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年级期末考前实战大演练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夏、商、西周时期,文献以甲骨、青铜为主要载体,“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简策与帛书开始广泛应用,“私学”兴起并得到发展,孔子带领弟子们整理出了影响后世的六部文献“六经”。材料所述变化( )A. 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 B. 促进了礼乐文明的兴起C. 反映了书法成为艺术的历程 D.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开展2. 下表为汉代冀州部分史事,材料所述做法( )序号 史事 出处① 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乃使部从事专驻王国,……即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 《后汉书·郅恽传》② 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后汉书·左雄列传》③ 冀部令长闻(朱)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及到,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以威略权宜,尽诛贼渠帅。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 《后汉书·朱晖传》A. 标志着行政权的扩张 B. 是地方治理的重要保障 C. 冲击了郡国并行体制 D. 使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3. 据考古发掘报告,东晋十六国时期,辽河流域犁的构造已发展成为复合式犁,铁铧“正面中部微起脊,而尾端略平”,铁铧冠装在铁铧前用于破土,犁镜用于翻土。此外,牛耕也不断改进。由此可见,当时辽河流域( )A. 耕地的深度和质量大为提高 B. 成为了北方经济重心之一C. 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较为紧密 D. 游牧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4. 据记载:(唐代城市)“蕃獠与华人错居”。宋代则规定:“化外人法不当城居”,但实际上“蕃商杂处民间”的情况仍相当普遍,如广州城内“胡贾杂居,俗杂五方”。这可以用于说明唐宋时期( )A. 城市坊市制度日益走向解体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动摇C.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格局 D. 朝廷法令逐渐形同虚设5. 据记载,辽朝统治者不但在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南北面官制度),连祭典礼仪也分作两套不同的仪式:保留了契丹民族传统的“柴册礼”;模仿中原汉人礼仪在五京(以中京为多),举行汉族礼仪形式的“大册礼”。据此可知,辽朝统治者的社会治理理念是( )A. 因俗而治 B. 宗法统治 C. 民族自治 D. 中央集权6. 明清时期,朝廷要求包括土司职官制度、承袭制度、朝贡制度、奖惩制度、抚恤制度等在内土司相关制度,都须做到在执行过程中整齐划一,实现“齐政”。明清朝廷对土司的“齐政”( )A. 隐含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B. 使君主专制的权威得以彰显C. 成为了改土归流的先导 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7. 魏源在一篇文章中,以极为简练文笔记述鸦片战争,提出“但须整旅补亡羊”的具体方策,“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等,并利用法、美等国作外助,以外敌攻外敌。在文中,魏源揭露了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投降派的昏庸误国,肯定了林则徐等抵抗派。据此可知,魏源( )A. 认清了中国落后的总根源 B. 践行了“自强”与“求富”理念C. 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D. 还没有摆脱掉“天朝上国”观念8. 金田起义前后,广西官、绅、民均感到朝不谋夕,在籍翰林院侍讲、奉旨协办全省团练事务的龙启瑞叹曰:“窃念粤西近日情事……非得良药重剂,内扶元气,外拔毒根,则因循敷衍,断难痊愈,终必有溃烂不可收之一日。”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A. 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相关 B. 根源于社会矛盾的尖锐C. 是中央权力下移的必然结果 D. 受到了西方侵略的影响9. 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位前来南京赶考的安徽廪生上书两江总督:“自五、六日来,念天下事深切祀优,或中夜坐起,或对食忘餐,审计深算,极心思之力,以求中国自强之策”。也有下层人士发出感慨:“篙目时艰,不安寝食,每日拔剑斫地,搔首问天”。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科举考试的程序发生一定变化 B.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相互交织C. 救亡图存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 D. 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10. 19世纪末,维新派认为,报刊的作用是通民隐、达民意,“有益于国事”;学会可以起到开风气、联人才、和群力的作用。在维新志士努力下,几年中,便形成“学会林立,万众沸腾”之势。这反映出当时维新派( )A. 意图通过营造舆论实现政治诉求 B. 把学会视作变法执行机构C. 试图调动人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 D. 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11. 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1912年至1916年,湖南注册公司有32个,注册工厂有11个,工厂总数则为549个,男女职工17875人,其中女职工3612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湖南湘潭被资源委员会确定为工业基地,开工建设了一批工厂。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湖南( )A. 官僚资本制约民族资本发展 B. 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 逐步摆脱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D. 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外形势影响12. 1924年,广东广宁农民提出减租要求,特别是青年农民,说:“打死也要减租”。湖南一些农民还提出了“平了”“平产”“平了这个等”“竞佃”“均佃”等,甚至还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解放弱小民族”等口号。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双减双交”政策的推行 D. 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13. 1950年11月11日,湖北武汉市志愿参加赴朝工作报名处开始报名登记。短短4天,报名者达1699人,其中女性312人,学生222人。连小学生也踊跃报名,愿意去做情报员、通讯员。截至1953年7月,全市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群众共达1万余人。这反映出当时武汉( )A. 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 成为了全国抗美援朝运动的中心C. 保家卫国的社会氛围浓厚 D.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14. 下表为“一五”时期由苏联重点援建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在西部地区的布局与投资情况。这表明当时( )省份 项目数 比重/% 计划投资额/万元 比重/% 实际投资额/万元 比重/%内蒙古 5 3.33 160897 7.96 159003 8.11重庆 1 0.67 3064 0.15 3561 0.18四川 5 3.33 25492 1.26 18521 0.94云南 4 267 57681 2.85 55602 2.83陕西 24 16.00 182744 904 171403 8.74甘肃 8 5.33 146614 7.25 139736 7.12新疆 1 0.67 3270 0.16 3275 0.17A.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逐渐转移 B.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C. 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D. 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15.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等联合发起的第一次首都新闻工作座谈会于1957年5月在北京日报社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上海、辽宁等地新闻界人士200多人,会上30余人发言,对新闻实际工作和新闻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发表了意见。这一座谈会召开的背景是(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转移C. 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提前完成16. 改革开放虽发轫于农业改革与乡镇企业,但在国外需求拉动下,城市发展超过乡村,城乡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于扩大内需的需要,产品、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城乡双向互动显现,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这可以用来佐证(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滞后 B. 国家政策随着国际形势变动而调整C. 城乡经济结构明显趋同 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突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印章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印章一般印于文件,表示签署或者已经鉴定过。印章在盖印之前都会蘸上颜料,颜料的颜色多为红色为主,材料种类有金属、木头、石头,甚至玉石等名贵材料。印章从开始之初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凭证信息,慢慢登上政治舞台。