7. 1912年4月,著名新闻工作者王民仆在《国民新报》上刊登了征集稿件的通知,称:“吾鄂省首倡义旗,诸烈士牺牲其身,铁血其性,……伟烈丰功,自应表彰,以垂后世。”这次“鄂省首倡义旗”(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B. 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C. 全面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D. 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18. 阅读下表,其中④代表的是( )
1919年德、日、美、英四国在对华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情况
国家 百分比(%)
① 16.13
② 9.27
③ 1.3
④ 33.73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日本
19. 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
C. 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20. “会议指出,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上,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该“会议”( )
A. 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B.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C. 宣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
21.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 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 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22. 据山西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记载:“今日(1914年新历年元旦)为阳历一号,凡有叛逆之心者均于今日庆贺新年”。“(对于新历)民间不知也,即知之者亦不以为意,甚至有诅咒者,谓不顺舆情耳。”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C.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激烈 D. 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23. 中共三大决议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此决议意在( )
A. 确立民主革命纲领 B. 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
C.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
24.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说:“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这一论述( )
A. 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B.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2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面临的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经济文化联系,并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等及大量的属国机构来管理少数民族。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元代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清前期对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秦统一后的2000年间,不同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均强调“守中”之地与边疆四夷的区分,通过对中心区域的治理而影响边缘区域,强调“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施教化,以华夏文化去影响边疆各民族的文化。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探究过程中梳理了如下表格: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后起义军一路北上,占领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9世纪九十年代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依据上述表格提炼一个主题;针对该主题请你再补充两个历史事件,对补充的事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新的世界意识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天下观”之否定的基础上的,认为中国既不是世界地理的中心,也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只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中的一国。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最早提出“世界的国家”。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进一步认为,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应该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主动地融入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国家”,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中国自己应有的贡献。陈独秀《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国民而无世界智知,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之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由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较多地见诸报纸杂志。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还刊载了摘译的《共产党宣言》。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长春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48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5题答案】
【答案】(1)特点:治理方式灵活多样;边疆治理政策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重视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加强边疆治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强化中央集权等。(任答四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任答三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6题答案】
【答案】示例
主题:探索国家出路(或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化探索)。
补充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论述: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挽救国家的颓势,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洋务派还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注定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这些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其他事件如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亦可)
【27题答案】
【答案】(1)变化:从传统的“天下中心”到“世界一体”,主动融入世界;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
(2)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对旧思想和旧道德产生了极大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理论。长春博硕学校
CHANGCHUN BOSHUO SCHOOL
长春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细目表
题号难度
知识点
一、选择题

民本思想的出现
2
一般
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派;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先秦)
3
较易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4


黄巾军起义与东汉衰亡
5

三国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6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8

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9
一般
历史评价:王安石变法
10


民族交融(元朝)
11
较易
儒学的复兴一一理学
12

清朝的边疆政策
13
较易
陆王心学
14
一般
两次鸦片战争
15
一般
中法战争
16

东南互保
17
一般
辛亥革命
18

民族工业的发展
19


五四运动
20
较易
红军长征
21
一般
戊戌维新运动
22


社会生活新气象
23
较易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4
一般
秋收起义
二、非选择题
元朝的民族关系;秦其它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5
一般
(开疆拓土):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明朝与各少数民族关系:清朝边
疆地区管理
26
一般
中国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危亡的斗争
2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