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临夏州高中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高二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距今3500-3000年的骟马文化遗存位于甘肃玉门,该遗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头,在可鉴定种属的标本中,发现有黄牛、绵羊、山羊、鹿、狐狸和兔子等。学者还在遗址内浮选出多粒炭化植物种子,其中大麦和小麦的占比高达99.1%。据此推断,当时该遗存( )A 生产与生活仍未走向稳定 B. 先民以多种方式维系生存C. 农业与畜牧业已趋向分离 D. 率先培育出大麦等农作物2. 汉初沿袭秦朝廷议制度,至汉武帝后,发展为朝议制度。朝议是群臣朝见君主时商议国家大事的例行会议。在朝议中或朝议后,持不同政见者就以驳议的形式陈述己见,其中的正确意见也多被皇帝采纳。朝议制度的实施( )A. 对皇权形成了有效制约 B. 避免了君主决策的失误C. 反映政府决策的谨慎态度 D. 导致行政管理机构膨胀3. 唐代,在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它属于不定期的科举考试,目的是选拔“非常之才”,比如国家打仗急需军事人才,就设“武足安边科”,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国家需要有音乐特长的人,就设“才膺管乐科”,选拔能吹拉弹唱的文艺尖子。据此判断,制科考试( )A. 丰富了人才选拔途径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 导致冗官局面的出现 D. 蕴含因地制宜的理念4. 宋太宗时,四川停铸铜钱,以铁钱代之。当时铜铁钱的比价为1:10,如买一匹丝罗,铜钱只要2贯,铁钱却要20贯,重达130斤,只能用车拉,商业交易十分不便。这一状况( )A. 体现出抑商政策的局限性 B. 折射出货币革新的必要性C. 迟滞了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D. 使西南地区出现通货膨胀5. 圣谕是皇帝训诫臣下的诏令或语言,是国家在顶层设计上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如康熙亲政初始,就在顺治帝“六谕”的基础上颁布《圣谕十六条》(见下表),以此作为施政纲领。据此判断,君主发布圣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 隆学校以端士习《圣谕十六条(部分)》A. 教化百姓以维护社会稳定 B. 开启了律令儒家化进程C. 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D. 推动了基层自治制度发展6. 甘肃文高等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它是在欧风美雨冲击下,以培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才为目的的学堂,在刘尔炘等名师的辛勤教育下,那些昔日研习八股文、试帖诗,一心想金榜题名的士子,视野突然开阔,尽情吸纳新知。据此判断,该学堂的出现( )A. 改变了教育落后的局面 B.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C. 瓦解了封建的选官制度 D.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7. 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三次税制改革内容,这一系列举措( )时间 税率调整内容1929年 进口货物被分为14类718目,其税率有7级,从7.5%到27.59%不等,平均税率为8.5%,税则中未载明的货物按12.5%的税率征税1931年 将进口税则分为16类647目,税率12级,最高50%,平均税率为15%,与1929年的税则相比较,税率增高的有451项,税率减低者有150项,税率未变者有232项。此次的国定税则大幅度提高了各种普通进口商品的税率1933年 将税率分为14级,从5%到80%不等,平均税率为20%,进口货物共分16类672目。较之1929年,中国进口货物的平均税率从8.5%提高到了20%A. 提供了北伐战争的物资所需 B. 改善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C. 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D. 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8. 1940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关于新区行政工作之决定》中明确指出:新区建立统一战线政权时,各级参议会与政府委员,必须包括各阶级抗日党派与无党派之成分,无论任何一政党之党员所占议员或委员之总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一举措( )A. 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旨在建立联合政府 D. 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9. 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凡因干涉婚姻自由而引起被干涉者的死亡或伤者,干涉者一律应并负刑事的责任。该法的颁行( )A. 实现男女地位的平等 B. 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C. 利于塑造时代新风尚 D. 肃清了封建婚姻观念10.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政府克服一切困难,自觉履行所有承诺,恪守世贸组织规则。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和支持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投行等平台和机制发展,同各成员同舟共济、协调合作。据此可知,中国( )A. 着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方向C. 主导国际政治秩序革新 D. 积极参与全球多边治理11. 古罗马时期,绝大多数人住在被称为“岛屋”(见下图)的狭小公寓里。岛屋一般有三到五层楼高,可容纳30到50人,其底层通常是面向街道的商店。较大的公寓也在底部附近,最小的公寓在顶部。这类建筑( )A. 重塑了国民的等级观念 B. 有效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C. 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 D. 有助于充分利用城市空间12. 中世纪时期,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向全国各地派驻法官,专门负责处理司法案件,这些法官由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到了亨利二世时期,国王派遣的巡回法官的职能出现了明显的扩充,1176年颁布的《北安普顿法令》明确规定要赋予巡回法官更多权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确立起法律至上的原则 B. 