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六校期末联合考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下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 工商业空前繁荣 B. 江南大规模开发
C. 生产力水平提高 D. 各国经贸往来多
2. 南北朝后期,北方鲜卑统治者和居高位的汉族士人,熟悉和仰慕江南文化,相当突出。这一时期,南北双方交流频繁。双方皆妙选行人,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始得充任。南来的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3. 唐朝人们往往崇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尚武精神,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说明( )
A. 国家的政策影响社会观念 B. 科举考试以文取士的盛行
C. 唐节度使设置的直接结果 D. 宋代宰相权力的日趋弱化
4. 两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 社会秩序总体较为稳定
C. 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 官员的执政水平比较高
5. 清朝前中期,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这些疆域图的绘制( )
A. 推动了统治者开疆拓土 B. 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C. 反映了疆土意识的增强 D. 促进了中国版图的形成
6. 明朝户籍制度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这些措施( )
A. 抑制了封建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C. 有利于社会统治管理 D. 减缓了人口增长趋势
7. 势力范围的划分标志着列强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进一步侵犯,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具体来说,德国在山东划定了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新疆、东北划定了势力范围,法国在广东、广西、云南划定了势力范围,英国在长江流域划定了势力范围,日本则在福建划定了势力范围。这一情况发生于(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8. 洋务运动时期,有官员指出,“二百年来,英商之所以横行四海、独擅利权者也 公司一也”。20世纪初,清廷颁布《公司律》,中外经济战遂拓展为“商品战”“矿权战”“资本战”等多个战场。这可用来说明( )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益于洋务运动 B. 西学东渐助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
C. 近代中国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D. 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与西方国家类似
9. 下表为维新思想家们宣扬维新思想的观点。
维新思想家 观点
谭嗣同 谭嗣同在《仁学》一文中,反思传统文明,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康有为 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倡导君主立宪
梁启超 认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说明维新派都( )
A.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 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10. 学者马敏认为:“研究辛亥革命史不仅要有亚洲意识,还必须有全球意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深受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孙中山等寻求华侨的支援,不限于日本和东南亚,也扩展到美洲、欧洲及一切有华人的地方;同盟会的分支机构遍及各大洲,海外色彩甚为浓厚。”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可视为全球华人的革命 B. 与日本东南亚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C. 具有深远的世界性意义 D. 是一场国际背景浓厚的政治革命
11. 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进步知识分子走进厂矿、码头开展劳工调查。1920年《劳动界》刊发《劳动调查表》,建议从工人“每天做工几时?养活几人?”“知道劳动运动的意思?有无组织?”等方面开展调查。此后,大量关于劳工现状调查的文章陆续刊载。这说明( )
A. 调查解决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 B. 劳工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 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初步实践 D. 民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
12. 一位重要的国民党领导人认为,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下列选项中,与该国民党领导人观点相符的是( )
A. “三民主义”的提出
B. 讨袁护国战争的发动
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3. 1941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各地把“人民武装”(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及民兵)作为与主力军、地方部队并列的根据地三大军事力量来加强建设,并要求为自卫队和民兵提供武器。按照要求,从边区到县、区、村迅速增设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这一举措的实施( )
A. 推动了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落实 B. 适应了对敌转入军事反攻的形势
C. 促使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 有利于根据地政权的进一步巩固
14. 1949年4月20日,侵入中国长江的四艘英国军舰先后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区,以紫石英号为代表的四艘英国军舰突然开炮,解放军迅速组织还击,紫石英号身中数弹,被迫搁浅于镇江附近水域,其他三艘英国军舰狼狈逃走。毛泽东对此事件发表声明:“人民解放军要求英、美、法在长江、黄浦江及在中国他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坚强决心 B.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D. 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结束
15.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1年),村村办冬学、人人学文化的群众性学习运动—冬学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据此可知,冬学运动的开展( )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回应了农民“经济翻身”的诉求
C. 体现了党的人民性的价值诉求 D. 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16. 下图分别为《人民画报》1966年第2期和第4期封面人物照片。它们反映了( )
1966年第2期《人民画报》封面上这位是山西昔阳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他带领大寨人与自然博弈造地十年,把连一棵树都不长的荒坡硬是改造成稳产高产田,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毛泽东时代的农民”。 《人民画报》1966年第4期的封面人物是大庆“铁人”王进喜。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会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的豪迈誓言。
