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定安中学2023级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明代学者有言: “夫自轩辕(黄帝) 以来,代有刑官,而五刑之法渐著……逮魏文侯……始采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九章》。……唐长孙无忌等又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概皆以《九章》为宗。历代之律,至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这反映了古代法律( )
A. 律例合编 B. 礼法结合 C. 继承发展 D. 日渐繁杂
2. 2010年,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国民议会上获得通过,改革法案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将退休的最低年龄从60岁调整到62岁;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由原来的65岁调整到67岁。此举旨在( )
A. 提高国民工作热情 B. 加强对公民的控制 C.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 削减公民福利种类
3. 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立法( )
A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B.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D. 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 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
来源 成书时间 关于玉米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 嘉靖三十年 (1551年) “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蘅(杭州人) 《留青日札》 序作于1572年 “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 (药物学专著) 最晚成书于1476年 “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 《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
B. 《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
C. 《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D. 《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5. 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历史阶段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
时间段 主要措施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 中国共产党陆续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劳动保险、社会技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安置的法规、条例。
1958年—1966年 完善社会保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容,建立城镇统一的延休制度;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并行的制度。
“七五”计划到“十二五”计划末 打破国有企业“铁饭碗”,工人退休养老由单位负责科社会联赛人2003年开始探索新农保并推广:2011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5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双轨制”。
A. 措施调整旨在减轻国有企业负担 B. 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C. 社会保障局限于扶助低收入群体 D.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6. 世界上各大古文明和各地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下表中对应关系有误的是( )
文明或地区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A 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 墙壁贴着墙壁;有前庭、前室、主室
B 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复合式公寓
C 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D 北美大平原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A. A B. B C. C D. D
7. 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被任命为科举主考官,“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参加科举考试。因行文风格彼此熟悉,大家都觉得苏轼有把握从众考生中选出李廌的文章,但最终李廌却榜上无名。这使苏轼与同为考官的黄庭坚等人都感到非常遗憾。这体现了(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C.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8. 白居易在《赠友》中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认为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才能避免“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由此可知,当时( )
A. 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B. 租庸调制仍然得到普遍认同
C. 税制改革面临现实性挑战 D.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
9. 公元前19世纪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国王开通了尼罗河抵达红海北端的运河;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第一位女皇哈特谢苏特,派遣了五艘商贸船,途经红海抵达蓬特(今索马里)。据此判断,古埃及的对外贸易( )
A. 依赖运河航运 B. 控制在国家手中 C. 属于中介贸易 D. 有朝贡贸易性质
10. 有学者指出: “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据此可知( )
A. 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B. 斯巴达寡头政治包含一定民主因素
C. 罗马帝国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D. 城邦政治生活中个人自由得到保障
11. 两广总督袁树勋在1909年给清廷的上奏中提到:“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据此材料不能得出( )
A 官督商办企业广受民众欢迎 B. 清末新政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C. 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 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引入中国
12. 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在其代表作《骑士》中这样描写:一位失聪老者的仆人用他人的资源和私产做人情,自己一毛不拔,就成了“人民救星”,他的代表性台词为“德谟斯(希腊语意为‘民众’)啊,哪里有一个公民比我更爱你?”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喜剧( )
A. 渲染拜金主义 B. 反映平民生活 C. 讽刺现实政治 D. 具有理性精神
13.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其外交地位。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一边倒”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
14. 随着世界市场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 )
A. 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
B. 大量产品涌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15. 《明史·食货志》记载:“钱币之兴,自九府圜法,历代遵用。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元世始终用钞,钱几废矣。”下列关于古代中国货币演进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唐朝飞钱类似于现代的本票 B. 北宋交子作为主币与铜钱兼行
C. 元朝将钞作为单一流通货币 D. 一直实行铜钱和纸币并行体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基层治理权力结构图
——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部编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变革的原因以及启示。
17. 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万历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8.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成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1913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变化情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1914—1945年可以描述为世界经济解体和世界贸易下降的时期。1932年,世界输出额的美元价值猛跌到1929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出口数量则跌到1913年的水平……1948年以后,世界贸易增长得非常迅速。世界输出额从1948年的540亿美元增加到1963年的1400亿美元以上,在1950—1960年十年中,世界输出额的增长率每年约为6%。
——摘编自(美)哈勃勒《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14—1945年世界贸易下降和1948年以后贸易增长迅速的原因。
定安中学2023级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题答案】
【答案】(1)特点:
①基层治理与赋役征发相结合;
②乡村治理力量多元化,内涵丰富;
③宗族色彩;④职能清晰;
⑤地方士绅发挥重要作用。
(2)原因:
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②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
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④工业革命的开展;
⑤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启示:各国的基层治理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紧密相关。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相关基层治理政策。
【17题答案】
【答案】(1)史料类型: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价值:该史料涉及明清地权的转移(土地兼并)、明清时期的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表现:农业方面,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方面,出现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商业方面,白银从国外大量流入;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影响:
经济角度,客观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治角度,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思想角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或有助于促进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18题答案】
【答案】(1)条件:①江南农业的发展;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③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2)原因: 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通商口岸的开放;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④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一个点2分,任答3点即可)
【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等技术的进步;一战前国际局势的相对和平。
(2)下降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一战和二战)的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等。增长原因: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