汉代,随着封建的等级森严,在玺印的形制上也等级分明。汉代印文是由秦篆发展来的一种平直方整的篆体,外朴内巧,屈曲多变,也称汉篆。汉印字画较粗,庄重雄厚,有一种多变而又统一的含蓄美,历来受到篆刻家们的重视,被认为是学印章的基础。秦汉玺章布局往往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官印与私印发展至宋渐呈分化之势。与官印的板滞相反,一些私印继承了汉印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篆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艺术之路。“由实用的印章逐步变成美术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进一步而成为一种专门学术,即印学,亦称篆刻学,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印章的演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中国古代印章的用途。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简表项目 主要表现经济思想 近代中国,“重农抑商”等思想逐渐被颠覆,“货殖”等传统观念被经济学取代,“本末”等思想被“供求”等代替,“东西商战”等经济主张流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提出并得以实践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土地规模在人口剧增、竞争激烈的境况下日益缩减,与清朝中后期相比,人均和户均土地都减少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小农经济逐渐通过合作化被改造为集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各种经济类型交互混杂的形势下萌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但它的力量尚未取得大的发展,很难与君主专制和外国侵略势力形成实力抗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产业结构 近现代中国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洋务运动时期,第二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市场占比提高。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还体现在技术装备、生产方法等诸多方面——摘编自张欣悦、石新玉《试论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图和下表所示:工作者 孔子 刘知几 章学诚 司马光 司马迁 岳珂 刘向父子论文篇数 13 2 2 2 2 1 1工作者 苏天爵 吴兢 焦循 阮元 康熙 唐太宗论文篇数 1 1 1 1 1 1——摘编自胡粤《1980年以来我国古代档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材料二 新中国于1951年成立南京史料整理处,到1953年,共收集档案130万卷;更名后的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收藏着500多万件明清档案;东北档案馆内藏有东北地区明代、清代、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以及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等历史时期的220多万卷历史档案。丰富的历史档案遗存为档案学学科构建提供了实践研究对象。经过近70年的学科建设,档案学学科发展渐成规模,形成了档案学史、档案学应用理论、档案应用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分支学科体系,基本构建了一个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动态开放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应有的学术话语表达方式和学术吸引力。在档案学自身发展中,其他学科如管理学、计算机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对于档案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探索领域与研究成果,如以探讨档案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的档案治理、电子政务研究等。——摘编自郑爽《浅析现代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推动因素》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如下表所示:序号 表现①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形成档案事业管理机制。国家综合档案馆、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和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建立②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③ 新中国成立至今,档案高等专业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国档案学会和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档案宣传与出版机构也纷纷设立④ 1980年,国家档案局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1996年,中国举办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摘编自张娇等《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新中国档案学发展的主要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档案的史学研究价值。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国自古以来大国心理优势的丧失,使得整个民族在心理上呈现失衡状态。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提出“洞悉夷情”“师夷长技”之始,就表明了“制夷”是其目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中西接触交流的第一层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戊戌变法中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到孙中山倡导通过革命改君主专制为民主共和,表明中国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已由表层深入到内里。20世纪初,中国民族自我理性的深刻批判,把中西文化接触交流推向第三层次:精神文明阶段。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改造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问题,倡导民族自我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文化的主流,日益和中国国情结合。——摘编自张生祥《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中西交流的演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中西交流演变的主要原因。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年级期末考前实战大演练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演变:由突出实用功能发展为彰显艺术特色,进而形成专门学术;官印与私印逐渐两极分化,私印艺术性更强;印章的功能日益多样。(2)用途: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凭证;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祈福、祈祥;身份识别;作为艺术品而欣赏收藏。【18题答案】【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工业化是近现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突出体现。阐释: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大规模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条件。洋务运动中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开始起步。在洋务企业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但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经济工业化始终得不到充分发展,经济转型比较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经济工业化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条件。此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总结:可见,经济工业化在近现代中国总体上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是近现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突出体现。(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19题答案】【答案】(1)特点:研究分析工作较为全面、深入;工作者研究、思想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孔子编纂研究受到格外重视;成果突出。(2)主要因素:中国历史档案的丰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学科的促进;研究领域的拓展;改革开放的推动。(3)史学研究价值:历史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是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可用于研究与档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历史现象。【20题答案】【答案】(1)演变:向西方学习历经了器物、制度、思维三个层次,层层深入;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利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逐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遭到列强大规模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且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