封建王权得到不断强化C. 建立起完备的司法体系 D. 国民法治观念日益强化13. 16世纪,葡萄牙商人从巴西将玉米和木薯引入非洲,取代了非洲本地作物成为主食。马铃薯于15世纪晚期从南美洲引入西班牙后,到17世纪晚期已成为整个欧洲的主食作物。这可用以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 解决世界粮食供应短缺问题 B. 使全球生活方式趋同化C. 丰富了各地居民的饮食结构 D. 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布局14. 在1870—1940年的70年间,美国工业化、城市化突飞猛进地发展,参与工作的妇女在全美劳动力队伍中的百分比却仅增长10.9个百分点,然而在1939—1944年间工厂女工人数猛增1倍,妇女在全美劳动力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增加13个百分点,超过了此前70年的发展速度。这一转变( )A. 推动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B. 源于战争带来的劳动力缺乏C. 折射出大众教育的普及 D. 得益于工业化降低劳动强度15. 近年来,英国政府大量开发智慧城市项目,例如伦敦所有公交车上安装卫星定位设备、建立了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建设智慧停车位、共享电动自行车、利用泰晤士河来提升住宅温度等。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A. 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B. 对社会安全形成巨大威胁C. 主要服务于城市建设需要 D. 促使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16. 有报告指出,全球航天产业正在逐步成为下一个前沿领域,从新火箭系统的成功测试,到具有开创意义的卫星发射,再到复杂的机器人登月,人类在太空中的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预计到2035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将从2023年的6300亿美元达到1.8万亿美元。这表明( )A. 科技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变革 B. 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C. 军备竞赛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D. 航天技术已关系到国家安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看来,消灭蝗虫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蝗灾当前,国家首要的措施就是组织人员消灭蝗虫,而且郡县必须齐心协力,百姓也要团结一致,因此必须全体动员才能最终消灭蝗虫。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捕捉蝗虫在明朝历史的相关记载中很常见。除了捕蝗,明政府还对灾区进行赈济,这在明朝关于蝗灾的记载中屡见不鲜。此外,政府还减免灾区的田租和税收。例如洪武五年,徐州、大同爆发了蝗灾,其时政府就“免被灾郡县田租”。——摘编自张婧《明朝蝗灾的国家治理措施研究》材料二 根据邓云特所著的《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数据,秦汉时期的蝗灾平均每8.8年发生一次,而到了两宋时期,频率增加至平均每3.5年一次。元代时,蝗灾更为频繁,平均每1.6年就发生一次。至于明清两代,蝗灾的平均发生频率均为每2.8年一次,受灾范围、受灾程度世所罕见。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非常依赖农作物,而蝗虫侵扰却成为危害百姓温饱的重要问题。——摘编自陈师霞《人地关系的演进:由〈捕蝗考〉所见中国历史上捕蝗经验的传承》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面对蝗灾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于是,民间就出现了相应的蝗神信仰。在此影响下,普通民众面对蝗灾,首先想到的是祈神禳蝗。这种愚昧行为使捕杀蝗虫错过了最佳时机,并导致蝗灾快速蔓延。——摘编自弓楷、周新国《迷信与理性:晚清民国时期苏州地区的蝗灾与社会应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治蝗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封建时期蝗灾发生的特点,说明其频发的原因。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不少特权,清政府被迫开辟了许多通商口岸,随着开埠通商,沿海、沿江一些城市呈突变型发展,如上海1843年人口仅43万,1880年人口就突破百万。少数通商口岸城市畸形发展,而广大内地城市几乎停滞不前,农村更甚。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51%,而同期我国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到1986年,我国城市人口的比率才达到17%,而同期,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70%以上。——摘编自薛翠芳《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迟滞的原因》材料二 英国近代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前进的过程,基本上是社会、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政府干预很少。英国近代城市化运动是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前驱,无先例可循,且在城市化发展时期英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另外,英国近代城市化的步伐相当迅猛,1750—1851年间,城市化的水平由10%提高到超过50%。——摘编自牟元军《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材料三 随着沿海、沿江、沿边城市被迫开埠和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开展,中国现代城市化开始蹒跚起步。与近代欧美“自下而上”城市化路径不同,近代中国城市化显现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鲜明特色。前者以市场为导向,工商业发展为原动力,社会与民间为主导力量;后者则是以政治和军事需求为导向,“政治,而不是商业,决定着中国城市的命运”。国家和政府成为城市化运动的主要设计者、决策者和推动者。——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路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5年,英国工党提出《让我们面向未来》的竞选纲领,开始正式采用“福利国家”的提法。