A. 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B. 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C. “大跃进”运动豪迈热情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所进行的改革并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做出的痛苦抉择,在新军建设的过程中,袁世凯和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封建体制之下的军队进行了“大换血”,使新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的转变。效法日本,成为学习西方的一条捷径。“湖北此次编制之法以一军统两镇,与日本合两旅团为一师团之制相同。”1个镇下设2个步兵协,1个马队标,1个炮兵标,1个工程营,1个辎重营以及1支军乐队。每个步兵协下设2标,每个标(步兵或炮兵)由3个营组成(骑兵标下设队),1镇兵力12512人。1906年11月,清政府令中央管理部门进行广泛改革。兵部改为陆军部,并合了练兵处和太仆司。在军咨府设立以前,全部参谋事宜由附属于陆军部的军咨处经办。还设置管理水师事务的海军处。陆军部管辖清朝所有的陆军、军事学堂、军械、军需贮藏和兵工厂等。陆军部分为承政厅和参议厅,并设有10个司。陆军部的职能是统一军队管理,有力地保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作为新军统帅,袁世凯提出了“道必师古,法必因时”的新军建设思想。张之洞主张积极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国必有兵而能后存,兵必有学而能后精”。在晚清留日士官生中,张之洞派出的湖北留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吴禄贞、蓝天蔚等著名军官都是张之洞从湖北派往日本学习军事的。袁世凯作为北洋新军的核心人物,凭借着这样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不断攫取了政治权利,并且逐渐获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在南方新军倒戈宣布起义之时,清政府政权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袁世凯依靠新军,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以北洋新军为核心的北洋政府。
——摘编自李治涛《试论新军近代化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新军近代化建设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新军在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送字下乡”运动始于19世纪末,“有识之士”深感于“无知愚民”几乎招致亡国的惨剧,纷纷通过各种民众学校、识字扫盲班推广识字运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进一步意识到“只有农村和农民有知识和文化,中国才能发展”,积极投身平民教育运动,推进“送字下乡”。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做出“注意贫民教育案”和“失学人民补习教育办法”的决议。北京、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在1919年分别创办《平民教育》和《少年社会》杂志,宣传平民教育。1923年陶行知、朱其慧等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此后全国20个省区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等读本,推动“送字下乡”的发展。在湖南长沙,从1922年3月到7月,便成立平民学校和平民读书处达1718所。据统计,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的平民千字课本,先后发行了300余万册,受教育者达500万人以上。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送字下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送字下乡”运动兴起与发展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9月底和10月初,中共皖赣特委指派江天辉为红军代表,与国民党闽浙皖赣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代表、驻瑶里别动大队大队长张甫成在安徽祁门舍会山进行谈判,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从此,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1)国民党当局停止向皖赣边区红军游击队进攻,撤退在红军游击根据地周围武装,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2)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恢复群众生产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3)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国民党当局敌对行动,全部给养自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六校期末联合考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改革:移风易俗,全面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迁都洛阳。
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2)特点: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
(3)表现: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观念大一统(“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亦可)。
历史价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 : 效法日本军事编制,建立近代师团体系。改革军事机构,设立陆军部统一管理。融合传统与近代思想,注重军事教育革新。派遣留学生培养新式军官
(2)作用 : 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加速清廷中央集权瓦解。成为辛亥革命主力,推翻清朝统治。演变为军阀割据工具。促进近代军工产业发展。
【19题答案】
【答案】(1)特点:识字与启蒙、救亡相结合;推动力量多元(社团、高校、知识分子);形式多样,措施丰富;规模大,影响广。(任意3点)
(2)原因: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加深;“送字下乡”运动与救亡图存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积极推动等(任意3点)
【20题答案】
【答案】主题: 舍会山协议——国共地方合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落地。
解读:1937年9月皖赣边区达成的舍会山协议,是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地方性合作实践。背景上,材料明确显示协议签署于1937年9月底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正值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皖赣红军停止三年游击战争响应中央号召,体现民族矛盾上升为时代主题的必然转向。协议内容凸显相互妥协:国民党承诺解除军事封锁、保障民生自由,中共则调整土地革命政策,放弃打土豪并自筹军需。这种务实安排既化解地方对立,更为后续军事合作铺路——如1938年新四军皖南整编直接吸纳当地游击队。该协议虽为地方协定,却具全国意义。其签署时间恰处全国统一战线形成关键节点:两天后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舍会山条款以军事停火、民权保障等具体措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基层的生动范本。
综上所述,超越党派利益共御外侮是抗战胜利基石。这份协议终结了皖赣内战,标志中国共产党将阶级解放融入民族解放大业,也为敌后战场开辟提供实践模板,红军游击队由此转向“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