此后的10年里,以英国为代表的整个西方工业国家福利制度迅速发展,社会供给和公共福利支出快速增长。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法国学者拉罗克以及荷兰社会学家范里金均认为应该让国家来关注公民,并且承担相应的福利责任。欧洲、北美以及大洋洲国家的福利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摘编自王瑶《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模式、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材料二近几年来,西方福利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工业化福利国家内部大规模的工业换代,使知识和技术陈旧的工人和教育不足的青年都成了这种转型换代的失业者。除此以外,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萧条也使创造就业机会的活动减缓。失业大军的存在使失业福利支出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实行普遍的高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收入同劳动收入的差距逐渐缩小,这使部分人产生不愿工作而过分依赖社会福利为生的消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好逸恶劳现象的滋生,有害于社会勤勉精神和工作道德的建立,使得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减退。另外,高福利由高税收支撑,沉重的税收负担,也阻碍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摘编自潘胜文等《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推广福利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西方福利制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举措。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考核标准、选取范围、录用标准以及相应的文官管理上,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的作用是重大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是由于一些政治学家对科举制度的推崇,科举制度不断地传入英国,英国文官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并经过不断改革完善形成了近代优秀的文官制度,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学习的典范。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深厚的渊源,科举制度在中国兴盛了千年,晚清时成为其衰落的“陪葬品”,但与此同时却被英国吸收借鉴脱胎换骨逐渐形成了西方国家效仿的典范。——摘编自张丽霞《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临夏州高中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高二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国家组织捕蝗;注重动员社会力量捕蝗;对灾区采取赈灾的举措;减免灾区的田租和税收。(2)特点:形成时间早,伴随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广。原因:民间的迷信思想制约治蝗效果;政府治蝗手段的落后;农业开发破坏生态环境。【18题答案】【答案】(1)特点: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城市发展较快,内地城市发展较慢;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具有被动性,受外力刺激开始。(2)差异:英国:自然前进,政府干预少;市场导向,工商业驱动。中国: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以政治和军事需求为导向。原因:英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侵略影响。【19题答案】【答案】(1)目的:获取民众对政党的支持;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战后的社会秩序;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和推动;推动战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2)困境:失业率高,福利支出庞大,政府财政困难;公平和效率的失调;催生“懒汉”现象,形成消极劳动观念;税收负担重,社会经济效率低。举措:增收节支;提高工人素养,增加就业机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0题答案】【答案】论题: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对科举制精髓的现代化与创新。阐述:西方文官制度在形成初期,明显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特别是选拔机制的公平性和择优原则方面。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推崇,到19世纪英国和美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科举制的理性精神被西方借鉴。然而,西方的文官制度并非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简单继承,它吸收了启蒙思想理念,建立在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基础之上,适应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的近代选官制度。并且,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通过精减文官数量、市场化服务和强化绩效评价)。这些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不仅提高了政府效率,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展现了西方文官制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动态过程。总之,西方文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科举制的一种借鉴,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公共管理理念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创新与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